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改背景下的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研究
2020-01-07黄学丰张红坚
樊 翔 黄学丰 张红坚 肖 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四川·成都 610225)
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是以教学人员为主导来开展的,这种模式较为固定,学生虽然能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但是由于是被动的进行学习,因此缺乏主动参与热情,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体育教改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应当变更教学模式,合理且充分的运用体育俱乐部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1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概述及相关内容
体育俱乐部制是一种顺应了我国当前体育教改的新兴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有着较高的综合性和自主性。就现阶段而言,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在逐步渗透进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教学人员及学生的认可,并且可以加强相关教学人员对培养学生心理与身体健康的重视。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课程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通过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个性、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管理网络化以及课内课外一体化,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能力培养。
高校一、二、三年级学生必须以某登记会员身份加入俱乐部,除了必须参加一次教学辅导课程外,每周至少还要参加两次俱乐部组织的活动,每学期参加次数不少于36 次,每学期进行成绩考核,每学期有一学分。
二、三年纪初级、中级会员俱乐部课程教学实行随机组班制,学生每周可依据所选俱乐部教练的上课时间安排表来自由选择上课时间,但是上课时间需进行网上预约以避免场地容量不足问题,如果预约已满需要另择时段。
四年级中、高级会员可选择继续参加俱乐部的训练,依据选修课实行学年评价制,每学期一学分。
2 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2.1 提升学生体育锻炼自主性
体育教学不仅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围绕竞技运动项目,所以无论是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还会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则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适应体能教育以及体育技能教育,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该教学模式改革通过确定原则、内容,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安排必要的辅导、训练以及活动课课时,引导学生灵活合理利用可与时间参加俱乐部训练活动,从而改变学生不良生活习惯,提升学生体育锻炼自主性。
2.2 提高学生运动能力
虽然多数学生会喜欢一些体育项目,但是在面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时,却表现出抵触情绪与消极心理,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多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较为落后,教学内容乏味,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出现相关局面。而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要求与喜好,其加强了课程教学结构的多样性与灵活性,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从而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喜爱。利用体育俱乐部制灵活多样的特点,聚焦学生感兴趣的项目组建各种体育俱乐部吸引学生加入,随后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技能精选辅导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选择相关课程。在俱乐部辅导课中学习基本技能,结合俱乐部活动课拓展综合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运动能力,促使学生体制健康。
2.3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健康发展时,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困扰现象。学生在参与体育训练时更多想到的是拿到属于课程的学分,而非追求体育所象征的精神。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虽然也会与学分相关联,但是其更契合学生的心理,俱乐部会通过专业化的课程设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其中。并且俱乐部会依据学生的需求组织活动,在团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释放情绪,从而起到健全心理完善人格的促进作用。
3 体育教改背景下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途径
3.1 建立现代化健康教学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更加繁杂,在这一背景下,只有对高校体育有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确保改革顺利开展。如果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只进行部分项目的简单训练,则很难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因此相关人员要对体育课程进行全面改进,只有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开展实践教学前,教学人员还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通过多媒体、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等形式向学生推送相关内容,让学生产生一定理论知识基础。对于一些学生在体育运动开始前未进行必要热身,或是运动结束后未进行适当拉伸运动的现象,教学人员要采取相关应对措施,确保学生循序渐进的、更加科学的开展体育锻炼,避免因为运动出现身体损伤。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更加健康、全面,其不仅能确保学生更科学的开展锻炼,还能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贯穿这一理念,确保体育课程更平稳的推进,从而促使高校体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3.2 教学人员更新教育理念
从高校体育教学人员的角度来看,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专业化要求更低,也就是说,要深入开展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一定提升教学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各类体育项目的需求。因此,相关教学人员要加强对体育教学项目的认知,还要针对各类专项科目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虽然这有着极大的挑战,但是对教学人员来讲,自身的教学、组织以及管理能力也会在这一过程中有极大的提升。当然,要在体育教改影响日益广泛的背景下实现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教学人员调整与更新教育理念,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树立起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这样学生才能表现出积极参与欲望,并且对喜爱的项目展开深入学习,促使教学质量与效能的提升。为了帮助教学人员更新教学理念,提升知识储备,高校相关部门应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且开设专业知识讲座以及完善教学审核体系等形式来优化教学人员的综合素养。如果能构建一支高综合素养的教师队伍,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也就有了极大的保障。
3.3 加大相关资源投入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活动场地以及设施情况要求较低,并且部分院校也未重视学生对硬件设施的需求,这些情况会明显影响到学生的训练热情,这也就导致了学生虽然喜爱部分项目,但是对体育课程抵触的局面。想要顺利实施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就需要更广阔的活动场及更专业的设施,这样才能确定具体的开展方案和措施,从而让学生在专业化的指导下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在体育教改过程中,一定要解决体育教学场地、体育器材等不足,加大硬件设备以及软件设施等资源的投入,这样才能为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对部分缺乏资金的院校来讲,为了更好的解决相关问题,一定要制定相应的处理计划,在确保不影响学校教学声誉的同时又达到足够资金的目的。学校还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援助,确保有足够的支持推行体育教改。
4 结语
在体育教改背景下,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虽然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但是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欠缺,具体反映在学生的体育意识、习惯以及技能掌握等方面。因此要实现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需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相关教学人员要创新教育理念,同时加大相关资金投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优化、提高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的整体质量和素质水平,并达到有效拓展、丰富体育课程教学空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