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岗位需求下基础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20-01-07蒋丽芳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31期
关键词:培育人文基础

蒋丽芳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5)

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下,人类面临慢性病、老龄化、精神卫生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医疗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术专才,护理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高,护理学科也被纳为一级学科。现代化的护理模式从以往“以疾病为中心”转化为“以患者为中心”,新型护理模式对于护理人员的岗位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对于基础护理人才的培育,在知识结构、业务能力、规模数量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基础岗位护理人员数量配备不足,无法满足人们对护理工作的多元化需求。对此,需要基于岗位需求为基础,创新基础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1 新时期对基础护理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

1.1 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护理工作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如果护理操作出现差错和失误,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护理工作责任大、风险高,要做好这项工作,护理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因此,在基础护理人才的培育上,课程内容应涵盖护理专业知识、科研与创新能力、独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理解能力、关系建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自我评估能力、信息寻求能力等内容。同时,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与态度,能够积极、主动处理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对待患者,要做到以人为本,用自信、乐观的态度做好每一项细节工作。

1.2 良好的人文素质

现代化的护理模式,倡导以患者作为中心,护理工作的对象是广大患者,护理学科也具有浓厚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人文道德、人文情感、人文态度、人文能力的融合,具体体现在护理工作中,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实现护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保障,良好的人文素质也能够有效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保障患者身心健康。就当前传统护理教学模式来看,依然是以传授式教学方法作为主导,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师生、生生的互动机会较少,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

1.3 临床护理综合能力

在现代化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在实践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这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人员要能够灵活处理多变、复杂的病情,这要求其具备医学领域的相关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基础护理教学中,教育内容的重点还是集中在基础护理知识方面,对于多学科知识传授较少,导致培育出的学生在这一方面能力存在缺失,在遇到复杂的情况时,不知道怎样着手,无法做出准确的干预和判断。

1.4 健康的身心素质

基础护理工作任务繁重、工作范围广,在医疗模式的转化下,护理人员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患者,也涵盖健康群体。在护理服务内容上,不仅要执行护理操作,还要开展健康教育、家庭护理、疾病预防,护理人员常常需要加班加点。因此,要顺利做好这项工作,除了要具备健康的身体,还要有扎实的心理调适力,树立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冷静对待、处理,用高度的敬业精神、工作热情来对待护理工作。

1.5 自我防护能力

基层护理人员经常需要独立完成各项护理操作事项,应用护理程序来开展健康教育,诊断患者的健康问题,护理工作压力大,稍不注意,可能会影响自身安全,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防护能力。自我防护能力包括法律层面、人身层面组成。在法律层面,护理人员要具备法律意识,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开展护理工作,提供服务前,提前签订协议书,避免在后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在人身层面,护理人员要能够及时发现潜在危险,做好自我防护,只有保证自身的健康,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来服务。

2 岗位需求下基础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1 转变护理教育理念

在护理人才的培育上,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构建出与护理人员岗位发展需求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来创新基础护理人才培育方案。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上,要突出应用型、组合型、综合型特征,除了关注基础教学之外,还要关注科学研究、人才培育、文化传承、社会服务,课程内容的设置既要具备学术性,也要具备实践性,要求护理人员在掌握护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之外,也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同时,要基于岗位胜任力作为核心内容,根据岗位需求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应用能力的培育。

2.2 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岗位需求来确定基础护理人才培育目标,即培育学科型、应用型结合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培育出的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还要具备科研能力、外语能力、护理管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在人才培育目标的优化上,还要加强与当地医疗机构的合作,根据医疗机构反馈来准确定位培养目标,让培育出的人才可以在毕业后顺利从事社区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临床护理、卫生保健等工作,响应“十三五”规划对护理事业的号召,构建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基础护理队伍,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构建“双师型”导师制度,聘请一线护理人才承担教学任务,探索现代学徒制护理人才培育机制,构建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推进校企合作,提高教育能力。

2.3 改革课程体系设置

在基础护理人才培育上,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课程的改革要做到“以岗位需求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作为导向”,推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岗位要素,将其分解到具体的教学中。具体来看,需要做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之间的结合,根据岗位需求来增设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训课时,从课堂、实验室、课后实践几个方面来着手,让学生能够及早接触实践操作,不断夯实其专业技能,推行渐进式实践模式,从单向操作逐步过渡到综合操作,从实验室逐步做过渡到临床,实现专业知识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对接,以全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课堂教学要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当前,护理专业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要应用探究、启发、讨论等多种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并大力推行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进入社区、走进医院,到养老院中开展健康教育,志愿服务广大居民,另外,还要将专业技能的培育与人文素质的培育相结合,在强调生物医学基础、自然科学、临床医学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与英语应用能力、人文素质培育相关的课程,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

基于上述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划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两类。必修课程包括人文社科、思想道德修养、生物医学基础、临床医学、自然科学。护理学选修课则包括必选课和任选课组成。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育,开设医学统计学、医学信息学、护理科研、临床流行病学等选修课程。在实习环节,利用“双导师制”来进行强化训练,通过文献检索、科研设计、论文写作、研究结果分析、论文答辩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育,则以具体的工作作为导向,应用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对接,让他们面对复杂的病情时,能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4 更新教学手段

围绕护理专业岗位需求,综合应用问题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方式,推行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学生作为主体,提高其综合能力和岗位胜任力。在案例分析法上,引入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结合临床情境来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从已有的孤立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分析能力,帮助学生缩短理论、实践的距离。在案例分析法中,教师是指导者的角色,学生是绝对的主体,通过探究、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问题教学法上,将临床中的实际问题作为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整合所学的技能和知识,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来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问题学习法能够巩固学生已有知识,也可以拓展新的知识技能,帮助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另外,应用情景模拟法,有计划地模拟在护理工作中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身处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其实践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上,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师生、生生共同负责完成具体的实践项目,教师指导小组成员收集信息、设计方案、推行项目,并进行评价,整个过程中,是以项目为主线。上述教学模式的应用要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种种便利,配备高端教学设备,让学生不出校园,即可感受到现代化的护理环境,实现临床岗位、实践学习的零距离对接。

2.5 改革传统考核与评价模式

在传统的护理基础教学中,考核与评价大多是集中在结果评价上,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内容方面也是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育非常不利。岗位需求下的考核与评价体系,需要做到以能力为本,推行过程性评价体系,将理论课考核、实践课程考核结果均纳入考核成绩中,实践课程包括实习报告、校园综合实践表现等,在评价方式上,应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除了关注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之外,还要对其批判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进行评价,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可应用专题讨论、小组汇报、角色扮演、面试等方式。

3 结语

当前,我国护理事业迅速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量更大,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在基础护理教学上,要基于社会需求来着手,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岗位需求要素来创新人才培育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育方法,完善传统的考核与评价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护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赋予更多的操作和动手机会,从而培育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护理专才。

猜你喜欢

培育人文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抓五促”夯基础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