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加强人文素养
2020-01-07陈海江
陈海江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中学 浙江绍兴 312000)
引言
初中历史与社会科目承载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作用。但现阶段来看,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教学的结合中仍然存在很多弊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人文素养教育无法全面实施。要想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就要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养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初中历史学科中蕴含大量的人文素养的素材,教师在具体课堂中应当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历史观及人文素养观,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展开人为素养的教育,最终达到人文素养的提升[1]。
(二)人文素养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学生要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增强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中的人物,事件,社会发展规律等领悟其中蕴含的人文道理,最终达到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初中学生可能在智力上已经与成人达到相等,但是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对事物的发展缺乏全面的认识。教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当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受启发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达到个性化发展。
二、现阶段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历史与社会课堂上,教师一味的对学生进行单向的历史知识灌输,并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或者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上的改革。有些教师甚至只重视学生的历史与社会成绩,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成绩,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综合水平
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感情的渲染,传统课堂模式上,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课本的讲解,带领学生划重点,机械性的朗读,学生也只是通过枯燥的背诵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如果教师在课上注重人文素养的教学方法,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也会产生对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兴趣[2]。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中的《生活中的文化传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常用的微博,微信,微课堂等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同身受。教师可以提前录制有关该课内容的视频上传到与学生共享的平台中,学生可以摆脱时间,地点的限制,灵活查看教师的讲解视频,这样学生自己巩固知识的方法也会变得多种多样。
(二)建立学生主体地位,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时,教师首先要构建轻松愉快的人文环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对于一些后进生,教师应当进行鼓励,并且善于发现其闪光点,进行表扬。另外教师在跟学生进行互动时,注意情境的建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然后根据不同沟通内容开展人文素养的教育[3]。
比如在七年级下册中《地域差异显著》一文中,教师可以提前购买代表地域风情的衣服,穿到课堂上,这样必然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此后,教师再进行提问,使学生积极探讨,最后引出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建立。
(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历史学习是以中国上下5000年的灿烂历史文化为线索开展的,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要增强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建立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将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人物及事件详细讲解出来,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4]。
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南宋与金的和战》一课中,教师应当花费大量篇幅讲述岳飞的故事,让学生对岳飞这个人物充分了解,并感悟岳飞精忠报国的美好愿望,然后将此愿望迁移到自己身上,促使自己将来能够更好的为祖国做贡献。
四、在历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学生应当正视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兴衰与败落,从而发现历史规则,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比如,在秦国一统江山的课题中,教师应当运用大量篇幅对学生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精神,它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内心涵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然后要结合具体教学目标,立足于基本学情,使用科学方法开展具体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