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论问题
2020-01-07刘明生李文斌
刘明生,李文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处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面临着建成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双重战略任务。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共在的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关键时期。机遇在于经过7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4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积累,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5页。挑战在于我们遭遇百年不遇的世界大变局,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利益纠结博弈,特别是意识形态的斗争更加凶险。人类的经验早已证明:黎明前是最黑暗也是最需要坚定信心、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的。看到胜利的前景不等于获得胜利,处于最好的时期不等于坐享其成,要把优势转化为胜势并最终取得胜利,既是一个比耐力赛毅力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确保目标和任务彻底实现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现实性和紧迫性越发凸现出来,具有作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极端重要的地位和性质。如果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极端重要的判断是一个世界观问题,那么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极端重要的实践对象化和制度化则有一个方法论问题,它充分表明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既不是抽象空洞的,也不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而是有其明确的组织、对象、目标、任务、要求、原则、功能和方法等基本要素和关键环节。当这些基本要素和关键环节及其关系构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现实图景时,围绕“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论问题就成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无法回避且极端重要并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持续思考的问题。
一
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指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主体责任的高校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对象而展开的有组织、有目标、有任务、有要求、有原则、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及其过程。一般认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有三个方面:即传播、引导和培养。所谓传播,就是要通过持续不断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传播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明成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行为规范要求等。所谓引导,就是要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引导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价值观,特别是要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所谓培养,就是要通过制度化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完成对大学生的化育养成任务,亦即使大学生自觉认同与确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的行为意识,型塑健全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实践者。由此出发,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完成的如何,是否具有实践性和实效性张力,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和生命价值显现,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的意义,它关乎着社会主义社会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时代任务的真正落实。
考量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否成功,是否具有实效性,一个关键的评判指标是要看大学生既作为个体意义上的受众又作为集体意识上的受众是否从整体上系统性地接受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亦即是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立志拥护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愿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换句话说,就是通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否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说服了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场域中是否从自发自为走向自觉自信。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务的根本。”(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马克思这段经典命题对我们思考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有两点重要启示:其一,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图景来看,任何不怀偏见的人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以及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和影响力,这种革命力量不仅表现在它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也改变了人类自身的命运。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深受劳苦大众的认同和拥护的批判的武器就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抓住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符合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是彻底的能够转变成物质力量的革命理论。我们有理由认为以此为主要教育内容和实践要求的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具有可以成功和取得实效的自明性和基础性。只要能使大学生真正彻底地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能释放出改造世界和改造自己的物质力量。其二,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来说,人的认识活动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理论不会在人们的头脑里自动生成,也不会自己飞到人们的头脑里,它有一个反映和被反映、影响和被影响、改造和被改造的说服和掌握的过程。无论是对于传播者还是受众,都必须要经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实现传播和接受的教育目的。这意味着在理论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方法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
的确,凡事都要讲究方法,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尤其要讲究方法。因为这一特定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精神交往的现实活动,其对象是处在特定成长阶段和成长环境之中的现实的充满生命力的大学生。处在青春时期的大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渴望成长、成熟并处在成长、成熟的转化转型过程之中;渴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良好的沟通;渴望在学业上、生活上和创业上的指导;渴望社会公共价值体系的尊重认同和参与公共社会的建构以展示个体生命的活力和价值。这种渴望与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之间有一个有机结合和同频共振的互动需要,这也就使得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有了对象性和用武之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认真对待和积极探索的工作范畴,也使得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和教育工作方法之间产生了必然的路径依赖。
从我国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70多年发展历程来看,我们有这样一个基本认识:亦即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如果得当,则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但成效显著,而且往往事半功倍;不但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认可,而且还有武装大学生思想的功能。反之,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如果不当,则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见效甚微,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会引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容易使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沦为形式化教条化。可以说,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之间有着正相的逻辑关联,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必须要有方法、要有得当的方法,必须要注重方法论的研究。也就是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切合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原则以及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态势。
所以,研究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是推进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它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时代不同,方法不同。虽然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在不同的时代有其共性的存在,但不同时代也各有其个性特色。它要求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不能墨守成规,毕其功于一役,而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发展,反映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不断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位、新情况、新形态、新变化以及新矛盾,在工作方法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二是对象不同,方法不同。大学生群体受文化、家庭、年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影响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需求和行为取向,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要对症下药,反映大学生群体的实际诉求。这就要求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和运用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只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得当,才能使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取得真正的实效,实现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原则和功能等。
二
当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有困难的存在。这种“难”,不是难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被重视。现在从党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都高度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高校也承担着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体责任,也是巡查巡视等各种考核检视的重要方面。特别是2005年以来,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六个二级学科,使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有了理论研究存在的支撑点和抓手,呈现出科学化、学科化、系统化的发展态势;这种“难”,不是难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没有环境。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倡导,客观上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校园周边环境等“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环境;这种“难”,不是难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不完善。近年来,高等学校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到辅导员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培训培养了大批骨干,形成了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稳定的工作队伍,而“课程思政”工程和“三全育人”综合试点工作的展开更是构造了具有总体性的教育体系;这种“难”,不是难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内容陈旧过时。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品质总是能引领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彰显时代精神。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的编写和新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近几年,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逐渐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这种“难”,不是难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形式单调。为了能够提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现在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育工作形式的创新和教育工作活动的开展丰富多彩,特别是新媒体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使教育工作手段日趋多元化多样化。那么,这种“难”的“瓶颈”在哪里?
我们认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教育方法的“瓶颈”是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毛泽东曾经以“船”和“桥”来比喻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过河是任务,但没有桥或船不行。在这个意义上,方法的客观性需要主体认识它,创造它和运用它,而方法的必要性意味着离开了方法,问题是无法解决的;离开了恰当的方法,问题是解决不好的。缺少方法或缺少合适的恰当的方法就导致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瓶颈”的出现。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明晰这样一个道理:痛则不通、通则不痛。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所需的方法的“瓶颈”堵塞着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系统整体通畅运转,也妨碍着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功效的显现。面对这一方法论上的“瓶颈”,如果不做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只在表象上转圈子是没有办法认识和解决这一困难的。而深入分析的前提就是要充分认识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首先必须坚持如下的原则,亦即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第一,探索和确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需要坚持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求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以及作为教育工作支撑的教育规律等符合客观真理性的科学标准。方法要科学,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所谓价值性就是要求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在选择和运用时要有鲜明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追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设定,方法要有价值取向才能真正体现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价值引导功能。科学性与价值性是统一的,没有科学性的方法是虚幻的;没有价值性的方法是盲目的。在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选择和运用过程中既不能只强调科学性而陷入机械主义和实用主义,也不能只强调价值性而陷入空想的海市蜃楼之中。
第二,探索和确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需要坚持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所谓历史性就是指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有一定历史条件的,方法只能在一定客观的历史情境中发挥作用,超出条件范围,再好的方法也不一定见效,更何况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和永远适用的方法。事实上我们常常见到在某种环境中有成效的方法在另一种环境中却不见得能发挥功用。所谓现实性就是指选择和运用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要与时俱进,要能根据世情、国情、社情、民情等的实际状况来确定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特别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创设工作方法。历史性和现实性是统一的。缺少历史性的方法是没有根基的,缺少现实性的方法是没有发展的。只有既保持历史的连续性又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持续推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第三,探索和确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所谓理论性是指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要有自己的学理性基础和逻辑关系结构,当知识的逻辑关系结构与大学生的思维与行为契合时就能充分显现工作方法的力量,使得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入脑入心。所谓实践性是指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要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特别是符合大学生的诉求,要能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理论性与实践性是统一的,没有理论性的方法是感性的,没有实践性的方法是空洞的。在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选择和运用过程中既不能只强调理论性而陷入教条主义,也不能只强调实践性而陷入经验主义。
三
在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存在方法瓶颈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且突破方法上的瓶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一方面,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客观条件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就给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客观上要求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需要不断调适,在动态中构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在稳定中表现动态的发展逻辑。但这种调适既受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的限制,又受主观认识的局限性的约束,就会造成方法跟不上工作的要求,瓶颈就会产生。突破瓶颈既要求在长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选择和运用方法的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还要求主客观条件统一起来能够不断满足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工作行为以及承载行为的方法都会受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这些诸多的关系如果处置不当,也会使方法不能承载工作的任务,瓶颈就会产生。在诸多的瓶颈中,我们最常见的是以下三种瓶颈:
瓶颈之一是方法上的形式主义泛滥。在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形式主义表现颇多,诸如大张旗鼓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再如会议式、统计报表式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数字层层上报,以数据来表现工作;会议连着会议,以会议落实会议;检查连着检查,以检查应付检查。这种容易导致只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实质上并没有完成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任务,往往以形式遮蔽了内容、以现象阻碍了本质、以可能性替代了现实性。关于形式主义的危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严厉批评过,形容为“作秀式”“盆景式”,他提出要“力戒虚功、务求实效”(3)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0页。,这对于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上力戒形式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瓶颈之二是方法上的教条主义影响。在开展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中,方法上的教条主义是又一顽疾。教条主义曾经在革命史和建设史上造成多次危害。在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也是屡见不鲜,特别是在生搬硬套灌输法上尤为明显。“灌输”理论及其方法在工业经济背景下的革命时期曾经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了强大的教育功能,对无产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有过实效性。其突出优点是可以让无产阶级政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这是我们当下在进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时必须要坚持和发展的。但“灌输”法在具体运用时对教育者自身的素养要求很严,如果教育者自身理论水平不够和实践能力不强,很容易把“灌输”法变成一种单向的、忽视与受众的交往、交换和交流的方法,催生教条主义的障碍。
瓶颈之三是方法上的实用主义有市场。在开展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中,实用主义的抬头和增长也导致瓶颈的出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在思想上颇受经济主义的影响,认为只要解决了经济问题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反映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上,往往采用一些经济手段来完成政治工作。以利益取代正义,以效率评价公平,以结果代替过程。往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重视长效机制的建立,不研究保持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方法,不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割裂了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方法上的瓶颈其实就是在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割裂了方法选择和运用中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这种割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内容的展开和深化、制约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目的的实现和实效、制约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途径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在推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发展的过程中呈现为动力不足,阻力加大,合力缺失。
在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就是要解决好我国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现实的。这就意味着当下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当家作主的人民大众,其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诉求一定是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特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在我国,高校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就等于是自己放弃了社会主义阵地,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放弃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在现实上后果不堪设想;在理论上也符合国际“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社会主义终结论”的腔调。而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深化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的变革,明确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变革的宗旨和方向。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国情在转变,意识形态教育的天时、地利和主客体要素都不同于过去,要想在新的形势下充分展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功能和价值,调整和变革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刻不容缓。特别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要主动征求并重视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表现出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者不断提出相关的问题,让问题意识成为逻辑力量;教育者围绕主要原理和重要观点来建构教育过程;教育者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随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切实保障学生对教育教学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所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必须重视教育方法的变革和突破,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时代品质,与时俱进;才能反映时代精神,对症下药,才能使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