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瓶颈及其突破

2020-01-07耿红卫钟佳霖杨营营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教资源配置主体

耿红卫,钟佳霖,杨营营

(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教育资源,亦称教育经济条件,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总和。[1]在高教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公共性日益凸显。优化高教资源的配置,实现高教资源配置效用最大化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但综观我国高教资源的配置现状可以发现,我国目前的高教资源配置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了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不足

1999年以来,我国实行了高校持续扩招的政策,普通高校办学规模快速增长,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都处于一种“教育供给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财政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状态[2],所以,高等教育规模暴风式增长的背后,隐藏着的是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的无奈现实。不可否认,“穷国办大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种骄傲,显示出我国对教育发展的重视与期望,但是,长期处于这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社会环境下,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高校持续发展也将受到一定局限。观察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会发现,各高校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相当大一部分建设经费依赖于银行贷款和学生学费,有限的物资包括基建、科研等都需要依靠政府的拨款。

2.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低

如何使高校经费能够合理规范的运用于高教中?高等教育资源本就属于有限资源,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更是稀缺,而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低下所带来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闲置和固化,无疑使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变得更为紧张。首先,高校的盲目扩招浪费了一定的高等教育资源。国家对高校的经费拨款按照高校的规模而定,占地面积大、人数又多的学校就有机会获得政府更多的经费。以至于有些学校开始扩大建筑面积,增加学杂费,甚至一些地方院校将学杂费当作学校资金的重要筹集方式。其次,我国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繁杂重叠。现今大多高校,教师职工比例严重失调,非教学人员甚至比教师与科研人员还多,而想要高质量的教学,教师的数量就要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不合理的内部人员比例只会增加高教资源的浪费,降低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大量高教经费消耗在非常规性的教育开销上。据调查,在高校经费结构中,有大半都用在了发放工资、福利、后勤上,而用于正常教学以及科研上的投入只有一小部分。这样只会加速消耗原本就十分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束缚了高教事业的向前发展。除此之外,我国高校闲置资产和低效使用资产占高校总资产的比重过高以及高等教育资源缺乏流动性,高校之间未能实现优势互补等现象,都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用低下的直观表现。

3.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分布不均衡

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这种资源分布上的不均衡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在起点、过程和结果中的不公平,使得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及其他弱势群体学生在各种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重点高校因为其口碑好会吸引更多的资源和人才的流入,普通高校本身条件一般,政府投入又不够,校内软硬件都不够吸引好的师资和生源,两者差距进一步加大,中国教育公平受到冲击。第一,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有学者曾提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看确实如此。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呈阶梯递减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也呈现出东部较发达,中部处于中等水平(个别学校除外),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处于落后的状态。而在高等教育资源占有上,大致也呈现出东部优越,中部次之,西部最差的现状,具体表现为高等院校分布数量、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重点院校和重点学科分布东中西差异巨大。第二,高等教育资源校际分布不均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高校数量规模庞大,种类丰富,但不同高校之间综合实力差距较大,高校之间竞争激烈,因此高等教育资源在校际之间的分布也十分不均衡。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在分配时重点倾向“211”“985”院校,而忽略普通院校。可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相比重点院校,普通地方院校反而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主体的实际责任,这种资源获取与责任承担不相符合的状态,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在整体上难以有大的提高。第三,高等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在获取教育资源上的差异也非常大,这突出表现在城乡学生享受高等教育起点不公平。由于经济欠发达、家庭对教育不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制度的缺失等方面的原因,同样的分数在有些地区可以上不错的学校但在其他地区甚至没有合适的学校。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拥有这种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差距比较大,前者拥有的对高等教育选择的机会远远大于后者,这种情况会陷入一种不良循环的困境,加剧我国教育公平的失衡。

二、问题归因分析

1.高等教育资源政府投入不够,效率不高

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根源在于总教育经费的缺少和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总教投入不够。据统计,全国教育经费2000年3 849.08 亿元,到2017年42 562.01亿,呈逐年攀升的趋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从2000年的2.87%增加到2017年的4.14%。但是,在华东、中南、东北、华北、西南、西北六大区域中只有华东地区的高教经费使用是有效率的,并且各省份内也有明显的差异。而这其中,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虽然也在逐年提高,但是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其占总教育经费的比例始终不高,高校生均实际拨款额甚至呈下降趋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加远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并且经济落后的地区对高教投入资源很有限,完全限制了高教发展。

2.高教资源配置制度没保障,监督力度不足

根据上述所描述的种种现存的高等教育资源利用乱象都表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缺乏必要且规范的制度保障,使得高等教育资源不能够合理、公平的投入到教育发展中,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当然,规范化制度的提出以及实施只是从一种理想化的角度来推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投映到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来,制度的实施以及制度效益的发挥面临着诸多阻难,因此相应的监督制度和监督机构必须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同步建立。

3.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政府职责缺位

无论是高考制度的不公平导致不同区域的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不公平,还是招生名额分配上地域间、城市农村间的差别对待,还是名牌大学在招生时倾向于“嫌贫爱富”“嫌乡爱城”,其根源都在于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而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职责缺位,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合理。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办方,在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进行配置的决策过程中,很难根据各地区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配置政策,因此在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分配时,会出现一定偏差,使得各地区、各高校的资源分配与实际能力和实际需求不相符合,进而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均衡发展。

4.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僵化,配置方式不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确立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全部依托于政府,而政府有限的资源供给能力以及权力配置的缺陷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非政府投入的力量逐渐渗入到高等教育发展的领域。市场以其特有的灵活性跻身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两大主体之一,但是同时,市场投入的盲目性加剧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公平失衡问题,一些企业的捐助为了得到社会赞扬只看重名牌大学,地方大学很少获得捐资。2011 年,随着《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中将高等教育明确划分为公益二类,高等教育资源作为准公共产品逐渐为学界普遍接受,政府、市场、学术作为高教资源配置三大主体的观点逐渐流行起来[3],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逐渐变为多元化,形成了政府、市场和高校的三角体系[4]。但我国目前呈现出“政府过强,学术示弱,市场受限”的不良高教资源配置格局,各主体在高等资源配置上的作用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理想中的多元主体之间的博弈与制衡效果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所以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用仍旧低下。

三、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策略

1.加大国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教育的快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及支持,更离不开经费的大力投入。在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现状下,我们需要加大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保证落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要理解到政府单方力量在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方面的有限性,尤其是地方政务,要衡量好财政支出的比例。多渠道挖掘资金来源,充分调动集体、个人的捐资意识,提出鼓励捐资的优待政策。扩大留学生规模,吸引外资的注入。建立高校与银行的合作关系,满足资金需要的同时也能促进银行发展的双赢模式。使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到高等教育投资中来,实现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去促进高教事业的持续发展。

2.完善高教资源配置及监督制度,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制定关于高等教育经费的法律法规可以使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变得均衡合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这是高等教育资源能够在各层级得到合理有效配置的前提;其次,建立完备的行政管理制度,但要保证政策的执行力;最后,制定出法律保障制度用来监查违规,防止滥用职权。同时,为了加强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监督力度,可以设置专门的监督部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教资源使用要求守则,对各级政府及高校的高等教育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网络实时监查,对不合理占有、使用高等教育资源的单位进行调查,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惩戒处罚,用制度笼子杜绝浪费高等教育资源的存在,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3.立足资源分配差异补偿机制,均衡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

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包括各区域内教育经费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均衡发展,并且我国整体看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也是不断降低。所以,想要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政府就应该立足资源分配差异补偿机制,在制定资源分配政策时,把资源配置的重点放在弱势区域、弱势高校、弱势学生上,扶持重点专业、新兴专业,逐渐缩小区域间、城乡间、重点和非重点教育间的差距,推动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除此之外,要想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均衡分布,并且达到有限资源的无限利用,就必须努力推进远程教育,突破时空和区域限制,搭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渠道,把精品课程资源、图书资源、信息资源等通过网络公共平台实现共建共享,使得各高校间能够形成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逐步缩小彼此间的差距,最终达到各地区各高校的均衡发展。

4.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实现配置主体多元合力

平衡好“计划”“市场”“学校”三方的力量,形成“三足鼎立”的稳定局面,充分发挥各自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实现配置主体多元合力,共同推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合理化。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合理运用“计划”配置方式。政府作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责任主体,承担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与效率性的主要职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要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事务“大包大揽”。理想的政府在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首先应做到在满足整个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把握宏观管理,如制定法律政策、建立资助体系、编写计划、执行监督、评估等;同时,也要学会简政放权,有的放矢地弱化过多的行政干预,使计划的配置方式能够与市场调节方式形成一种合力,发挥各自的调节优势,并弥补配置主体各自的能力局限。第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相对于政府的调控,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价值规律的充分作用、完善的优胜劣汰机制、雄厚的资金等,这些都表明在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时,不仅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也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资源配置的效用才能发挥到最大。但是引入市场机制,并不是完全的市场化,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这一带有公共产品意义的领域,市场自身所带有的盈利性和盲目性,使得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运行和监督机制,规范市场调节行为。第三,有效借助“学校”(学术)配置渠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自主办学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3条规定, “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5]。 这说明,“学术”也逐步成为了一种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起作用的力量,因此,要想提升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就必须借助学校这一新生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主体的作用。学校在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时,可以根据市场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资源分配进行灵活调整,根据发展需求调整学校教学科研人员与行政后勤人员的比例等,提高高教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其不必要浪费。

5.融合社会价值共识,消除利益分歧

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改革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相互关联,对于资源的重新配置将会对一些主体产生利益冲击,所以,整合各个子主体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观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尤其考虑到有些环节会造成主体利益受损的情况发生,如果不处理好各主体的价值共识,将会对公平高教资源以及一系列的高教资源配置问题造成巨大的困扰。只有构建和谐的价值格局,才能完美整合多元主体强大的合力。

近年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意识到高等教育对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性,教育资源配置问题需要刻不容缓去解决,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成为了高教资源配置的两大主题。提升各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及使用效率,这样才能促进高教更好的发展,为国家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高质量人才。

猜你喜欢

高教资源配置主体
《吉林教育》(高教党建与思政版)约稿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高教明星“猎鹰”
何谓“主体间性”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