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治沙与脱贫相结合的教育
——我国西北沙区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2020-01-07吴燕萍
吴燕萍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我国国土面积近四分之一是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包括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等省(自治区)。我国西北沙区集中了全国近40%的贫困县和25%的贫困人口,是脱贫攻坚的核心战场。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推手,在帮助西北沙区攻克沙漠化问题,贯彻绿色发展观上具有重要作用。西北沙区的中学地理教学应密切围绕“治沙”与“脱贫”两个关键,开展生活化教学。此举契合“在真实地理情境中,培养解决真实地理问题能力”的新课标理念,对于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主人翁精神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学科生活化教学可简要理解为把具体的学科教学行为融入现实背景,以此拉近学生与抽象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兴趣,从生活中学,并通过学习更好地指导实践,以下为三条实施建议。
一、传递理念:“来源于生活,凝炼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是每门学科的共性
一年的西北沙区农村完全中学支教的经历,让笔者对该校师生关系疏远、教学互动冷漠、教学成绩难以突破等诸多教学问题进行了反思。泰勒的课程教学理念[1]认为,对于未来并不会成为本领域专家的年轻人,中学地理教学需有意识规避晦涩难懂的部分,使之趋向大众化而具有普及意义。以此为出发点组织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恐惧与被动接受知识的逆反心理,塑造民主、平等、互助、共学的师生关系。师生将在教学互动中共同探索未知世界,体会学科魅力。
二、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案例资源
案例是抽象知识理论在现实中的体现。案例的演变过程蕴含着学科内不同知识的联接与演变。依托案例教学法开展地理生活化教学,可从教材资源、试题资源、乡土资源、科研成果、新闻资源等不同渠道进行案例选编。一个知识点常能开发出多个成熟案例供教师选择。结合区域特征,我国西北沙区的地理生活化教学可围绕“沙与生态”展开,案例力求真实、严谨,贴近学生生活。
例如,自然地理中“地转偏向力”这一抽象概念可用“信风方向偏移”“河流流向与河岸侵蚀”“水流涡旋中水的运动方向”等案例进行辅助讲解。对比以上三者,“信风”在日常生活中难以短时通过肉眼全面而直观地观察到,存在认知难度。“河流流向与河岸侵蚀”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案例——“凹岸侵蚀为主,水流速较快;凸岸堆积为主,水流速较慢”。相对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水元素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对河岸的不同侵蚀状态可以直观地被学生捕捉获取。但此案例在西北沙区使用具有一定认知难度。西北沙区气候最明显的特征是干燥。部分地区沙尘天气多发;河流地貌发育程度差,河流数量、流量较少,部分河段枯水期、结冰期长,多干河谷。在这一真实情境下,若是借助河流案例建构地转偏向力的知识,并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打开水龙头放水,观察水在池子中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当拔掉池底的塞子放水时,水流涡旋却是逆时针旋转”这一案例最为简单操作、易于理解。当然,辅以“河岸侵蚀”“信风”等其他材料进行补充也很有必要。
三、强化产学研联动,发挥知识的生产力
“科研式教学”是学科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高层级表现。开展科研式教学,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转化实践中。一方面,在实践中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规避了“分数至上”的刻板评价方式,回归了教育本位;另一方面,科研反哺教学,比起盲目、枯燥的题海战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或是科研课题的组建、执行中培养了对知识的实体经验感,受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知识建构的训练,培养起逻辑思维和学科联动的综合思维,提升了学科实践力。学生通过科研操作习得推理、演绎的一套研究方法,在考试检验这一环节便能举一反三、从容应对。中学地理科研式教学需遵循以下原则:选题为社会热点,有教育意义,符合中学学生实际;立题要小,具有可操作性,有应用价值;实践环节清晰,注重学生素养培养及行为习惯塑造;实践结果实事求是,评价客观。当然,这一操作的普及性值得大家深入思考。虽然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保证了科研式教学的实现,但当前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学生水平差异逐渐拉大,我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生源质量参次不齐等,使中学采用科研式教学存在很大阻力。这一教学模式更多地适用于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以及师资和生源都比较优秀的中学。一般学校虽然没有高精辅助科研设备和科研经费,但并不意味着学生无法从教学中获得实践训练。发达地区有理想的经济环境和科技环境,落后地区则有理想的实践环境。平台和窗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推崇“课堂教学无边界,学生学习无边界”的教学理念,让学科教学回归生活,真正践行“知行合一”。
教育工作者应明确,我国西北沙区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助力环境治理与生态美学塑造远远不够,应围绕“沙产业理论”[2],大胆地创设机会,让抽象知识回归到生活实践,向沙地要效益。地理学科将在这一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从荒漠化的防治,到防沙林下立体农业、生态移民搬迁规划,西北沙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产业升级、城乡规划、自然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都迫切需要地理知识的干预。研究性学习是很好的突破口,如借助库布齐沙漠治沙成功经验,为改造生存环境而采取行动,尝试草方格压沙、移民点考察等研学行动。
总之,西北沙区的中学地理教学应坚持“治沙”与“脱贫”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采用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家乡建设,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科价值最大化,从防沙、治沙到向沙地要效益,逐步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