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命题中劳动教育的价值审视
——以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作文题为例

2020-01-07杨兴芳朱江涛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杨兴芳,朱江涛

(1.湖北省农村教育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咸宁 437100;2.湖北科技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3.湖北省赤壁一中,湖北 赤壁 437300)

习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2019年的两会明确要将“劳育”写进教育法和党的教育方针。无独有偶,2019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作文题为写一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从劳动教育方针的复归并给予立法,到国考中对劳动传统的继承,以及在现实中对待劳动的不正确、不恰当态度的拨乱反正,社会尤其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劳动教育”的热潮。这是劳动着的“人”的劳动气质,也是这一具有时空语境下的“劳动”对历史存在体——人的关照。本文意从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关于写一篇关于“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作文题进行学理剖析,以期深化对此问题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劳动是关于人的教育

劳动在人的起源与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2],其本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为未来的劳动实践做准备。人既在劳动中形成,也在劳动中完善,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体必须通过劳动得以实现,这也是关于人的教育的本质所在。劳动与教育的关系原本和谐统一,劳动既能凸显人的生机、活力,张扬人的个性,还能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创造力,处于一定历史境遇中人将劳动的时空场景描绘得生动鲜活、热烈而有趣。故而,劳动是关于人的教育,而教育却是在劳动中预设与生成的。

历史对于劳动的偏执终归会随着时间的车轮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慢慢化解消逝、回归与复兴。人类近现代文明中民主与科学的倡导,带来了思想领域的又一次彻底洗礼。一百年前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催生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流传延变至今,谱写了一首首关于自由、平等、民主、科学、勤劳、创造的青春赞歌,青年一代在五四精神的熏染与鼓舞下,生机勃发、奋勇向前。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如雷锋、王进喜、时传祥、袁隆平、邓稼先等劳动楷模,彰显出劳动人民应有的勤劳质朴、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人民政府尤为重视劳动创造以及创造着的一切劳动者。十八大报告中16次提到“劳动”,4次提到劳动者,营造了全社会劳动光荣、劳动幸福的和谐氛围[3]。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内容深入人心,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勤劳致富的思想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2015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4],从意义、目标、机制、保障等方面对好新时期劳动关系作了顶层设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5]

劳动于人的意义在于不仅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还彰显出人的个性和气质,关照人文主义、生存哲学视域下的人。然而,劳动教育的意义何在?作为教育体系中具有核心要义的劳动教育,亦是关照人的教育,关照劳动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核心素养的教育。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劳动的观念,养成劳动的习惯,提升劳动的能力。

在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关键时期,劳动和劳动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意蕴和独特气质。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的作文题为写一篇关于“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我们的深思。高考这一风向标迎时代之需、解现实之困,在教育领域再次掀起“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6]的热潮,不仅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更是对教育中培养完整人的科学体系的建立以及人文价值的回归。

二、历史关照:中华民族优秀的劳动传统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原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蚣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后陶渊明在其《劝农》中加以引用,意为百姓的生计在于勤劳,只有勤劳(物质)才不会匮乏。习主席在2015年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此句,彰显了弘扬劳动精神的新时代意义。[7]“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出自《诗经·大雅·抑》中的“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其意为(君臣)应早起晚睡,洒扫庭院除尘垢,为老百姓作表率,起带头作用。劳动应从我做起,人人有责。劳动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缔造者、精神财富的创生者。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上,关于劳动及劳动者的事迹不胜枚举。

远古时期,“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尸子》),“太昊教之為罟罔,以羅禽獸漉水物。又教民豢養六畜馬牛羊豕犬鷄,無逐捕之勞可以充庖。”(司马光《稽古录》),“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庄子·盗跖》),“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识(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焉。……圣人成(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经·系辞下》),“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蠬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刘安《淮南子·修务训》),“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白虎通》),“好种树禾、黍、桑、麻五谷、相五土之宜……尧遭洪水,人民泛滥,遂高而居。尧聘弃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研营种之术。三年余,行人无饥乏之色。乃拜弃为农师,封之台,号为后稷。”(《吴越春秋》),“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孟子·滕文公上》),“(巧倕)作舟,作弓,作钟,作铫,作耒耜,作耨,作规矩准绳。”(《荀子·解蔽》)“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山海经·海内经》)。

我国古代,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意为老百姓只有富裕了才能从事教育等其他的社会事务。历史上有孔子称对前来学稼的樊迟为“小人哉”,则认为其“轻视劳动”的偏颇见解,事实上,孔子认为“术业有专攻”,“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是对其重礼教轻劳动歪曲解释的有力证明。农家“厉民以自养”,应“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法家倡导“耕战”,而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勤俭,“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纴,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墨子《非命下》)。“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为教”的道家,尊重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道出了屈原对劳动人民饱含的深情,嵇康从“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的人性观角度出发,提出了保“全性”、“养真”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颜之推十分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提出“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东晋诗人陶渊明归田务农,写下了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劝农》《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恢宏诗篇,杜甫的《三吏》《三别》更是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怜悯。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将劳动人民的辛苦以及对劳动果实的珍惜写到极致。苏轼的“微雨过,何处不催耕”(《望江南》)王禹偁的“大家齐力斸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畲田调》)、王炎的“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南柯子·山冥云阴重》)陆游的“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小园》)翁卷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乡村四月》),皆于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农耕劳动的生动画面。

朱熹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文明,是人类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幸福是什么?康德说,“幸福的概念如此的模糊,以至于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8]人人想得到的幸福,却说不清道不明,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经验描述,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悟和体验是不同的,就好比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幸福蕴含着生存意义上的伦理观并蒙上了一丝哲学思辨色彩。现实中,人们往往对通往幸福的途径欣然神往、趋之若鹜。究其原因,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诗意向往以及达成路径中付出与收获这种因果关系的理性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与果、舍与得都是在其历史语境下对实践活动的主观认知与客观接受。劳动的幸福源泉来自何处?来自劳动过程中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与生活”,亦或是“(生活、境遇)的称心如意”[9]。

三、现实困境:对劳动及其劳动教育的歪曲和异化

返观现实,“劳动教育目的的‘外在化’、途径的‘去身体化’、环境的‘去自然化’以及方法的‘规训化’”[10],使得“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11]现象,社会中出现了对劳动的歪曲与偏颇态度,轻视劳动、懈怠劳动、好逸恶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等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逆流涌动,并影响到了青少年一代,于是在学生群体中便出现了对劳动的不理解,不愿意劳动、逃避劳动的态度。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蕴,使劳动观念响彻云谷、深入人心,须理清这样几对关系:

(一)劳动与学习

劳动与学习并非天然对立。学习的过程是学习书本知识、获取间接经验的过程,而劳动是自我体验、获取直接经验,二者途径和方式不一样,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获取人类继承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个体劳动时间的增加并非意味着学习时间的减少或是对学习的弱化,相反,一定频率与强度的劳动也有利于学校中书本知识、间接经验的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书本经验还需在劳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其过程中得到迁移,转化成个体的自我能力,这一过程也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劳动不仅不会占用学习实践,还会带来学习之外的一些收获,这是书本知识、课堂当中所没有的。“要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阵地全面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12],课堂中的学习和课外的劳动实践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尤以劳动过程中的价值教育为重要契机。

瞿葆奎指出,劳动教育是另一类、另一层次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13]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強体、育美”[14]。“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事必躬亲”“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位中国人身上的应有的劳动品格。党的历史教育方针中,多次提到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在劳动教育上下功夫,“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5]从国家民族命运上看,加强劳动教育是一件大事,是在当前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养成中,社会对待劳动与劳动者错误态度如何纠偏的大事,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强国梦想的大事。从个体角度上说,劳动教育是生命教育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是生存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本质上就是生活教育[16]。

(二)劳动与科技

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是无限的。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席卷而来,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虚拟个人助理、语音识别、视觉内容自动识别、实时翻译、情境感知计算、手势控制、推荐引擎等,进入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此之迅猛,已让传统观念、伦理价值、情感道德、文化习俗等无法跟随其风一般的速度而被远远抛弃于脑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享受技术革命、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福祉与便利时,也慢慢滋生出人性当中的惰性与贪婪,以及对技术的过分依赖。科学技术的确可以解放人类的某些领域、某个层面的劳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的负担和压力,但这并不能成为曲解劳动价值、歪曲劳动观念、逃避劳动实践的借口与托词。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一代又一代劳动者艰苦卓绝、奋勇前进过程中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新时代的青少年绝不可坐享其成,躺在前人的肩膀上睡大觉。劳动观念的形成与劳动习惯的培养须“从我做起”、从小培养,在学校、社会、家庭中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提升个体劳动能力,铸就良好劳动品质。

(三)自我服务劳动与他人劳动

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不同的劳动类型进行划分,其中包括私人劳动(自我服务劳动)与社会劳动(他人劳动)。自我服务劳动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照料自己生活、保持环境整洁的劳动。国外从小培养孩子自我服务劳动的习惯与能力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如在日本,要求三岁的孩子自己穿衣穿鞋,四岁生活基本自理,有一定独立生活能力,五岁开始既要照顾自己,还要帮忙做一些家务;在德国,要求6-10岁的孩子在家中帮忙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餐具、买东西等,10-14岁的孩子种花草、洗餐具、擦皮鞋,14-16岁的孩子洗车、挖地种菜;在美国,从小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长大后自谋生路。自我服务劳动是个体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和技能,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我劳动能力,便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也丧失了,成了“废人”“残疾”了。当今的中国父母,为孩子亲力亲为、越俎代庖的事情屡见不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陪读父母”“相亲家长”……所有本应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包办代替,其结果可想而知,缺乏自主、功能丧失、个性全无、选择性障碍、孤独自闭、社会适应不良等集于一身,“温室里的花朵”还未见到户外阳光的那一刻就已凋谢,这是何等的教育悲哀与社会不幸。而在这些恃宠若狂、溺爱无度下成长的孩子们对待他人劳动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受资本主义思想毒瘤的侵害,认为任何劳动都可以用金钱来购买,好逸恶劳,不珍惜劳动成果,鄙视、歧视和懈怠劳动,对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抱有不公平、不友好的态度,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四、指向劳动者素养的劳动教育

2019年语文全国卷Ⅰ关于“劳动”的话题一出,引起社会轩然大波。“热爱劳动”不再仅仅停留于政治口号以及中小学生的嘴巴上,而是切切实实地在思想意识中落地生根,在行动中得以贯彻和执行。这篇面对“复兴中学”关于“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具有深刻的蕴意,其意蕴指新时代语境下劳动价值的重塑,劳动教育的复兴与回归,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在教育领域,如何处理劳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如何在劳育方针的正确引领下,对劳动教育体系的重塑与构建、劳动教育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与途径,都要进行科学的探索,合理的布局。作为高考这一指挥棒,其本身具有社会导向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写一篇关于“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其目的在于在青年学生中树立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培养未来劳动者应具有的劳动素质。

在这样一个知识、科技、财富如星空焰火般的时代,青年学生应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才能应对日新月异、变幻莫千的未来社会?这是社会和教育领域共同探讨的话题以及奋力追寻的目标。劳动者的劳动素养是什么?这些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构建与形成能否让未来的劳动者足以应对劳动领域内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以及解决劳动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对象和客体?无尽的反问背后是冷静地反思。如果从现实语境上来考虑,并从教育目标的三个维度去分析的话,劳动素养应包括劳动的观点(知识与技能目标)、劳动的习惯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对待劳动以及劳动者的态度与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劳动观点上,懂得劳动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是通往未来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劳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较强的劳动能力;劳动的情感上,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劳动。

五、结语

历史的车轮总在不断地前行而无法停住时间的脚步,在这趟永不停歇的列车上生命匆匆、繁花过往,每一道风景都留下过往人的足迹与温情,历史总在一遍又一遍地复演着同一个剧本、相似的主题,那就是劳动以及劳动者的人们。人类的的生存发展史,是一部与自然抗争、与社会追逐、与自我反抗的奋斗史,是一部聚集了千千万万充满智慧与力量的劳动者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开天辟地、继往开来的创造史,在通往人类幸福的康庄大道上,劳动这一永恒的主题集结了一代又一代的劳动大军抒写着人类光辉的历史。

新世纪在倡导核心素养的教育领域,中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关键素质和必备能力,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来践行并得以实现,五育并举,劳动教育贯穿于其他四育之中,德智体美中应渗入劳动教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价值得以重新确认并凸显,体现了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伟大征程中,教育所应背负的使命及责任担当。对于人类来说,劳动不仅是种系存在并得以延续的方式,也是在时空场域下历史背景中具体现实人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基本途径,故而,劳动就是教育,是关乎人的教育,如果教育是“以文化人”的过程,那么劳动就是“以文化人”过程中的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内容、途径、方式、方法等。所以,劳动教育的意蕴和核心要义就在于如何实现人的培养的目标。

在某个历史时期包括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劳动教育往往有被弱化、歪曲甚至异化的现象,劳动教育须拨乱反正,须被正名,还它以应有的价值使命和神圣地位,青少年学生应正确处理劳动与学习、劳动与科技、自我服务劳动与他人劳动的关系,珍惜劳动成果,长大了才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有创造性的劳动,最终形成和积淀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新时代,需要千千万万有革命理想、有奋斗热情、有志气抱负的年轻一代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在奔赴革命理想的路途中,不要遗忘和丢失了那些朝气蓬勃、乐观向上、极具潜质的青年才俊们,引导和协助他们参与到劳动大军中来,在劳动的征程中唱响新的赞歌。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