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交通设施设置现状与管理研究
2020-01-07宋路浩
宋路浩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引言
校园交通设施是校园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校园仍存在交通设施设置不规范、不标准等问题,影响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的同时,也对校园交通安全造成了巨大的隐患。王良秋[1]通过分析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四要素在交通事故中的影响,提出了预防大学校园交通事故对策;刘波[2]从校园摩托车电动车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影响校园交通安全的主要原因;涂江红[3]主要从高校学生在校园交通事故中的人因分析,提出了对校园道路、车辆及人员管理措施;叶志廷[4]认为保障校园交通安全需加强校园交通安全制度的制订;谢勇[5]从优化高校校园交通组织的必要性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优化校园交通组织的理念。合理规划设置校园交通设施并进行科学管理,能够有效预防校园交通事故的发生,优化交通组织结构,保障校园安全。
1 校园交通设施现状分析
大学校园人员密集,人口集中,上下课高峰期时,道路上人流量和车流量较大,并且相对于初高中学校来说相对开放,因此要尽量遏制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保障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1.1 道路狭窄,缺乏道路交通标线
我国各高校发展历史长,部分老校区道路狭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无法分离,道路交通标线老化严重,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混行路况复杂,在上下课高峰期极易发生刮擦碰撞等交通事故。路段转弯处未设置盲区反光镜,下坡路段没有设置减速带、震荡标线。
1.2 车辆随意停放,缺乏停车诱导标志
随着高校教职工数量的不断提高,校园内机动车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另外,学生临时用车、班车、快递等为学校提供服务的各类车辆数目也在增加。由于校园停车位供不应求或是缺乏相应的停车场引导标志,导致大量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校园内随意停放,不仅显得校园内杂乱无章,而且占用大量道路资源,使得高峰期本就不宽敞的校园道路更加拥堵,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随之升高。
1.3 人车混行,缺乏机非分离标志
目前我国高校交通仍以机非混行的交通系统为主,高校校园内的主要活动人群是大量师生,在高峰期时人流量十分庞大。由于部分路段没有划分人行道与车行道,故在上下课时间段内在道路上结伴步行的学生很多;外来车辆、公务用车、教职工车辆等可以随意进入校园,由此造成的人车混行不仅使得交通流量变得拥堵缓慢,而且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1.4 缺少监管,缺乏维护
高校校园占地面积较大,内部道路网也较为完整,但几乎没有校园内设置交通信号灯、人车分流护栏等交通安全设施,一般也不会在人流高峰时段对主要路段进行车辆管制,部分院校仅设置了减速带、斑马线之类的简单举措[6]。校园交通设施的维护不到位,校园内偏远路段的交通设施或是不完善,或是老化严重无人维修,当学生和教职工发现损坏的交通设施后,没有途径及时进行上报维修,由此产生的交通隐患不胜枚举。
2 校园交通设施
2.1 校园交通设施作用
校园交通设施除了为道路上的人流车流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外,也是实现校园网络交通流组织优化的有效举措,同时对于美化校园环境也起到一定作用。交通设施的合理设置有助于减少校园内胡乱停放车辆的现象,减少汽车尾气对校园环境的污染。校园交通设施是保障校园道路安全与畅通的前提和基础,功能完善符合要求的交通设施能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校园通行环境,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2 校园交通设施类型
校园交通设施根据其用途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1)道路层是指校园道路中进行交通管理控制的交通设施,常用于实行道路交通管制以及部分路段修路封闭时对校园道路进行管控,如橡胶路锥等。(2)设施层包含校园交叉口或路段中用以辅助交通,提高驾驶人及行人视野、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交通设施,如交通信号灯、道路反光镜等。(3)标志层主要指校园道路上用于管理交通、保障交通安全的设施,常见的道路交通标志有禁止鸣笛、禁止停车、限速标志以及停车场标志等。(4)标线层即校园道路交通标线,由施划于道路上的各种线条、箭头、文字、图案及突起路标和轮廓标等所构成的交通设施,其作用是向道路使用者传递有关道路交通的规则、警告、指引等信息,可以与交通标志、信号灯配合设置,也可以单独设置[7]。(5)建筑层是专门针对某些校园内交通建筑划分的,如校园内班车站点、露天停车场、校园巴士停靠站等用以提供学生或在职教职工出行方便的交通站点或场所指示交通设施。
3 校园交通设施管理改善方案
3.1 增设交通安全设施
完善校园交通设施是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前提。各院校应根据校园实际情况加设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科学规划交通引导标志标线,及时养护校园道路,保障校园交通的有序通行。
3.1.1 完善校园路段标志标线,保证人车分离行驶
首先对校园道路进行系统性分析,判断出校园道路交通的干线路段与支路路段,结合校园出入口,合理规划入校车辆行驶路线。对交通量大的路段设置人车分离的交通标志标线;对于道路条件良好的路段可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离;对于道路狭窄的路段,可通过铺设彩色路面充当非机动车道的方式实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空间分离。
干线路段起始点设置禁止停车、禁止鸣笛、限速等交通标志,狭窄路段转弯处需设置道路反光镜扩大驾驶员视野。高校教学楼和宿舍楼前路段为支路路段,主要交通流为行人流和非机动车流,路段狭窄难以保证两辆车并行或相向通过,因此部分支路路段可设置为机动车单行道,减少会车带来的交通拥堵,支路单行道应在路段起始点的显著位置处设置单向通行交通标志提醒驾驶员单向路段范围。
3.1.2 合理规划交叉口交通设施,提高通行效率
校园交叉口具有规模小,无信号灯,冲突点多,进口道未拓宽等交通特征。部分交叉口为美观多以大型灌木或乔木作为交叉口附近绿化,导致交叉口处的机动车驾驶员视野被植被遮挡,驾驶员在遭遇突发情况时无法及时刹车酿成惨剧。交叉口内无交通信号灯导致冲突点增多,且夜间行车时交叉口处照明不足,无法及时发现相交道路的往来车辆和行人,存在安全隐患。
合理规划交叉口交通设施,首先从交叉口发生交通事故的成因进行分析,修剪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内植被,保证其不影响驾驶人视野;其次对于开放式校园内的大型道路交叉口可增设交通信号灯,减少冲突点;对于无信号灯的交叉口应于进口道处设置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的交通标志,提醒驾驶员注意前方相交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增设夜间照明设施提高夜间行车安全性,在交叉口处划设人行横道线,规定行人及非机动车穿行交叉口的优先通行权。
3.1.3 建立停车诱导系统,明确校园停车规范
校园停车是校园静态交通的重要组成,校园停车具有随意性强、管理不到位、路内停车划线不规范等特点。校园停车类型具体可分为路内停车和路外停车,路内停车即在校园交通流量不大的支路路段划设路内汽车停车泊位线,根据《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规范》(GA/T 850—2009)[8],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要遵循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的原则,处理好与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的关系,保障各类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及交通安全,节约利用道路资源。路内停车泊位的标志与停车诱导标线设置应按照《道路交通标志标线》(GB 5768—2017)[9]的规定进行。
高校路外停车主要分为教职工日常通勤停车和外来非公务车辆停车。教职工日常通勤停车数量大,停车需求高,故应根据停车需求设计露天停车场或地下停车场以便停放车辆,校园主要路段需设置交通诱导标志引导驾驶员驶入停车场,安排专门人员对停车场进行管理,设立停车场电子信息板显示停车场承载数,地下车库入口处应设置减速带和震荡标线降低车速。当停车位供给小于停车需求时,可以对部分停车位实施阶梯式收费管理,提高泊位周转率。外来非公务车辆如外卖、快递等服务行业车辆需在校内设置专用停车位,科学规划服务车辆在校内行驶路线及停留时间,避开上下课人流高峰期。对于屡次违反规定在校园内随意停放的外来非公务车辆,应限制其进入校园的权限。
3.1.4 完善校园出入口交通设施建设,记录校内行驶车辆信息
高校校园出入口是保障校园交通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校园出入口处绘制黄色网格线禁止车辆停靠,入口处应设置校园道路导示标志,明确校园内主要道路导向状况,使驾驶员对校园整体交通结构有初步认识,设置减速垄提醒驾驶人低速行驶注意行人。出入口设置道闸机,识别并记录出入校园的车辆和人员信息,保卫处应对校内教职工用车及班车等公务用车进行摸底备案,外来非公务车辆进出校园则须经保卫处登记其出入时间及驾驶员信息。行人与非机动车道闸应与机动车道闸分离设置,减少校园出入口机非混行冲突点。
3.2 完善设施管理机制
3.2.1 建设大学校园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慢行交通是指步行、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方式。建设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群体优化相应交通环境,建立以行人为主导的人车协调的校园通行环境。对大学校园内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规划应注意空间上对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隔离,通过交通指示标志和交通标线对校园慢行交通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分离非机动车与机动车行驶路线,优化校园主要路段交通组织,实行人车分流,减少人车平面接触,做到互不干扰。利用交通设施将校园内各道路、建筑、活动场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方便的步行交通网络。
3.2.2 加强校园交通安全制度制定
由于校园区域的特殊性,交警无法对违规交通行为进行直接处罚,高校保卫处也没有权力依照现行道路交通法律对校园内违规交通行为进行处罚,校园交通安全监管除了交通设施的完善,离不开合理的规章制度。各高校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订适用于本校的监管制度,对事故高发路段和交叉口进行重点监管。加强校园内动态管理,在校园内组织交通巡逻队,周期性巡查校园内交通设施运行状况,及时劝阻校园内超速、逆行等违规交通行为,对禁停区域内停放的机动车通过电话告知等方式予以提醒。
3.2.3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师生交通安全意识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校园广播站、校园微信公众号、校园宣传栏等设施定期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提高师生安全意识,也可通过讲座等形式开展对师生的交通安全主题教育活动,通过邀请当地交管部门专业人才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向师生传达交通设施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起到规范交通的作用,各高校交通学院也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交通安全主题科研活动,树立起师生交通安全意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校内交通设施的关注,及时发现校园交通设施的损坏并上报。
3.2.4 建立各部门学院协调管理的交通设施管理体系
建立以高校保卫处为主导,各学院区域化管理的道路交通设施管理体系。高校校园占地面积较大,交通设施设置较为分散,且学院独立性强,传统的交通设施管理手段效率低且效果差。针对不同学院建筑风格及道路特点,各学院范围内的交通设施设置可由学院根据实际需求自行规划设计并派专人进行维护保养工作。交通设施区域化管理可以保证交通设施设置合理性,也可分散交通设施监管工作量,提高监管力度,明确交通设施责任主体,保卫处负责统筹协调各学院间校园公共区域内的交通设施设置和管理。
3.3 建立交通设施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的交通设施管理信息系统能够科学高效的将校园交通设施进行整合。系统以搭载的校园电子地图为主要载体,其主要功能是将校园内不同位置的交通设施进行标注定位,还可对校园内所有交通设施进行统计查询,分析瓶颈路段所在位置,不同时间段交叉口的拥挤程度,停车场的车位周转率,班车站的班车时刻表等。基于GIS 的交通设施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将校园交通设施进行整合,也能利用互联网技术达到对交通设施的可视化管理以及更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真正做到校园交通设施数据化、信息化、系统化。
4 结语
(1)从校园管理规定入手,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化管理,加强校内巡逻,严格处罚校园内交通违规行为。(2)加强高校各部门间协调配合,建立校园交通设施区域化管理体系,提高交通设施管理高效性。(3)利用GIS 技术建立校园交通设施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校内潜在风险,对校园交通设施进行网上管理,确保交通设施充分发挥作用,减少校园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校园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