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循证护理干预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2020-01-07毛木凤
毛木凤
(瓮安县人民医院,贵州 黔南 550400)
1 研究方案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70例2018.6~2019.4我院收治的中重度CPPD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中医循证护理干预。
1.2 纳入标准
(1)纳入本次研究对象的患者被告知完整的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整个研究过程,且依从性较好,可以按照要求完成研究内容。
(2)相关临床检查确诊为COPD,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版)内的诊断标准相符,所有病例确定没有误诊情况。
(3)患者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其FEV1占预计值的30%-70%。
1.3 中重度COPD诊断标准
评价标准根据临床症状、气流受限程度等进行判断。
1.4 排除标准
若患者符合下述任何一项情况,则应停止参与本次研究:
(1)发生肺部器质性病变,包括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和支气管肺炎等;
(2)有肺部转移癌、肺癌或其他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合并症;
(3)有肝肾功能损伤、神经性疾病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4)有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史。
1.5 护理干预
对照组:对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向其解释疾病相关知识,并指导康复训练,并嘱咐其按时来院复诊,定期进行电话随访。
治疗组:对患者采取中医循证护理干预,内容包括:①循证问题的提出:例如症候不同,患者的护理和预后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②护理方案的制定:循证护理问题充分了解后,通过文献检索等方式查找解决方案,再对检索结合进行综合地评价,进行可行性分析后确定最终的护理方案。
1.6 观察指标
1.6.1 疗效评价标准[1]
评价出院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其中,显效为:肺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相较干预前,SGRQ总评分下降超过80%;有效为:肺功能有所改善,相较干预前,SGRQ总评分下降50%-80%;无效为:肺功能未得到改善,相较干预前,SGRQ总评分下降程度未达到标准,或者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2 评价指标
肺功能[2]、生活质量、身体健康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涉及的数据都由超过2名医务人员收集和录入。统计分析采用SPPSS19.0软件,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结果表明,将中医循证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患者,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的临床干预有效率更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对照组35例,显效15(42.86),有效11(31.42),无效9(25.71),总有效率74.29%
观察组35例,显效19(54.29),有效13(37.14),无效5(14.28),总有效率85.71%
2.2 两组的 SGRQ 量表和GHQ-12评分对比
在SGRQ 量表和GHQ-12评分方面,对两组分别进行干预后,较干预前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并且相比对照组,干预后的观察组在该两项评分方面均较低,对干预后的分项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干预后分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肺功能对比
在FEV1、FVC与FEV1/FVC值方面,干预前的两组患者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根据随访结果,相比对照组,干预后的观察组的上述指标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 论
COPD患者因为疾病的反复发作,长时间的疾病状态会造成肺功能的持续减退,且临床疗效不佳,容易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不良症状,例如焦虑、抑郁和自责等。循证医学发展而来的循证护理,能够有效利用科学研究方法,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以科学的手段获得可靠理论,同时注意在临床实践中充分考虑患者的意愿,满足其实际需求,构成护理专业独立的科学系统。近年来,逐渐形成的系统、完整、规范和量化的中医循证护理的科学评价体系和研究方法,可以对常规护理的缺陷进行有效弥补。对COPD患者进行中医循证护理,能够有效对出院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改善,能够促进患者呼吸功能的康复,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有较好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