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统一市场体系的思考 *

2020-01-07

关键词:供给

柳 思 维

(湖南工商大学 经济与贸易发展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既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近期对我国经济工作的战略要求,也是国务院部署年度经济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也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时候,本文特就关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统一市场体系的有关问题作些探讨。

一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由来、基础及特定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23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从6个方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问题,其中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的问题。2018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9年经济工作时強调将“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作为工作重点。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稳定国内有效需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作为政府年度工作的第四项任务。按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内容及工作部署,主要是从需求侧来论及强大国内市场。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是强调“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增强消费能力”;二是强调“合理扩大有效投资。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包括“再开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灾害防治、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很明显,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主要是从需求侧角度来强调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作为政府年度工作任务安排,是着眼于应对面临世界经济增长和世界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面临中国经济连续下行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而提出来的宏观对策,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效性与战略性。这是立足于对中国国内市场巨大容量与韧性的自信而提出的科学决策,也是建立在新时代以来国内需求动力主导中国大国经济增长的现实基础之上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了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消费已连续5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如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12年的54.9%上升到2018年的76.2%,2018年比2017年提高18.6个百分点,高于资本形成总额43.8个百分点。基于这种现实,提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对策无疑是顺应我国新时代经济动能转换新趋势的新要求,更是应对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战可能引发的各种不确定性和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的战略措施。同时,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也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也表明了中国在走近世界经济舞台中央的一种大国担当。

中国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具有良好基础。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市场空间潜力大,回旋余地大。早在18世纪下半叶,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篇第三章“论分工受制于市场范围”中就比较非洲、亚洲、欧洲的陆运与水运状况及其差异对市场范围及规模的影响,他明确提出:“比较单向陆运,水运之便,可以开拓更广大的市场。”亚当·斯密特别肯定了中国水系发达的优势客观上有助于拓展市场范围,“中国东部诸省,亦有若干大江大河,分成无数小支流和水道,相互交通着,扩大了内陆航行的范围。这种航行范围的广阔,不独非尼罗河恒河任一河所可比拟,合此二大河,也许亦是远能莫及。”在这里,亚当·斯密明确地指出中国江河水系范围比非洲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恒河流域范围之和都要大。而远离亚当斯密时代250多年后的今天的中国不仅有传统江湖水系发达的优势,更形成了高速公路网、高铁网、铁路网纵横交织的陆路运输优势和空中航线发达的优势。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14万公里,其中高铁通车里程2.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高铁通车里程60%以上。今天的中国陆路运输比水路运输更有优势,此外四通八达的空中航线和航班的开通,更有利于开拓市场范围。这是250多年前亚当·斯密所没有看到的也没有预见到的。如此发达和纵横交错的水陆空交通网络是个大平台、大市场,对每个中国人提供最大的人生活动半径,为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带来了周流天下、形成巨大市场的方便。

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规模和中国由穷致富的历史变革也是强大国内市场的基础因素。从经济学和市场学的视角看,人口是一国国内市场的基础和潜力。中国的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庞大的人口规模再加上中国人均收入和消费出现由穷变富的历史性变化,使中国有效需求的增长形成了速度与规模双重递进的效应,如201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相当于1978年人均385元的167.9倍,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4元增加到2018年28228元,增长了近90倍。由于中国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仅为43.37%,中国城市化仍有较大上升空间,还会处于一个高速增长阶段,由此会产生日益增多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同时,中国已由低收入贫困国家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稳步迈向高收入国家,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正在形成,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潜力十分可观。由于中国市场规模庞大,容易取得规模效应,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更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世界市场稳定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也更有应对世界经济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回旋韧劲与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狂风骤雨,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2019年来经济运行的有关数据也再次验证了中国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坚实基础与巨大的韧性和潜力。如“五一”假期期间,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9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13.7%;实现旅游收入1176.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6.1%;五一档期电影票房15.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1%。广大群众的消费实践说明提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对策无疑是对中国国内市场的高度自信和充分期待,也是顺应我国新时代经济动能转换新趋势的新要求。

二 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及“强大国内市场”的解读

经济学意义上的“强大国内市场”是否仅仅是指市场有效需求的增长和强大呢?我认为如果仅从政策实施的角度去理解“强大国内市场”的内涵是远远不够的,决不能只局限在市场需求端对这一概念浅尝辄止。要深刻理解“强大国内市场”的内涵就应了解国内统一市场的发育过程,特别要了解从地方小市场到国内统一市场的演进、国内市场的发育和强大以及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和漫长的历史过程。

市场是一个历史范畴,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物物交换产生就出现了市场的萌芽。中国古籍中早有“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当然最早的市场只能是近地小市场。在整个前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不占主导地位,市场是狭小和有限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封建社会“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还只是在形成中。因此,交换是有限的,市场是狭小的”。前资本主义各个时期的市场尽管在某个王朝的某个阶段也有过短暂的繁荣,但从总体上看,无论在奴隶社会,抑或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占主导地位,只是自然经济的附属,市场只能是作为一种不发达的地方小市场在自然经济夹缝中艰难地生存。因而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具有如下基本特点:一是交换规模受到限制的、分散的、分割的地方小市场;二是一种呈半封闭状态的发展缓慢的市场,各地交通不便,关卡林立;三是这种市场对于小生产来说,处于生产过程的末端,对整个社会生产不起决定性的枢纽作用;四是这种市场还缺乏健全的自我调节功能,因而发展极不稳定。[1]

历史上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育是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互相融合在一起的过程。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进步刺激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经济也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与此相适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生和成长,年轻的资产阶级一步一步地跨入了市场领地。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要扫除各个封建小市场的分割与封闭,必须建立广阔的国内市场。世界上最早完成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英国,也最先形成了国内统一市场。其后法、德等国也形成了国内统一市场。而美国则是在南北战争彻底摧毁了南部的封建农奴制度后形成了日益强大的国内统一市场。日本是明治维新改革取得成功后,瓦解了封建幕府的分割和分散的状态,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统一市场形成的历史来看,其形成的经济原因主要有:一是建立在大机器生产和技术进步基础上的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日益发展,迅速扩大了市场领域。资本主义生产是建立在大机器工业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它有力地瓦解了自给性的小农生产方式,拓展了市场空间,并通过城市化、工业化的双重推进,使城乡市场融为一体。二是大批小生产者破产变成了雇佣劳动者,劳动者劳动力的商品化和生活消费的商品化,造成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三是资本主义商品再生产是扩大商品再生产特点,改变了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简单再生产的封闭性,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的扩大。四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直接刺激居民总需求的提高,开拓了市场容量。五是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是与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相关联的,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的沟通和互相开放,彻底打破了封建地方小市场的分散与分割状态,形成了全国统一大市场。[2,3]

总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建立的国内统一市场是市场发展史上的一次质变和飞跃。这一进程也充分说明“强大国内市场”是一个系统性、复合性的概念,不仅指市场供求规模庞大,还包括市场结构优化、市场功能强大的国内市场。广阔的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正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并取代了自然经济的结果,它正是作为封建的封闭和分割的地方小市场的对立面出现的,国内统一市场彻底冲破了过去那种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使各个地区之间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内联系和充分竞争,它容纳了庞大的交换体系,不仅包括发达的商品交换体系,而且是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等交换体系的多元组合。从历史上看,我国一直未形成发达和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国内市场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半商品经济的畸形市场。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我国曾一度引进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商品经济与市场机制,市场及市场体系根本无法正常发育。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市场取向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迈向新的台阶,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市场大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日益显现。[4]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完善的国内市场体系的历史任务又摆在我们面前。为此,作为一个历史进程我们应从经济学视角深刻理解“强大国内市场”的内涵,并要明确以下几点:

1.“强大国内市场”是与经济强国或经贸强国紧密联系的。市场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应该说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基础是一国经济与贸易的强大,一国经济发展如果没有实现现代化,也是难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如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英国,20世纪中叶的美国,都是在经济总量特别是工业制造业雄踞世界之巅的时候,形成了强大的国内市场。

2.“强大国内市场”应是市场需求端与供给端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5]因此,“强大国内市场”有国内庞大强劲的有效需求,能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的主导动能;同时国内庞大强劲的有效需求促进了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带动了国内有效供给的创新,一大批跨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龙头企业在市场上呼风唤雨,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中国品牌、中国创造、中国质量成为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高品质的强大的国内有效供给能及时满足国内有效需求及国际市场需求。[6]

3.“强大国内市场”也包括国内市场主体的强大。国内市场产生和形成了一大批强大的产业供给创新主体和市场流通组织主体,源源不断为市场提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种优质商品与优质服务,同时形成一批类似美国沃尔玛那样强大的流通主体,在组织货源、创新业态、拓展渠道、提供服务方面帮助广大群众实现消费需求,创造美好生活。

4.“强大国内市场”应是国内商品市场体系与生产要素市场体系融合的统一,既有完善的商品市场体系,同时整个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信息市场等的充分发展,特别是区域市场之间、城乡市场之间、各要素市场之间没有明显的发展失衡。而目前我国城乡市场之间、要素市场之间发展失衡的问题仍相当严重。

5.“强大国内市场”是国内统一市场体系的强大,既彻底破除了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分割与垄断,实现国内市场管理与秩序的一体化,实现了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无障碍的自由流动和自愿转让,充分实现了全国范围内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同时国内统一市场体系是城乡市场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市场,它也是彻底打破了城乡市场分割与分离、失衡的格局,城乡市场在市场基础设施、市场组织、市场渠道、市场秩序等方面一体化。

6.国内市场强大应是开放度高的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强大。强大国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应是高度耦合,国内外市场标准规则接轨对标,一方面要体现国内市场国际化,即大量外国商品和外资市场主体在国内市场大展风采;另一方面国际竞争国内化,国际竞争在国内企业之间、国内外企业之间、外资企业之间充分展开。同时国内商品与服务和国外商品与服务同标、同质、同价。

正因为如此,强大国内市场体系的形成就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中国从经贸大国迈上经贸强国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培育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过程。

三 加快形成强大国内统一市场体系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23日提出深化改革要关注“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的问题。习总书记提出这一问题具有深刻的洞见性与战略性,这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流通学术界对全国统一市场曾展开过热烈讨论。对于全国统一市场,当时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国内统一市场属于国内市场的范围,是国内市场发展的高级阶段”。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和自己多年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我认为“全国统一市场”是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充分发展、生产流通社会化充分发展基础上各地经济与市场高度依存、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市场格局,实现了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无障碍、无摩擦、低成本、高效率的充分自由流动和市场出清,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市场竞争的帕累托最优效果。正因为“全国统一市场”是国内市场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发达状态,为了形成这种强大的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7]

1.着力形成强大的国内需求端,推动消费升级和投资创新,持续增大国内需求动力。强大的需求端是一国国内市场的动力与基础,需求同时也可创造供给,高端需求就可引导高端供给的创新。为此,首先要持续增加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城乡消费稳步提高。截至2018年底,中国恩格尔系数已降至29%以下,达到联合国富裕国家标准(30%)。但是由于居民收入占GDP比例偏低、不同阶层收入差距过大、部分群体收入不稳定以及市场诚信建设不足等原因,居民消费增长仍然受到很大制约。[8]应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在加快脱贫攻坚的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对城乡贫困者的补贴标准。[9]同时要适应消费升级,扩大中高端消费比重,让更多的中高端消费需求带动和引领高端供给创新。着力完善市场监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打击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违法违规行为,净化消费市场环境,整治市场秩序,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提高消费水平,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放心购物、放心消费”的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减少消费环境对国内消费购买力的抑制或跨境流失。

其次积极加大投资创新,挖掘投资需求端潜力。一是促进生产性投资需求稳健增长。从当代技术革命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决定一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命门在于关键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与带动。因此,要成为经济强国,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的生产性投资决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和扩大。要切实贯彻中央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加大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关键投资的精准性、有效性。二是拓展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一方面要补齐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尤其要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便有效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与潜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如公共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网络化、配套连接,政府应积极扩大这方面有效投资。

2.着力促进供给端升级,提高本国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及市场占有率。要建设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既要有强大的需求侧,也必须有强大的供给侧,能及时向市场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从市场供给端来看,关键是提升国内产业的有效供给能力,尽可能减少无效供给。我国虽然从2010年起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并且有220多种工业品制成品产量、出口量全球第一,但结构性陷阱和质量不高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相当多的工业行业产品生产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产能过剩压力大与优质有效供给不足同时并存。尤其是中国国内供给端的转换滞后于消费需求升级,出现了国内消费者跨境跨国抢购国际优质消费品的情况,使得大量国内有效需求流入国际市场,加剧了国内庞大的需求与国内供给失调的状况。为此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供给端,尽可能减少各种无效供给。特别是要努力提品质、创品牌、增品种。早在1996年10月10日我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就发表了《名牌:中国对外贸易的新生长点》一文,强调“名牌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一个国家拥有国际一流的名牌产品就等于拥有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资本,就可促进国民经济不断迈入新的台阶”。品牌即实力,品牌即竞争力,惟有强大的自主品牌才能拴住国内外消费者的心,“得消费者得市场”。要打造消费者信得过的优质名牌产品,一方面,需要有能工巧匠的精心琢磨,并在时间的沉淀和市场的淘洗中去历练;另一方面,又需发挥网络时代的智慧,精心谋划,借势崛起,在平台赋能和品质营销中打磨出“名牌精品的网红”,提高消费者对名牌精品的忠诚度。要充分运用网上网下渠道与平台对品牌营销的强势赋能,不断推动国内有效供给结构升级,进而实现供给端高质量发展。总之,只要紧紧盯住国内外需求的变化,以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为抓手,努力跃上和占据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高价值环节,就能一改旧貌,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有效供给端。

国内强大的市场供给端不仅要有强大的实体产品供给,还要提供越来越多的优质服务供给。消费升级的需求重点之一就是将对服务供给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恩格尔系数的逐步下降,人们消费多样性、个性化及享受性、发展性消费比重全面上升,与健康、智慧、旅游、文化、娱乐、信息、家政、养老、家居美化、环境改善等相关的各种服务消费会明显增加,且要求服务质量越来越高。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产业,努力增加和扩大国内服务有效供给,形成强大服务市场供给端,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打破条块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分割,建设国内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23日在谈到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时就明确指出:“第一,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高瞻远瞩,抓住要害,精辟深刻,具有很强针对性。要形成国内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重点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的省际、区际之间的贸易壁垒。多年来中国市场上的造假贩假与非法传销等市场恶行屡查不止,很多均与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或黑恶势力作祟有关,如一些非法传销大案往往集聚和持续性地发生在某一区域。为此必须坚决打破传统的属地管辖、条块分割僵硬的计划体制,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要深化反腐与亷政制度创新,打破深层次体制障碍,彻底斩断公共行政权力与市场联姻的内生机制,解决有形之手对市场的非正常干预,防止权力扭曲市场。要处理好垄断与竞争关系,防止非正常垄断与竞争对市场效率的破坏。应顺应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优化各地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加快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一体化建设,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市场一体化。要共同打击不正当竞争,努力探索东中西部各省市区之间区域市场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努力发挥国内统一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决定作用。

4.着力推动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形成强大的流通竞争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必须建设强大国内流通网络体系。为此,应依托我国现有的高速公路、高铁、航空及水运的交通优势,进一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扩大高铁、城铁覆盖面,提高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交通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要努力将我国“十二五”以来形成的交通优势创造性转化为流通优势,要积极发展多式联运,进一步提高水陆、空陆、陆陆运输之间的连接能力,促进不同运输方式无缝对接,构筑“铁水公空”联运物流大通道;要大力发展智能物流、配套物流、应急物流、快递物流,打通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及城市内部商品物流的主干动脉及微循环通道。要进一步加强全国性、区域性流通节点城市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强流通网络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好重要商品质量安全的全产业链信息追踪体系,建设关系国计民生和涉及市场稳定的重大商品的产销存的适时信息系统,以及时预警,适时调控,提高流通网络体系防范国内市场非正常波动的能力。[10]

5.加强市场流通主体建设,促进多元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要积极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放开行业准入限制,打破市场垄断,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要加大对有效供给创造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主体的激励力度,在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的同时,还应加大对民营企业主体权益的法律保护、政策支持、金融普恵、规则公平支持。[11]民营经济的强大必然带来有效供给的增长,也会进一步促进国内市场的强大。尤其要顺应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支持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民营经济的发展,支持传统型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努力促进互联网+流通、人工智能+流通的新经济主体的发展,培育一大批独角兽企业。

6.扩大国内市场的开放度,促进内外市场与内外贸易一体化。长期以来我国的贸易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内外有别、内外分割、内外分离。既使同一种商品,实行的是内外两种品质、两种标准、两种价格。再加上各个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形成的贸易保护程度甚至不亚于国际贸易壁垒,有的地方政府为追求区域利益最大化,同一种商品,出口争买家,竞相降价;进口抢卖家,竞相抬价;于是出现“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尴尬局面。如中国曾作为全球战略性资源产品铁矿石的最大买家和钨丝的最大卖家,却失去了贸易活动中的定价、话语权,无法获得与其市场份额相匹配的有利贸易条件,反而要承担国际市场投机涨价的风险。

经济国际化是强大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推动力。为此要努力扩大国内市场的开放度,进一步提升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国内市场强大与国内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应是高度耦合,一方面应努力扩大国内产业市场的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各种国际先进生产要素,使大量国外商品、国际生产要素和外资市场主体在国内市场公平竞争。同时使国际竞争国内化,使国际竞争在国内企业之间、国内外企业之间、外资企业之间充分展开。另一方面应努力实施国内外市场标准规则接轨对标,使同一种商品与服务在内外销市场上同标、同质、同价,以促进国内外需求与供给互相转化、互相调剂。努力提高国内供给满足国内外需求差异性和一致性的能力。在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过程中,可极大提高国内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充分流通的韧劲和替代弹性,应对国际市场变动的不确定性,也会鼓励和刺激消费者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并带动和引导供给的创新。

猜你喜欢

供给
“菜篮子”“果盘子”春节期间市场供给有保障
我国将进一步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
四川祭出农业供给侧“优、绿、特、强、新”五字诀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政府供给侧改革新论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