APP下载

多校区办学背景下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研究

2020-01-07陈福娇刘远辉邓浩伟

科教导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认同感归属感校区

陈福娇 刘远辉 邓浩伟

([1]江西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2]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3]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可分为五种,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归属需要是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将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并对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需要与同事、同学、邻居、伙伴等建立关系,并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的适应过程中,能否在所属群体中找到归宿、拥有良好的学校归属感,对于他们在大学期间的精神风貌、学习、生活,乃至整个人生成长过程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常,多校区大学的定义是“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1]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在20 世纪80 年代进行了扩大,众多高校通过高校合并或新新建校区的方式进行了多校区办学实践。多校区办学模式主要包括合并重组型、拓展型、混合型三种。[2]多校区办学模式为高校发展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塑造带来了不少难题。

1 多校区办学背景下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

笔者选择江西赣南一所多校区办学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该校在两个不同的市共有5 个校区。针对问题“您认为多校区办学是否影响您对学校的归属感?”68%的被试选择了“是”。多校区办学背景下,各校区之间在地理位置、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2 多校区办学背景下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2.1 各校区环境差异对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

2.1.1 生活环境的差异

第一,食宿及医疗条件的差异。多校区办学背景下,因各个校区学生数量及学校占地面积不同,各校区在食堂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设置存在差异。以被调研的学校为例,该校所有大一新生单独安排在一个校区,该校区与主校区相比较,占地面积较小,地理位置较偏远,校园内只有一栋三层楼的食堂、一个小型超市及一个医务室。生活在这一校区的学生往往感到在饮食方面选择范围小,就医不方便等。这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难免产生心理上的落差感及不适应感,从而影响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第二,课外活动场地的差异。在大学,学生除了上课、学习,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将用于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各类讲座、赛事等。然而,在多校区办学背景下,有的校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适合举办各种大小型活动;有的校区活动场地有限,难以承办大型活动。如部分学校的新生晚会,受新生所处校区的场地限制,不得不在条件较好的其他校区举办,这使得新生在入学之初就感受到各校区之间的差异,势必对新生的心理造成落差,使得新生存在自己的校区条件不如其他校区的自卑感,影响其对学校的认同感。

2.1.2 学习环境的差异

第一,教学条件的差异。在多校区办学背景下,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各校区在办学条件方面很难做到完全均等。例如:大型图书馆通常位于一所大学的主校区,其图书资源丰富,占地面积大;而其他分校区往往只设置阅览室,图书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满足分校区师生的需求。再者,以年级划分校区的高校,那些只负责低年级学生基础教学的校区,受场地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往往不能配备大型机械设备和精密仪器等实践教学工具。因此,这些学生的实验课往往需要前往其他校区进行,如此便给学生造成不便,影响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获得。

第二,学术氛围的差异。在多校区办学背景下,按专业划分的高校,各校区科研氛围浓淡不一,学生难以整体上感受学校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按年级划分的高校,低年级的学生接受专业学习氛围和科学研究氛围熏陶较少,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2 师生交流欠缺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大学生必然存在与人交往的需要。在高校,大学生需要与老师、同学沟通和交流。由于多校区办学,各校区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因空间距离的现实存在,不同校区的师生之间交流不便。教师不得不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频繁地奔波往返于各个校区之间,容易造成教师在课后停留时间较短的现象。当学生在课后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无法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这易降低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削弱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同时,因各年级或各专业学生所在校区不同,这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尤其不利于发挥高年级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其次,按年级划分校区的高校,待学生升入高年级之后则需要搬迁至其他校区,这将打破学生的交际圈,使得学生必须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师生员工进行新一轮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获得与提升。

2.3 校园文化氛围浓淡不一对学生归属感的影响

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区分它和其它高校的一个重要指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学校的评价和情感投入,对塑造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3]

然而,在多校区办学背景下,各校区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因办学历史悠久,主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比其他校区更完善、更有底蕴。新校区因建校时间短,校园文化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或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氛围存在不够浓厚的问题。被安排在新校区的学生往往感受不到主体校园的文化氛围,可能导致丧失心理上的优越感,进而产生校园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乏。

3 多校区办学背景下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提升策略

(1)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学生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多校区办学环境下,在学校统一的指导下,各校区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加强沟通交流,充分考虑学生的切身利益,做好食宿条件、医疗条件、教学条件和校区环境等的改善和提升,尽量缩小各校区间的差别。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高校应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和诉求,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4]在大型活动的安排方面,各校区应尽量做到同步进行,让各校区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以做到公平公正。

(2)搭建师生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交流.在多校区办学背景下,各校区空间上的距离容易导致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不畅通。为缓解这一问题,高校可以在各校区为教师设置公用的临时办公室,这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休息场所,还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后更加便利地与教师沟通交流。辅导员、班主任应定期与所带班级召开班会、组织各类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尤其是新生熟悉学校及周边环境,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进而增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校在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各校区之间存在的现实差异,尽量使各校区的学生都能得到均等的参与机会,从而使学生在活动组织、活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从而转化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学校应充分发挥各年级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经验分享会、学生讲坛、媒体宣传报道等加强他们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3)加强各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在多校区办学背景下,因各校区的发展历程不同,各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为缩小这一方面的差距,学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加强各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各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在保留学校整体校园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各校区的实际情况建设体现校区特色的文化,从而使学生为所在校区的与众不同感到自豪。

第二,加强各校区间的学术交流。大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传播的宝地。针对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存在的各校区学术氛围浓淡不一的问题,高校应对跨校区的学术交流与融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进而有效地打破校区和院系的壁垒,从而形成学校统一的价值观和有效的凝聚力,最终使得各校区师生对学校产生应有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猜你喜欢

认同感归属感校区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TheStudyofGenre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