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视角下高职院校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020-01-07曹红
曹 红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湖南·岳阳 414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受到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仍在深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科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STS 教育应运而生。STS 教育的兴起为我国高职院校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及合格的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和高素质科学教育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范式。
1 STS 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1.1 STS 教育内涵
STS(Science 科学,Technology 技术,Society 社会)教育是20 世纪80 年代在发达国家掀起的一股科学教育革命的教育思潮。科技的迅猛发展在带给人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有关资源、人口、环境等社会问题,这引起了人们对科技理性和技术异化的思考。STS 教育以“科学为大众”为口号获得了广泛认同,它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结合,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但因其被赋予复杂的动机和太多的理念,在发展过程中又有着概念重改和修正,因此,至今学界仍没有确切统一的定义。迄今为止,学界有关STS 教育的定义有不少,如世界科学和技术教育研讨会将STS教育定义为“在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可靠范围内施加教育”、美国科学教师协会将其定义为“在人类经验的背景中进行科学的教学”、[1]我国学者把STS教育定义为“是一门融合科技、社会、生活等的综合性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全面理解和运用”。[2]
1.2 STS 课程基本特征
任何教育思潮和理论都必须落实到课程与教学的层面上来,STS 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教育改革的思潮,其培养目标是关注科学和技术在具体社会情境中的综合运用,使大众的科学素养、态度、价值和道德得以综合发展。这一思潮也必然体现为一定的课程形态和课程实施方式。STS 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课程目标具有多元性。因对课程功能和价值的不同理解,课程方案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体现出课程目标的多元性。STS 教育注重科学素养形成既需要的科学和技术概念、原理,也需要科技服务于社会所要培养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第二,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STS 教育内容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的融合。其次体现在将科学知识、技术应用和社会问题三个要素有效融合。第三,课程实施具有灵活性。STS 课程采用“问题导向”式的灵活实施方式,强调参与和探究的方法,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
2 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市场的节点在人才培养与供给上,而培养中小学合格的科学教育师资的课程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核心。
(1)课程分科设置导致综合性不足。目前我国相继有近九十多所高校开设了科学教育专业,但是专、本科院校的科学教育专业因师资、设备、设施等情况的不同,课程设置差异较大。但课程设置普遍呈现出“拼盘式”的分科课程为主,知识面较窄,内容单一,课程之间的融通性不强,未能打破“学科壁垒”。小学科学课程既是一门需要整合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综合课程,也是一门需要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活动性质课程。[3]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增强多学科的融通性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
(2)教学方法陈旧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是科学教育专业实施的关键环节。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的方法多采用较为传统的灌输式方法,以知识的传授为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实践探究,使得没有足够的思考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理想。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教学方法也必然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STS 课程根据种类和要求的不同可以通过课堂讲授、课外活动、观察与试验、调查与探究、角色扮演等来实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样既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又在具体情境中获得了科学知识。
(3)实践教学条件受限导致成效不明显。科学教育主要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探究、实践和合作学习。将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因大部分高职院校用于科学教育的教学设施、设备硬件投入不足或利用率不高,影响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从而制约了科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其次,高职院校科学教育专业学生用于实践教学的时间较短,一般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只有四个星期的时间,而能走上讲台上课的次数又十分有限,这样使得教育实习效果有流于形式之感,不利于科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3 STS 视角下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自STS 教育在全球掀起一股教育思潮以来,对中国的教育势必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对科学教育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为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科学范式。
3.1 加强综合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STS 课程内容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横向联系,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经验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融通和整合,这要求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就必须要综合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内容,以专题的方式展开科学知识的链条和网络的学习。因综合课程内容涉及多主题和多领域,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经验,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在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和探究新知识。因此,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必须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建设好实验室、植物园等教学基地,[4]让学生能在探究和合作中更好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高职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还必须加强学生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和实效,要在一定实践教学时间的保障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展开有专业教师指导的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将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科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3.2 实现综合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信息化时代已然到来。科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也必然要求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STS 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兼容。这要求科学教育专业的综合课程内容要与科技、社会的发展动态紧密相连,与“互联网+教育”时代涌现出来的慕课、微课、SPOC 等课程模式融合,帮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全面自主的终身学习,着力提高学生对综合课程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师在STS课程实施中无疑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首先,教师是学习方案和教学策略的设计者。其次,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开发、制作、借鉴和运用各类网络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把文本、图像、图形、声音和动画等形式的信息通过超文本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广泛传播的新型信息组织方式使得教学资料和素材丰富多样,为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3.3 在社会服务中实现科学教育的延伸
STS课程不同于科学课程传统的概念框架和逻辑体系,而是让学生在更宽广的社会背景下理解科学和技术问题,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这要求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将当代社会生活中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重大问题融入到课程内容当中来,课程的实施不能以传统的知识为中心,必须对科技运用和对社会问题反思,必须让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能了解、认识和处理与科技相关的社会问题。不能把学生囿于学校和课本,应该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实际和社会动态和前沿。更应加强院校对接,协同合作,创造更多的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锻炼机会;加大科学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5]让学生走进科技馆、科技教育活动基地等场所,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现“科学为大众”的实践性价值取向和民主精神,让提升国民科学素养的重任在社会服务中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