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020-01-07黄敏

花卉 2020年6期
关键词:绿化带内涝海绵

黄敏

(金华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浙江金华 321000)

0 引言

在过去,由于思想上、技术上的限制,在城市规划、发展当中,没有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终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洪水灾害、水体污染等,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城市生产的健康发展。现如今,建设“绿色城市”已经成为了社会群众关注的焦点话题,“海绵城市理论”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成为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绵城市主要是针对城市的水系统而提出的一项理论,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备蓄水功能,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减少雨水灾害的发生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助于实现“绿色城市”建设目标。

1 海绵城市理论相关阐述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可以更好的适应的城市环境变化,面对雨水灾害时具备更好的弹性,实现吸收、存储、渗透、净化等功能,并将储存的雨水在特定时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的体系。如今城市不断发展,“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也愈加广泛。“海绵城市理论”贯彻了生态优先原则,将人工措施和自然生态相结合,在能够保证城市洪涝灾害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质量。当然,“海绵城市理论”中不仅仅涵盖自然降水,还囊括了地表水、地下水系统,实现了水资源协调、循环利用功能。

传统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中,多数都是采用“硬化”道路。碰到暴雨天或连雨天,都是通过管道系统、泵站系统等实现排水,设计中融入到“快速排水”、“末端集中”理念,这就导致“暴雨必涝”、“旱涝急转”等问题[1]。而“海绵城市理论”中强调利用植被、花园、绿地等自身功能,自然组织排水,其设计理念为“源头分散”、“慢排缓释”,与传统道路设计理念恰好相反。

2 城市基础绿化与雨水处理系统现状分析

城市道路设计主要有三个部分,即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而绿化设计主要是通过绿化带划分,让三个部分互不影响、互不干扰。并且道路绿化带相比路面更高一些,路面雨水不会自然流入到绿化带中。虽然很多城市道路建设了纵坡雨水管道,但无法实现水资源的二次利用。排水系统中更多是针对小型降水[2]。近些年,我国极端自然现象频发,很多城市都发生过大暴雨,增加了城市内涝发生率,而内涝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淡水资源短缺,陈旧的排水系统势必会被新技术所取代。从很多内涝案例可以发现,由于城市建筑设施迅速扩张、地表非透水面积减少,降低了城市整体的渗水性能,如果排水管道无法承受暴雨的排水压力,就会造成内涝问题。再者,传统的绿化雨水布局方案会造成大部分水资源浪费,如果降水无法及时得到处理被直接排放,会直接影响城市水环境的正常运转。

3 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当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表现在降水控制和城市布局,借助基础设施、绿色植被等,加强城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质量。

3.1 截流技术

对于城市道路整体绿化体系来说,其设计重点为道路绿化带、红线外绿地,结合“海绵城市理论”,可以设置成为生物滞留带、下沉式绿化带、雨水湿地等,任何设计形式,都离不开截流技术的支持。所谓的截流技术是指通过提升汇水面积减少降水中雨水形成径流的速度。这样可以提升径流产生时间,在降水初期避免径流突然增加给排水管道造成的巨大压力,同时还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对地面冲刷造成了的水体污染情况。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较宽绿化隔离带都是采用下沉式绿化带,这种设计方案同时具备雨水净化、景观绿化的功能。下沉式绿化带要低于道路两侧5~10cm,在雨水逐渐汇聚之后,路牙间的排水装置将雨水汇聚到下沉式绿化带中,绿化带下部设置蓄水净化装置,从而实现雨水的科学管理,为绿化带蓄存充足的水分[3]。这样在暴雨天,绿化带会吸收大量的雨水,减少排水管道的承载压力,暴雨过后还可以将蓄存水用于刷地、灌溉,实现二次利用。生物滞留带、雨水湿地也可以实现对雨水径流的处理,不仅能够去除雨水中的大颗粒污染物,还能够降低径流流速,避免产生城市内涝或水体污染问题。

3.2 渗透技术

当然,如果遇到大暴雨时,绿化带渗透速度较慢也会造成雨水不断累积产生内涝情况,这就需要更高效率的渗透技术作为支持。渗透技术是指增加渗透材料的渗透性、扩大材料之间间隙等方法,让雨水可以更快的渗透到地下系统。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渗透技术主要是应用在人行街道领域。如果遇到了暴雨天气,通过增加铺装衔接部位将雨水下渗到基层、土壤层。而在晴天时,利用透水铺装之间的孔隙加速土壤换气,提高城市湿度,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透水铺装除了应用在人行道外,还可以应用在自行车道,道路面层采用透水砖、多孔沥青料,基层采用碎石,在绿化设计中,通常是采用碎石基层,上层覆盖高渗透性砂土,减少泥土量,这样即可起到良好的透水作用[4]。

人行道绿化带主要是采用单行排列的树池结构,在树池下部设置凹陷通道负责进水,进水口宽度、间距要根据道路坡度调整,也就是坡度越大宽度越大、间距越小,并且在进水口处增设防冲刷设施。再者,还要对基础结构进行优化,要人工设置18°的地坡和碎石缓冲带,采用多元化植被种植方案对雨水进行合理截流,避免树池水土流失,保证整体布局的科学性。

3.3 调蓄技术

调蓄技术是指对雨水资源科学存储、利用的影响技术,可以实现水资源存储、补充、二次利用、减少峰值流量等功能。在道路景观设计中,采用“乔木-灌木-草”的复合种植模式,加强植物带的雨水缓冲作用,提高整体结构对水资源的集约作用。设计时要根据绿化带周边结构、设计需求,借助植被缓冲作用过滤雨水杂质,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常审美,还可以阻碍车辆噪声传播。特别是对于大型灌木、乔木带设计中,要同时考虑防尘、降噪、降低污染、雨水调蓄等问题,在保证色彩点缀基础上,设置自动调蓄系统,包括草坡下方依次设置渗透带、雨水传输面、净化系统、蓄存系统、排放系统(雨水应用系统),实现雨水资源的二次利用。采用生态排水方案,如果降水量过大红线内绿地面积不足,此时由主管部门协调,加强溢流排放系统和雨水系统的连接,将雨水引入到道路红线外绿地中,降低对基础设施的影响,实现雨水的均匀分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全面提高道路绿化设计质量、丰富城市整体功能,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论”有着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根据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现状,科学采用截流技术、渗透技术、调蓄技术,加强城市水资源的科学调控和利用率,避免水资源二次污染,这样才有助于实现“绿色城市”的建设目标,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绿化带内涝海绵
生态园林景观绿化带设计方法分析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海绵是植物吗?
风景
国外应对城市内涝的智慧:从“驯服”到“巧用”
城市内涝的形成与预防
我国城镇内涝防治:由理念到标准体系建立
城市道路绿化带防排水设计的生态化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