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造价一流专业建设研究①

2020-01-07王瑜叶子明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31期
关键词:一流应用型课程体系

王瑜 叶子明

(柳州工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0)

2019年4月9日,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前提,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截至2019年7月,我国每年有近2万名工程造价专业本科生。但是建筑业发展升级较快,工程造价应用型人才较少,企业很难招聘到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让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企业工作岗位需求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造价一流专业,可以为企业培养工程造价应用型人才,同时提升高校竞争力。

1 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研究现状

对于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性研究,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除了人才培养的功能外,同样也能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陈治亚[1]认为一流专业的建设不仅是为国家社会提供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同时也是推动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高水平行业高校的要求,更是对于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积极回应。

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首先应该立足于地方优势和资源,打造地方特色,逐步建设具有省级、区域乃至全国来说的一流专业。一流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国内一些学者从多方面研究了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路径。如王志刚等[2]研究了应用型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路径选择。

地方高校的一流专业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地方高校的一流专业建设仍存在困境,如专业建设水平不高等。此外,时代背景的变化,也会给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带来相应的挑战。对于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没有特色的困境,有学者提出要坚持差异发展策略,在专业建设中结合地方特色。而且,还有部分学者从经费投入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制订了针对一流专业建设的解决方案。如殷安生等[3]指出建设一流专业要考虑地方或行业特色,结合地方或行业经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制定了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完善方法。

对于工程造价专业,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了工程造价一流专业的建设。如陆丽奎等[4]研究了工程造价竞赛对教学和就业的作用。黄臣臣等[5]研究了基于BIM软件技术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下工程造价创新工作室。李科[6]等以工程造价实训基地为例,探索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张志雄等[7]研究了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工程造价人才需求及培养策略。田颖[8]探讨了工程造价“一流专业”的建设路径。

2 工程造价一流专业建设的对策

2.1 工程造价专业定位与专业建设方向的确定

工程造价专业于1996年设立,2003年进入高校本科教育专业目录,提出进行专业建设等以促进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的目标。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工程造价一流专业,首先应对工程造价专业有准确的定位,确定专业建设方向。如果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不明确、定位和规划不清晰,不利于工程造价一流专业的建设。

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建设应考虑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因此,要先考察工程造价相关用人单位,了解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的工作单位和主要工作内容。工程造价专业的方向很多,包括土建工程、安装工程、市政工程和园林工程等,并且专业方向针对性不同。要结合地方区域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确定具有针对性的工程造价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方向。

2.2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2.2.1 理论课程体系建立

高校经过多年实践,一般将理论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几大板块。在一流专业建设和工程造价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背景下,要求完善工程造价的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工程造价人才素质。因此,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应考虑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着重学生造价应用技能的培养。可以以目标为导向,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授课,整合相关课程,删除陈旧知识,培养“高、精、尖”的工程造价人才。

2.2.2 利用BIM技术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BIM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应用价值。在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中加入BIM技术,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中融入BIM技术的讲解,让学生对BIM技术有基本的认识。比如,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信息管理章节的讲授时,加入BIM的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讲解,通过案例讲授BIM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让工程造价学生知道BIM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学生了解了BIM技术的重要地位和基础知识后,可以对BIM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更详细探索,将BIM技术的内容融入课程中。并且,在工程造价专业中增加BIM的应用知识。可以在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课程之中加入专业的BIM技术的应用内容,比如,加入BIM建模和算量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BIM建模和算量,提高BIM应用技能。通过BIM技术将工程造价的课程联系,学生对于BIM技术由浅入深学习,课程体系也更完善。

2.3 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

2.3.1 “实践平台+校内工作室”的实践课程体系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项目造价岗位工作,应加强实践教学。在专业课的课程安排上,可以多形式地增加实践环节,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比如,工程造价综合实训,以真实的单位工程建设项目为实训,编制完成一份完整的工程造价计算书,让学生学会用广联达软件算量、博奥软件计价,能够计算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等的造价,掌握工程造价实训技能。

建立校内工程造价工作室,从合作企业引入真实项目。根据真实项目工作目标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带领学生工作小组完成项目工作。对学生进行项目化训练,在运用工程造价技能服务社会的同时,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

2.3.2 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外实训基地

与工程造价相关企业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企业多方面合作。企业专家可以定期到地方高校为工程造价学生开展讲座,结合工程造价的行业发展,最新规范和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找到未来的就业方向。

建立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定期到企业进行工程造价相关方面的实习,学生可以了解企业文化,学习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的应用。利用企业良好的技术和设备条件,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企业与地方高校双赢。对于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任务,高校教师可以与企业人员一同安排,并且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锻炼,可以掌握工程造价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为今后从事造价方面工作奠定基础,毕业出校后能够满足企业对于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需求。

2.3.3 工程造价专业学科竞赛的开展

开展和组织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科竞赛,以赛促学。首先,在校内举办算量计价竞赛,让学生掌握造价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其次,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内或区内的相关比赛。最后,带领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等比赛。

参加工程造价专业学科竞赛,通过解决竞赛的各类工程造价实操项目,让学生培养工程造价的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让学生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学科竞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激发学生对于工程造价专业的兴趣。

2.4 工程造价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求工程造价师资队伍应该既有扎实的教学经验,又有丰富的实践技能。但是,青年教师对于工程造价的实践经验不足,授课多以理论为主;中年教师大多有家庭,精力无法全部放在科研和教学上;老教师经验丰富,但临近退休,精力难以完成更多的工作任务。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4.1 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学经验丰富,同时又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建设工程造价一流专业,需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了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到工程造价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了解工程造价的应用,可以在授课中融入最新技术。地方高校可以规定教师近几年内必须到企业工作几个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掌握最先进的实践方法,学习后再应用于教学中,教学能力也得以提高。

2.4.2 建立优良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建设工程造价专业师资队伍,需要建立优良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如“集体备课”机制,同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或者工程造价教研室教师可以每周固定时间集体备课。任课教师集中讨论课程的重难点,各自分享授课的经验,可以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以老带新”机制,有经验的老教师帮扶新教师。新入职的教师经验不足,如果自己探索成长很慢。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而且有实践能力,可以帮助新进教师尽快融入集体,更快更好地成长。“常态化学习”机制,重视学习、加强学习要成为教师的一种常态。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材上的知识,要积极学习工程造价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课程讲授要融入最新的工程造价知识。而且,要定期参加培训,学习教育教学改革方法和工程造价实操等,有终身学习意识,活到老,学到老。通过建立优良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可以提高师资力量,使教师队伍不断成长。

3 结语

在“双万计划”实施背景下,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造价一流专业,是贯彻和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确定工程造价专业建设定位与专业发展方向,构建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造价课程体系,以赛促学,深化产教融合,均是工程造价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对策,有利于培养工程造价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一流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