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和量角度的小儿少阳体质探讨

2020-01-07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少阳阳气儿科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小儿之病理生理特点相较于成人有其特殊性,历来便为医家所重视,而体质学说正是对小儿病理生理特点的总结,故对小儿体质的探讨在儿科疾病的辨证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历代有关小儿体质分型的学说颇多,宋平等[1]总结目前对小儿体质的多种分型,发现小儿体质分型仍以纯阳、稚阴稚阳以及少阳等学说为其渊源。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对这几种观点的实质内涵进行探讨,从质和量统一的观点来剖析这几种学说,以期深入认识小儿体质特点,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 小儿体质学说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1.1 纯阳学说 小儿属纯阳之说流行最早,该学说认为小儿之体生理以阳热为主,受病多从热化、实化。纯阳之体理论首见于 《颅囟经·脉法》:“凡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也。”[2]后世有许多医家根据纯阳之说,进一步阐发,将纯阳的概念延伸为“热病”。如刘完素[3]《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小儿门》中云:“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叶天士[4]《幼科要略》有“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之言。由此可知,小儿纯阳之说乃是小儿体质学说之滥觞,然其所论实际上是从小儿体质之质出发,主要认识到小儿体质具有阳热之性,临床无论内伤外感均有化热、化实之偏向,且小儿之脉搏较快、呼吸次数较多亦可证明。但这种观点强调了小儿阳气旺盛之质却忽视了阳气之量不足,临床小儿受病而成虚证寒证亦不为少,因而以此立法则易滥用寒凉,败伤阳气。

1.2 稚阴稚阳学说 小儿稚阴稚阳的之说流行晚于纯阳之说,其形成与纯阳之说盛行之后出现的弊病有关。陈复正[5]在《幼幼集成》中云:“幼科论证,悉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乖误相承流祸千古,后人误以婴儿为一团阳火,肆用寒凉,伤脾败胃。”因此吴鞠通[6]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对前人的认识进行了归纳,提出:“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多宗此说,直到当代依然被广为认可。然而此学说过分强调小儿阳气之量,但于小儿阳气精纯之质有所忽略,造成后世滥用温补而常致舛误,容易生风动火。

1.3 少阳学说 少阳之说的提出,又在纯阳与稚阴稚阳之后。张锡纯[7]认为“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虽未对小儿少阳体质这一观点展开充分论述,但该理论影响了后世医家对小儿体质的研究。国家级名老中医安效先[8]在《试论小儿为少阳之体》文中首先提出小儿为“少阳之体”,对现代小儿体质研究产生较大的影响。少阳之说兼顾小儿体质中阳气的质与量,能较好地符合临床实际。然而由于少阳的定义原本并不清晰,古今医家素有争论。如侯彬[9]总结历代医家对少阳病的多种认识,可见少阳之本质有表里、寒热、虚实多种之辨,故若欲以少阳一词尽赅小儿体质,尚有不能详尽之嫌,故指导临床用药亦不甚明了。

2 小儿少阳体质的探索

笔者以为,古代纯阳之说即是指小儿体质之质,稚阴稚阳之说即是指小儿体质之量,少阳之说即综合了质和量两方面。纯阳、稚阴稚阳之说其理论内涵过于片面,少阳之说意深难解,故笔者尝试以质和量来解释少阳学说,以便理解和临床应用。

2.1 从质和量的角度阐述小儿少阳体质的生理特点言少阳之质,则首先当认识到少阳为阳,即具有阳热之性质,受病易从阳热化,后世多归为“心肝有余”。小儿阳气纯而精,因此易化热动风,化实生积,此即所谓纯阳之体。少阳阳气纯而精的作用在生理上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例如王兰等[10]认为“纯阳之体”的理论可概括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生长机能旺盛,吴群励等[11]认为“纯阳之体”学说确切反映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及其患病倾向。

言少阳之量,则少阳较太阳、阳明阳气之量较少,为三之阳,位当阴阳交接之处,属阳而弱,其阳气量少而稚,不能充散全身,因此又易化寒受凉,化虚不足,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通过质和量的角度分析小儿少阳之本质,其生理特点可总结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2.2 从质和量的角度认识少阳体质的发病特点 从其小儿少阳体质的生理特点出发,结合临床观察,则可进一步推知其发病特点,同样可从质和量的角度对发病特点进行剖析。

一为发病易从质化而为热为实。少阳本质属阳,若邪气乍然入中,则可能引动少阳之火,如此则本为生气之少火,即刻转为耗气之壮火,而成多种疾病。如外感邪气易从阳化而转成热盛惊风之证,脾胃食物久积则易成热积于腑而成腑实热证,相火虚亢则易导致小儿早熟等病。

二为发病易从量化而为寒为虚。若邪气入犯,伤及阳气,或少阳之体阳气本属不足,不能拒邪于阳分,则可转为阳虚阴寒之证。如小儿受寒可转为脾虚泄泻,素体阳亏可水饮不化而导致肥胖,卫阳亏虚则常致易于感冒。

三为少阳之气多变易动,病性容易转化。少阳之体正处于阴阳之间,质属阳而量少,因此不但传变有不同方向,不同方向之间仍易产生病性转变。例如小儿外感风寒易于化热而成表实热证,且发病后易于传变入里,由感冒而发展为肺炎喘嗽,即成为痰热闭肺之里实证。若是患儿原本阳气不足,加之邪气伤阳,则又可迅速并发心阳虚衰之变证,继而经及时救治,回阳救逆,又可以再由虚转实,重回痰热闭肺证,并可发展为儿科危急重症。这就是儿科临床常见的寒热、虚实转化的实例。

四为少阳之气颇为清灵,易于恢复。小儿少阳之质为阳,故生机蓬勃,多种疾病不仅恢复较成人快速,并且预后较成人为佳。例如小儿感冒、咳嗽、泄泻等多数病证不仅发病快,其病愈速度也较成人更快;小儿哮喘、癫痫、阴水等病证虽病情缠绵,但其治疗周期多较成人为短,且多数患儿在发育期治疗后病情稳定性较高,能够减少成年后的发作概率并减轻发作程度。正如《景岳全书·小儿则》所说:“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12]

3 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儿科临床用药在辨证论治、四诊合参之外必须充分立足于小儿体质的特殊性,因而小儿体质辨证对儿科临床用药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基于小儿少阳之体,笔者提出几点儿科用药原则。

3.1 清补调中 综合考虑小儿阳气的质和量,笔者认为儿科病证需重视清补调中之法。中焦乃气血生化之源,少阳之健旺需要中土之资助,以扶助正气而抗邪,同时也可以有助于阻断疾病传变。但需要注意的是清补当与调中结合,中焦之核心在于中气能自如运转,如此则气血不虞有竭绝之忧,而非单纯补益可以取效。故若临床儿科不见大实之证,则可考虑清补调中。如小儿早熟,临床可用六味地黄丸取效,实为清补清泻之合功。又如丁樱教授认为,当注重饮食因素对小儿外感热病发病及预后的影响,提出治疗要顾护脾胃,重视饮食调理[13]。

3.2 中病即止 由于小儿少阳之体具有脏气清灵、易于恢复的特点,所以用药用方需要严格遵循《内经》“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的原则。少阳之气稚嫩而多有变动,故虽为大实大热之证,不可大犯,保其阳气;大虚大寒,不可大补,否则反易成实。例如纵然小儿出现热盛风动之证,亦不可过用久用犀角、羚角之品,使用之时或可佐入柴胡、升麻等清透之品。中焦纵有虚寒,参、芪不可重用,仍当缓缓调补,促其自愈,不可壅塞中焦而成实证。

3.3 重视早期诊治 由于少阳之气具有容易传变的特点,且病性容易在寒热虚实之间转化,正如葛国岚等[14]认为,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儿科各种急、慢性疾病常见寒热错杂,因而医者应当熟悉小儿疾病的传变规律,结合小儿体质,对疾病下一步的转归有所预料,并对用药之后可能产生的病情变化有所预知,因之及时诊治,先证而治之。故用补益的同时,应注意兼以行气,免生中满;在用攻下剂时注意扶正,免耗正气;用温热药时注意病情热化,稍佐以寒凉;用寒凉药时应防止中寒内生,适当伍以温热,此皆属先证而治之例。

4 结语

小儿体质之实质历来颇有争议,正确认识小儿体质,可针对其体质特点选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对小儿疾病预防和预后判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医门棒喝·六气阴阳论》曰:“邪之阴阳,随人之阴阳而变也。”[15]笔者认为小儿“纯阳体质”和“稚阴稚阳体质”两者分别是对小儿“少阳体质”的不同侧面论述,纯阳以质而言,稚阴稚阳以量而言,少阳虽比较能全面概括其特点,但难以详细论述,而从质和量的角度则能较为清晰地把握小儿几种体质之间的关系,阐明少阳之体的本质,并且指导临床用药。体质之说滥觞于先秦时代的《内经》,而历代医家均有丰富补充,其内涵极为广大,其实质幽微难测。兹非小事,正所谓“闵闵之当,孰者为良”,笔者略述浅见,望有益于来者。

猜你喜欢

少阳阳气儿科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童心童画
《三千年》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解读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