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必然性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多维透视
2020-01-07孟保芹崔赞梅
孟保芹,崔赞梅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1)《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日,01版。,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本质决定的。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必然,是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的现实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活动,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明确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2)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月8日,02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沃土上,基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深刻总结与高度凝练。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对“初心”与“使命”进行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价值维度和历史维度的多维透视,有助于深刻把握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必然性,助力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常态化。
一、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理论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深刻总结与凝练,它的理论根基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阐释清楚“初心与使命”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社会发展观,是悟“初心”、担“使命”的重要理论基点,也是理解和把握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理论必然性体现。
(一) 基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悟“初心”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根本上来说是关于全人类解放的学说,其终极目标就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基础上的科学结论,尤其是唯物史观的创立,深深把握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力量,铺就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和总趋势,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9页。。马克思深刻阐释了生产力、物质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作用,揭示了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4页。,明确表达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思想。
群众史观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根基。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群众史观的基础上看到了决定历史前进方向的是“行动着的群众”(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7页。。因此他们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将一切理论和实践都诉诸实现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政治立场也成为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6)《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十月革命胜利的隆隆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在黑暗中苦苦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救亡图存的希望。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知识界得到传播,《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被翻译成中文,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分子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可见,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初衷,就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传播从一开始就是用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同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初衷同频共振,从而使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反帝反封建中的决定力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群众的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无论是李大钊倡导的“真正的工人政治”还是毛泽东力行的“好得很”的农民运动,都显现了不同于其他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品质。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孕育于中华文化的丰厚土壤,成长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中,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求到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人站在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政治立场上,基于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方法,将五四运动以来的民主精神拓展为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民主,将反封建的斗争形式现实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二) 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看“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使命”。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从建党至今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始终初心不改、牢记使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怀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梦想的执着、信念的坚定,既植根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沃土,也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自信”最深厚的理论底气,就是对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旗帜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坚定信念。
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从较低阶段到更高阶段,从不成熟阶段到更加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同样遵循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呈现出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历史图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科学认识,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7)《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63页。;始终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和攻坚克难的实践品格,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既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历史规律,又看到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十分漫长而充满艰难险阻的历史过程,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8)《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1页。习近平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42-143页。在这个接力奋斗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和阶段性理想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离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迷失方向;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在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不断践履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二、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实践必然性
改变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以往哲学最大的不同,它集中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是对现实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从而找到通往未来社会的现实路径,这种现实路径是具体的、实践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鲜明的实践意蕴,这也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实践必然性体现。
(一)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实践意蕴
革命实践始于革命理想,革命理想推动革命实践。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他们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洪流,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种革命的、实践的理论体系,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自身解放指明了前进的现实路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对现有世界的改造,在批判现实世界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引人们找到变革现实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以全人类的解放为终极目标。马克思在他17岁时就表达了为全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的远大理想,最为可贵的是,马克思一生都在为这个远大理想奋斗牺牲。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剥削和压迫,并深入探究现实种种苦难背后更为深刻的经济根源。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内在的否定力量,找到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在深刻分析大工业时代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时,马克思看到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的过程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指导下的一种现实的运动,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实践过程。
(二) 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与践行
中国共产党人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怀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敢于担当、勇于践行。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围绕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并在革命实践中贯彻始终。党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群众支持党,跟党走。在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毛泽东曾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0)《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5页。,表达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刻阐释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批评了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或只从本本出发或只知生搬硬套而忽视实践的错误思想,从而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胜利果实,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苦苦探索,通过系统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内核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也取得了巨大的显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建设成就,以自力更生的劲头构建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可以支撑社会主义制度和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生活水平和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革命精神和时代魄力,探索出了一条让世界倍感神奇、让国人倍增信心的改革开放之路,进入了与发达国家同时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场域,以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塑造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升华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范式的成功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随着历史发展的逻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革命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时代有新的历史任务、有新的实践诉求、有新的发展战略。无论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都需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来展现,都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质变关键期和关节点上继续保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和担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制度有着最本质的区别和最大的制度优势,那就是有着始终在革命中发挥“历史的火车头”作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使得现代中国逐渐摆脱了贫穷、迷信、特权、压迫和非正义、不公平的状态,才使得中华民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和担当所在,也充分显现了“初心”和“使命”的恒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三、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价值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基本价值诉求就是人民性,即将人民的价值诉求作为党的价值追求,这一价值维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政治立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在当代中国的价值表达,也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价值必然性体现。
(一)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政治立场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强调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把人民群众定位为历史的创造者意味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形成了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核心政治立场。这一政治立场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革命实践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完成革命实践的目的地;既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试金石,也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稳压器。对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人民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生活、生存在现实世界中的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页。因此,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关于人民的现实生活实践和利益关系的科学分析,始终关心关注的是创造历史创造世界的人民大众。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不仅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政治立场,还体现在以无产阶级、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诉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的描述是:“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这个论断中,无论是“一切人”还是“每个人”都是现实世界中从事实践活动的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民”,亦即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在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无论是“一切人”的发展还是“每个人”的发展亦即人民的发展都同社会发展保持着一致性和统一性,这种真正的统一意味着人类将彻底从支配自己生活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可以自由自觉地创造真正属于人民自己的历史和世界。
(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是其根本价值诉求。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由其指导思想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政治立场。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由其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工人阶级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最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由其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全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最终目标决定了无产阶级必须将自身的解放同全人类的解放有机统一起来,必须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才能彻底解放自身,所以无产阶级政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人民立场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立场,人民性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以贯之的内在特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人民”既是永恒的主题词,也是初心本色。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人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亮丽主线。“一切为了人民”,是从价值追求上而言的,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现实表达。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页。,并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今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切依靠人民”,是从发展力量上而言的,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当代运用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1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02版。正是看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在许多场合多次谈到,要“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等观点,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只有依靠人民,党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长盛不衰。
四、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还要以史为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新时代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历史的眼光居安思危,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以历史的维度来分析,就要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放到是否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放到能否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沧桑历史表明:什么时候坚守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勇担了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一帆风顺,而什么时候忘记和忽略了这一初心和使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遇困难和挫折。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沧桑历史也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体现。
首先,从是否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历史长河中来看。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共和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作为苏维埃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过。在面对一些社会民主党人和群众对苏维埃政权抱有怀疑态度时,列宁充满信心地说:“我们的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将作为国际社会主义的火炬,作为各国劳动群众的范例而稳固地屹立着。”(15)《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6页。正是出于这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的真理解、真贯彻,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但是苏联在斯大林以后,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逐渐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背弃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逐渐地背离甚至反对共产主义信仰。正如苏联著名诗人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米哈尔科夫所说,斯大林去世之后的历届苏联领导人,虽然都是共产党员,但是没有一个是共产党人。正是这些不信奉共产主义,也不愿意为社会主义制度流血牺牲,甚至蓄意搞垮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共产党员领导人”逐渐在苏维埃政权中占据了大多数,才使得盛极一时的苏维埃政权在短时间内迅速崩溃。可见,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守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关键。
其次,从能否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历史长河中来看。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虽然仅存在了短短72天,但公社对民主制度的探索、公社战士在面对敌人镇压时所表现出来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牺牲的精神,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方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挫折、失误,甚至是倒退,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主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可见,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所围绕的主线,这一主线从根底上源于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
从历史的维度剖析,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02版。只有以史为鉴,时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谨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必然性,才能不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常态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