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境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反思及对策

2020-01-07侯玉莹

科教导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安全观语境思政

侯玉莹

(江南大学物联工程学院 无锡·江苏 214122)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国家安全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生存,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是敌对势力渗透自身意识,争夺利益的重点目标。[1]高等学校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出发,无论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还是“怎么培养人”,都必须承担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尤其是要在意识形态战场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逐渐从传统媒介向新型媒介转移,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型信息传播媒介逐渐称为青年在校学生的主要信息获取渠道。青年学生因其思想意识还未成熟,探讨互动缺乏思考,容易缺乏判断力轻信谣言。提高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辨别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对广大思政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1 网络语境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0 年3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 亿,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其中20-29 岁学生的占比为最大。[2]但与之相对应的现实是,如此庞大的青年学生用户群体,在面对海量信息时间,在信息甄别能力、政治敏感性和国家安全意识上均存在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国家安全概念界定不清晰。面对国内外形势发生的复杂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并首次系统提出“11 种安全”。但因宣教不到位,部分大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知之甚少,对于国家安全的认识还停留在领土完整、国防科技、军事力量等传统领域,对文化渗透、信息网络、价值传播等软实力的竞争敏感性不足。大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和平稳定,忽视了不安定因素在社会中的存在,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放松警惕,总体国家安全观尚未建立。

(2)对国家总体安全观认识过于片面。在国家安全教育系统还未完全铺开,学生对国家总体安全观的认识还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因受电影、小说、影视剧及新闻等网络信息的局限,形成了“信息茧房”,客观上使其对国家安全的概念和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认识产生局限,认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多是间谍情报活动、诋毁行为、暴力及冲突等外化型危机事件。对于意识形态渗透、文化入侵等非传统的“内化型”行为认识不足。

(3)对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辨别力不足。由于国家安全宣教和学生认识的缺失,部分学生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辨识力和敏感性较差,对于网络信息安全、有害言论散播、负面舆论引导等“软性”危害行为或无知、或迟钝、或麻木。网络信息获取的便捷且成本低廉,使敌对势力的传播见缝插针进行渗透。主观上,学生对于自身意见表达存在情绪化和冲动性,容易受到外部引导和影响,其言论也缺乏责任感。[3]在没有充分认识的情况下,被外部势力利用,发表不负责任的有害言论,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稳定的“帮凶”。

2 网络语境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创造了新的信息载体,也为新时代青年人营造出不同于以往的信息环境和话语体系。这种“新”,使传统的国家安全教育在路径和载体上与其受众产生错位,同时也使高校思政工作在国家安全教育上面临巨大挑战。

(1)复杂信息传播环境的挑战。新兴媒体的崛起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多元化,复杂化,其传播趋势和结果难以提前预判。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信息来源的开放性、复杂性、不可控性被放大,但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却在众多“不可控”中受到削弱。高校学生社会阅历尚浅、价值导向还不够牢固,容易在被刻意营造的信息氛围下对某些打着“普世”幌子的理论所迷惑,这也给了敌对势力动摇学生价值观的可乘之机,通过对事件的选择性描述、局部扭曲和放大,使学生对社会问题产生偏激、片面的认识,最终导向对文化、体制等的怀疑和否定,进而可能被敌对势力裹挟利用。

(2)信息圈层性和隐匿性的挑战。青年学生因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在网络中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而以兴趣爱好为聚合点形成圈子,圈子在发展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学生在圈子中学习独有词汇,加入独立圈子,用隐晦、指代、缩略、内涵的方式发布和传播语言、图片、视频信息,其言论立意在非本圈层人中辨识度很低,甚至能够逃脱网络安全监管范畴。思政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发现其言论表述是否得当,做好预案工作。而这样的学生往往已经被预谋者带入其圈层,不自觉地接受其价值观念,为其开展宣传工作。这也无形中加大了思政工作者对不当网络信息传播进程管控工作的难度。

(3)传统国家安全教育失能的挑战。技术的发展为信息高效、定向传播提供了可能。碎片化信息的时代,学生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主动权逐步增强,各大新媒体平台不断创新信息推送方式,主动掌握大学生关心的重点话题。在“算法”的加持下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更为高效,甚至在学校开展教育前,学生对事件的看法已有相对清晰的自我预判。而反观高校传统国家安全教育模式,很难又快又准的开展工作,时效性和实效性均受到不小打击。对于学生而言,对比丰富自由的网络语境时,甚至会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活动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极大地削弱传统思政教育的主导地位。[4]

(4)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有序开展带来冲击。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善于处理面向群体对象和系统问题,容易忽略学生的个人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在网络时代大环境下,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进行自我表达,容易沉迷于自己营造的世界而忽略与现实的沟通。这部分学生若性格孤僻、人际交流能力低、社会支持系统的崩溃,引发情感和心理障碍,反过来会使封闭自我的意愿更为强烈,并在网络上发泄情绪,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更有甚者因自身思想与社会现实相违背做出过激举动。[5]在学生价值观塑造最重要的时间段里,对高校思政工作者培养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带来不小的压力,也对思政工作的有序开展带来巨大冲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国家安全教育,规避不良网络信息也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

3 网络语境下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这种现实下,高校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主动迎接互联网浪潮的到来,适应网络语境下青年成长轨迹,帮助学生建立好总体国家安全观。

(1)防微杜渐,做到普及教育、重点掌握。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到日常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到针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普及教育,要求学生对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安全有针对性的重点掌握。

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用引导教育、体验教育代替传统的说教,开展有效的主题性班委培训及年级会议,加强网络平台相关普法教育,自觉抵制网络有害信息,依法同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通过普及教育和重点掌握相结合,不断提高政工干部和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及辨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动摇,立场鲜明、主动亮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件本质,避免产生大学生内部群体效应或舆情危机事件。

(2)主动学习,掌握青年群体话语体系。在当代大学生网络语境中,学生个人社交平台发布心情动态、转发内容隐晦的有害信息时,思政工作者往往会出现“不知所云”的尴尬状况。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更要主动掌握新兴媒体技术,主动在网络平台关注大学生所思所想、用词语系,不仅做到观其所“言”,更要知其所“意”,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网络不当信息的认知水平,争取到思政教育在网络语境中的话语权。在遇到学生有不当言论时,及时发现与预判,做好引导教育。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信任网络,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国家安全教育置于其习惯的网络语境中,与敌对势力斗争。守牢思政教育网络新阵地,争取网络语境中思政教育的话语权。

(3)管理机制构建,班级-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在网络语境下,大学生言论及行为方式复杂多样,思政工作者要做好班级建设,构建良好的班级管理体制。学生对朋辈有更少的抵触情绪,通过对班级班委的培训,用好青年抓手,做到层层把控,对班委反映的学生异常动态进行预判,如青年大学习学习情况、团日活动参与情况、团费收缴情况、日常言论情况等,均可反映学生对国家安全相关事务工作的态度及其真正的想法,在青年群体中自发地建立好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做到互相监督、互相提醒。

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台账,在学生有言论及行为不当的情况下,及时与其家长联系,共商学生行为的引导工作,及时告知其后果及社会影响。如学生行为在后期形成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家校在商议过程种,也会尽到及时告知的义务,家长因其经历较为丰富,政治意识强,对学生不当行为的知情后,会及时控制学生的言行,将社会影响降到最低。

(4)奖惩得当,警示教育与激励教育同在。当前我国高校对破坏国家安全的行为处理机制薄弱,对行为的判定还存在不明确量化因素,监控水平还有待提高。高校思政工作也更应秉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发现有不当行为及时制止,如出现行为,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应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对于以上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判,对于我们学生用好网络平台,提高自身辨别能力有较高要求,因而要进行警示教育。对于工作中积累的相关案例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告知广大学生群体“何为破坏国家安全”行为,将警示内容具象表述,起到威慑作用。此外,对于网络信息辨别意识强的行为给予充分鼓励和赞扬,构建好完整的奖惩机制,强化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引导其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4 结语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为要求,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高校思政工作者们应不断跟着时代进步的脚步改进工作方法,主动构建广大学生相适应的国家安全教育话语体系,重新配置话语权,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工作技巧,主动出击、勇于担当、建好机制、守好阵地,不断提升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的效能。

猜你喜欢

安全观语境思政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