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问题浅析
——以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为例
2020-01-07李依然王湘燕
李依然,王湘燕,黎 超
(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湖北 咸宁 437100)
新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职业教育充满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又称“职教20条”)将职业教育摆到了教育改革的突出位置,方案中明确指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进一步为校企深度合作指明了方向。
近些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投入也不断增加,促成了咸宁职业教育趋向优化的环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特色更加凸显。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断增强,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断提升,在咸宁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新形势下,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在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努力探索与海内外企业共赢的有效合作方式,建立了一系列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1]
一、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校企合作现状
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为咸宁市人民政府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公办学校。新的时代,学校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推动了校地联合、人才共建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
(一)合作办学效果显著
1.学校高度重视办学规模与质量,发挥职教集团群优势,加大资源共享力度,建立了咸宁市新产业公共实训基地、咸宁众创空间等合作办学平台
一方面,为企业搭建了人才储备与技术创新发展的舞台;另一方面为学校教学实践操作提供了优质的实训场地和设施,既促进了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升级提质,也优化了社会资源,让学校的发展有了更多合作的机会。
2.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逐步由传统规模扩展的办学形式,转化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创新驱动、促进升学与就业共建、企业需求与专业建设共融的发展模式
通过实习培养、中高职衔接、职业资格培训、双师互动交流等方式促进合作效能,提升专业水平,强化教学质量,培养出了大量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不断加强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1]FreemanTilden.Intepreting our heritage:University of North Crolina Press,1997,3(1).
(二)工学结合互融互通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在电子信息、智能机械等专业上,结合本地企业用工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与企业协同的共管共教。借助企业对市场熟悉的优势,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调整中,为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与市场相契合提供有力的保障。建立实习与就业联动发展机制,按照“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模式签订协议,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训和实习,毕业后到企业就业,架起企业与学生互动沟通的桥梁。一些优质企业不仅参与人才培养的技术指导,而且对一些特困学生提供对口的经济资助。强化本地人才服务本地企业目标,加强双向联动机制。如联合通城瀛通电子、咸宁光宝科技等地方知名企业,邀请其中的岗位能手、技能大师、管理专家等,来学校指导专业建设和专业管理,为项目对接“号脉问诊”,为特色专业建设“开方下药”。同时,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人才输入保障,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定岗实习,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以此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校企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三)人才订单供不应求
校企合作中人才的订单培养也是应接不暇。学校先后与国内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引进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和理念,无缝对接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积极与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办多个“中德诺浩班”。发挥学校省级重点专业(电子信息专业)优势,形成“订单班级”,完成人才“批量生产”,如与深圳洲际人才签订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PCB主板维修与检测)联合办学协议,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确保毕业后100%对口供职于TCL、创维、比亚迪等知名企业。
(四)校中有企发展互利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及校园管理现状,从合作企业聘请行家里手充分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合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校本化移植实践。
1.引企入校参与管理
通过提供公共场所、设施和人力资源,以服务外包的方式吸引一家或多家经济实体参与校内食堂建设,优化饮食环境,改善学生生活水准。建立学校附属医院,让临床护理、康复医药等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经营,既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又将实践能力转化为理论知识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促进了教学实践。
2.自主创建校中企业
利用自身教研科研成果及场地,创办校中企业,并开展相关活动,如培训部与市人社部门合作进行新型农民工培训,将校中企业务由校园向地方推广。
(五)新型师徒创新驱动
二、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咸宁经济在湖北省的排名一直以来都较为靠后,近几年,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咸宁不断获得改革红利,以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着弯道超车。但是,咸宁这座山青水秀的宜居城市,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缺乏的是宣传影响和人才支撑。纵观咸宁的职业院校,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整合较晚,这个以原先8所学校合并而成的庞大的职业教育共同体,在全国也属罕见,它在资源整合、思想统一等方面还需要一些时间、空间上的磨合,整合中必然会遇上困难和挑战,学校一直保持着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克服了诸多困难,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目前的不足,学校要想成为中部一流、全国领先的职业院校,就需要加大校企合作,才会有更多向前发展的可能。仅从校企合作这一点来说,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2],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无论是那种原因或者问题,只有对症治疗、各个击破,才能有机会脱颖而出、实现蜕变。从目前校企合作的发展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大方面。
(一)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度不够
在社会职业发展对学历的要求逐步提高的趋势下,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不会选择马上就业,而会选择技能高考、对口升学、大专自主招生等继续求学深造的方式。近年来,选择中职毕业后参加顶岗实习、见习的学生,不仅数量逐年递减,而且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加上国家大力实施高职教育扩招计划,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将达100万,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高职院校的升学门槛或将再降低,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有更多机会选择升学深造或是逃避直面现实社会残酷的市场竞争。
(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融合度不高
有些小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长远眼光,注重短期利益;有些大公司傲慢自负,对中职毕业生存有偏见。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居于尴尬地位,开展校企合作往往力不从心,合作形式单一,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有限。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中,对自身利益稳定性难以准确评估,企业方常常担心投入过多得不偿失,于是抱着边做边看的心态,合作的主动性和稳定性很不够。其次,学生质量很难保障。一方面学校认为学生的基本素质相对薄弱,他们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只不过是普通的操作,不需要更深层次的培养;另一方面企业预投了人才培养的成本后,对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表现没有信心,如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的缺失,不守诚信,不守规章制度的人格缺陷;所学知识与企业要求脱节等等,这类学生流向企业,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会挫伤企业方与学校建立长久合作关系的意愿。[3]
(三)配套规章制度不健全
一是互动交流机制不健全。虽然从国家到地方都在提倡加强校企合作,但在实际过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行业部门之间沟通衔接难度大,有的甚至人为地制造障碍。
二是校内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校企在共同开发课程和共同进行教学上缺少实践,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校企合作停留在较浅层次。
三是人才发展无保障。企业不能给学校以有效承诺,多数情况下,毕业生到单位就业后,感觉有失所望又很快离职,校企之间的合作流于表象。这一切都需要有配套健全的制度来制约并保证。
三、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建议
清华大学邱勇院士在咸宁调研时提到,咸宁有强劲的后发优势,特别是近些年来,越来越注重科技人才工作,推进校地、校企优势叠加和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这既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又能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度激发转型发展的强劲动力。
随着“职教20条”的提出,国家对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为企业参与学校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春风已经吹来,咸宁的职业院校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积极的行动、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主动作为,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合作共谋、相互促进,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校企合作新局面。
(一)加强政府主导,统筹教育资源
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政府主导,统筹教育资源,制定政策,加强引导。职业教育作为准公共物品,具有较强外部性,政府对发展职业院校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党和政府一贯强调并重视发挥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与办学体制上。职业教育的外部性必然决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最大限度发挥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政策层面上,应结合《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出台地方性指导意见或相关法规,进一步明确各行各业、企事业组织,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经济层面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统筹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更新教育观念,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职业院校倾斜,合理规划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比重,保障职业院校学生既能享受免费的优质职业教育,又能稳定就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各项激励机制,比如:政府购买相关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各种服务,建立起教学实习、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成本分担且适应性强的机制,通过优惠政策以及补助补贴、减税降费等方式,对各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为进行奖励激励等。
(二)鼓励社会参与,保障健康发展
政府要对校企合作的学校和企业进行差别化扶持。职业院校发展良莠不齐,政府应重视职业院校的均衡发展及其专业建设,对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专业要加大扶持力度。政府积极为校企合作搭建沟通协调平台,为当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提供准确而又全面的合作信息。重点选取一批适合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差别化扶持试点,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中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责任,综合运用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合作的稳定性,保障校企合作健康发展。提升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与建设度,防止职业教育与本地产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鼓励我市建立更多更好的校企合作对接联盟,鼓励有优势资源的职业院校开放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条件较差的职业院校利用合作企业资源搭建起可信赖的平台和桥梁。
(三)健全管理机制,实现多措并举
职业院校自身的办学能力和水平是校企合作实现的基础。这需要深化产、教、管综合改革,需要职业院校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和实力,做好产业、企业、岗位、专业、课程多方面的对接。中等职业教育也要像高等职业教育一样,强调开放办学,强调与市场对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4]
首先要加强专业和课程设置,确保所学专业课程与企业发展及对应岗位有效衔接。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命脉,是职业院校工作的主旋律和核心竞争力,专业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体现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职业院校要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获得持续发展,就应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努力加强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要注重开放办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助力各类技能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的人才培养,通过产业扶贫政策,培养能工巧匠型的新时代农民,助力家乡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提升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传统教与学的方式,采取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模式,以及体验式、交互式等强化专业特色的方式,多措并举地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5]
(四)深化合作衔接,共享融合成果
由于职业教育层次的局限和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差异,必须进一步强化中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错位发展及对接。咸宁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水平稍逊于高职教育,但这并不表明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没有发展空间。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应结合咸宁区域特点和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明确校企合作的目标定位,积极探索与高职教育实现互补错位性发展。
基于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要明确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一线技术工人,应把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定位为先做优做强普通性的合作项目,然后进一步向高端项目延伸。同时,还应不断加强中高职教育的一体化合作,通过建立职教集团或职教联盟等模式,积极探索与高职院校建立共享的一体化校企合作资源中心,从而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水平和质量。[6]
总之,咸宁各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本地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各类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大力开展合作,大幅提升新时代下咸宁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咸宁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咸宁综合竞争力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