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题活动课程助推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以“南澳岛地质地貌研学活动”课程为例
2020-01-07蚁泽彬
蚁泽彬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 广东汕头 515073)
一、课程背景
地理学科是人类认识地球的基础学科之一,并且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因此课外实地研学活动的课程是不可或缺的[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下通过研学、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与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如果高中生该项素养不高,势必影响到课内学习的知识难以应用到生产生活当中,由此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便成为教育界中急需解决的一大瓶颈。另外,人类生产与生活的空间主要位于岩石圈的上部,地质地貌的实际情况会影响到表层的人类社会,故而必须持续关注和研究地质地貌的现状及变化。在此前提下,以“南澳岛地质地貌研学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具体实例之一,培养与提高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作用尤为显著。
二、研学基地的选择
实践场所合不合适是研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经费数额、时间安排、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原因,安排远距离、高费用,耗时长、危险系数大的研学实践基地不切实际[3]。作为高中学生,能亲身参与地理研学与活动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是非常少的,而且还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研学基地的选择要遵循“节省费用、节约时间、安全安心”的原则,一般可以选择学校所在城市或周边附近地区设计研学活动的路线和具体内容。笔者所在的学校单位在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距离南澳岛仅50公里左右,远近适中;南澳岛地质构造带是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产物,在封闭条件下,板块碰撞速度的加快,导致区域热流值升高,从而形成了南澳岛的主体构造;综上两点所述,选择南澳岛作为研学活动基地的客观条件较为合适。高中生对研学活动基地的选择过程其实也是地理实践力的具体体现之一。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高中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特别是对自身附近地区的自然地理现象。在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中,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是学习的一大重难点,学生只能在书本中、课件上、视频中、图片上等虚拟情境中学习,和地理学科本身特征相差甚远,更没法做到学以致用[4]。某一次课堂上笔者不经意提到,“南澳岛上就有明显的背斜与向斜地质构造”,立即就有学生问“能看到岩层的层理构造和凹凸形状吗?”笔者回应“找个机会给你们自己去找找看有没有任何痕迹”,这样一番问答引导一下子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笔者带着尝试一下的想法,通过图书馆与网络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拜访专业人士,并且亲自去南澳岛上去实地探究,最终挑选了南澳岛上一处适合高中生进行研学活动绝佳地点。
四、研学活动的实施过程
带队前往南澳岛的路程中,笔者给参加活动的高中生先行普及南澳岛形成的地质作用,包括以下的内容:南澳岛属低山剥蚀丘陵地貌。东西为较宽的山峦,中部为狭小的冲积平地。西部的高峰岽是主岛最高峰,东部的果老山与白牛大尖山海拔为第二与第三高峰,其余的均为低山丘陵。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隆澳、深澳、青澳、云澳4处冲积地貌。南澳岛的南坡因受外力侵蚀作用,造成表层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出地表,“石蛋”地貌较为典型。
到达研学活动的南澳研学基地后,学生分四个小组,每组5人开展自主观察与活动记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学活动内容:第一,采集矿物与岩石的样本进行种类的判断与分析(难度中);第二,挖掘采集同一水平方向上部分地表岩石,通过比对岩石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难度大);第三,仔细观察个别岩石的片理与辨认部分岩层的层理构造(难度中);第四,绕岛一周,仔细观察所到之处的地表形态特征(难度小)。
五、研学活动的总结
现代教育强调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比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研学活动对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提高更具有推动作用,科学地将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融合。地理教学假如脱离地理实践,学生完全要在书本描述或电脑投屏的虚拟情境中学习,一方面与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相悖,一方面所学知识只能纸上谈兵,用于生产生活难度更大。本次课程围绕对“南澳岛地质地貌研学活动”的开发与实施,不单单制定了丰富的地质地貌研学内容,还围绕相关主题进行地理实践基地建设与完善,新增潮州凤凰山、揭阳桑浦山两处基地。在本课程开发和实践过程中,笔者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明显,学习主动而且积极。假如高中地理教学能够结合更多的研学等主题活动课程,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在实际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学习实用的地理知识,加强与提升高中生的地理实践力,那么,高中生综合素质必将全面提高并最终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