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城市重塑城市价值实现路径探究①

2020-01-07向驰吴琴琴何曦露杨洁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31期
关键词:公园价值绿色

向驰 吴琴琴 何曦露 杨洁

(西南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公园城市是基于城市文明发展规律,面向未来探索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城市形态,既可有效解决当前城市价值发展困境,又是重塑城市价值的有效途径。公园城市的核心是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细化。

城市化在为人类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种种弊端,尤其城市化进程太快出现公共空间缺失、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亚健康状况等问题日益严重,城市价值发展陷入困境,公园城市的建成将从生态价值、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等方面提升城市价值,有效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但如何建设公园城市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凝心聚智、共同探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科学的系统规划、创新的建设模式和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应该是建设公园城市的基础。

1 什么是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让城市里的人民生活更美好。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提出:公园城市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深度融合,“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是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公园城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旨在为市民提供均等可达的公共产品,让城市像一个大公园,人民在其中安居乐业,其本质上是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具体细化。

公园城市注重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树立绿色的发展理念,强调生态资源的无穷价值。习总书记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个城市原始的自然生态就是最大的财富,公园城市是基于生态文明思想下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让城市居民享受自然资源,同时自然资源发挥经济效益。公园城市倡导绿色发展观念,利用创新的科技手段,发展污染小、可持续的绿色经济的同时不断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公园城市建设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去实现一个经济指标,更是为了让城市居民生活得更美好。以往我们城市发展唯CDP发展为主,但没有系统考虑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城市发展积累了巨大财富,但城市居民生活的其他美好向往并没得到满足,如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在城市里较难实现,相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公园城市是对工业文明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协调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发展。

公园城市着重姓“公”,旨在为市民提供优质均等可达的公共产品,让城市像一个“大公园”,人民在其中安居乐业。公园城市最直观的形态就是让城市处处有公园、人人可以方便的享用公园。公园城市并不是单个城市公园的简单累加,而应该是以城市为整体的布局和体系。城市的公园体系应该布局合理,让市民出门便见公园,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园合理搭配布局,构成了公园城市的基础,形成“大型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小型公园”的公园体系,公园城市建设应着眼点是城市,满足市民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城市价值发展困境

城市价值是城市自然禀赋和凝结在城市的由累计投资及建设活动共同形成的所有人类劳动的总和。城市价值是由城市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共同组成的,城市价值链的原理指出一个城市的城市价值受经济水平、生活质量的制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城镇化发展,快速提升城市价值,但城市化进程太快出现公共空间缺失、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亚健康状况等问题日益严重,城市价值发展陷入困境。

城市化发展一方面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居民的生活质量却未同步提高,甚至不升反降。城市出现的本质是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进步催生了人往城市聚集,同时衍生的生产关系改变(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配置)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与农村的本质区别,是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空间分布上的高密度建设,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生产分工不断细化,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从而带来更多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人往城市聚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因为工业生产发展和土地升值等因素,城市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工业污染加剧、城市人口数量剧增、配套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情况出现,

新时代经济增长强调从“量”到“质”的变化,提倡高质量发展,高速城镇化增长后城市经济价值增长速度逐步减缓。一方面当前工业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负效应增大,落后工业企业生产效益不断下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环境治理的投入越来越大,弥补历史“欠账”,另一方面供给需求的变化导致原有粗狂的的地方土地财政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给地方政府带了的负债风险越来越高,寻求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十分迫切。

3 公园城市如何重塑城市价值

公园城市不仅有助于改善民生、提成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更重要的是提升城市的生态价值、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重塑城市价值。

(1)公园城市保护了城市的自然山水这一核心价值资源,美丽的城市自然风光极大提升了城市的生态价值。公园一旦建成因为是市民共同享用的公共产品,很难因城市建设而拆迁,进而锚固了城市的绿色形态,同时又为市民提供了休闲运动、社交娱乐的场景,既。公园同时又是城市最大的“海绵”,涵养城市的生态功能,可以极大缓解城市内涝。

(2)习总书记首次提出公园城市后,目前全国城市正在探索建设阶段,谁能率先建成公园城市模范城市将抢占“公园城市”品牌高地,提升城市品牌价值,同时高“颜值”的系统公园将成为城市亮丽“名片”,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

(3)公园城市建设能促进城市二次增长,有利于提升城市经济价值。例如:纽约中央公园于1856年建成,此后15年里,周边3个行政区的地价增长9倍,与此同时,整个曼哈顿的地价上涨一倍,房价上涨9倍,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中央花园第五大道附近的豪宅房价非但没有下跌,反而升值约10%~30%,公园对区域商业价值的带动作用显露无疑。另外据统计,2014年扬州市主城区启动城市公园体系建设以来,累计投入100亿元,2014—2017年,扬州市市级土地储备中心在库土地储备从5700亩增加到10138亩。2017年扬州市经营性用地价格为547.49万元/亩,比2014年上涨79.26%,住宅及商住用地价格为618.48万元/亩,比2014年上涨91.88%。公园周边的地块几个逐年提升,如廖家沟城市中央公园周边地价,从2014年的530万元/亩上涨的到2017年的682.67万元?亩,非城市中心地带的师姑塔公园周边地价,从2013年的347.3万元?亩上涨到2017年的644万元?亩。公园周边的住宅小区的房产价值也呈现不断升值的态势。

(4)公园城市改变了一座城市面貌,也在塑造城市的人文价值。公园建设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公园等公共的活动空间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官大官小、有没有钱,一律平等地享受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因此公园、公园体系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力武器。从社会管理来看,公园是减压阀,能消气,全社会爱运动的人多了,身体好、心情好,工作就好,精神状态就好,社会治安就好。让人把多余的体力消耗掉,如果没地方让人散步、没有场地让人打球,他就可能去打牌、去打架。城市公园也对青少年的成长意义重大,孩子们可以在公园里亲近自然、锻炼身体、涵养性格。

4 怎样建设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的建设实践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凝心聚智、共同探索,绿色发展理念、科学的系统规划、创新的建设模式和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应该是建设公园城市的基础。

(1)培育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才可能探索出公园城市建设的合理路径。转变工业文明思维下“人为主体,自然为用”的发展理念,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做到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将环境宜人、循环发展、社会和谐的城市形态作为目标。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不是人为的规划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而是大自然允许我们去规划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城市形态不是人为塑造的,而是自然天成的,当城市空间急需扩张的现实需求与建设用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冲突时,要用城市公园等公共空间来保护自然资源(如山水风光)这一核心价值资源。尤其要注重城市决策层培育绿色发展理念,他们是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的决定性力量。

(2)秉承生态思想统筹生产、生活空间布局,顺应生态原色,以人为本,立足全城,规划符合实际情况的“大型生态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的城市公园体系。首先鉴别、界定城市的核心价值资源(最大的自然资源价值),通过规划把公园等公共空间保护起来,规划建设思路上应秉承“公园先行”的理念,把公园作为城市的中心区来发展,这样一来,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这两个公园城市的核心要素叠合在一起,可以产生1+1>2的最大化效应,引领和带动区域发展。从市民的需求出发,分区域按照不同的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大中小规模的公园搭配,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园体系。力求科学、合理、均衡,使所有居民都能便捷到达自己身边的公园,5min步行可到口袋公园,5min骑行可达社区公园,开车10min可达大型综合中心公园。

(3)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的生态投资和价值转化的创新的建设模式。大型生态公园常常是一个区域或者组团的中心,生态价值较高,建设可以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方式:一是以“时间换空间”的理念连同周边土地等资源一并出让给实力社会资本方,企业以生态投资换取未来价值;二是合理把握科学利用PPP模式,如以公园为核心的生态产业园区PPP模式(如华夏幸福产业新城PPP模式主张的“社会资本从政府那获得的支付,应该来自于社会资本为政府带来的税收和其他收入的增长”)和可用性服务费PPP模式(如社会方修建一个公益性的广场,完工后负责维护,经营期间,政府通过其广场是否具有可用性来汇报社会方的投资);三是生态公园与“消费场景”的融合发展,用“消费场景”长期的收益能力来解决公园建设的支出(如成都将绿道的生态价值转换为经济价值,形成持续的造血能力)。社区公园应主张共建共享:首先是发挥国有企业平台功能,建立由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制专业公司,创新企业自主经营、国有资产租赁、多元复合经营等合作共营模式,以共享经济的商业逻辑,提升生态项目的自我造血功能;其次是发挥社区市民主体作用,探索众筹模式,在社区试点建设“家园美化基金”,探索接受社会捐建和出让冠名等权益的方式。最后口袋公园以老旧城区的公园改造为主,可以以“城市双修”为抓手,结合中央近期老旧小区改造的资金扶持政策,集中包装向上争取资金补助或使用地方专项债券支持。

(4)建设与运营一体,公园城市与绿色治理密不可分,建设公园城市必须建立绿色治理的现代化的治理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公园城市绿色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政府、社会、市场之间协同、合作、共治、共享。政府要做的是内部绿化治理,简化行政审批,深化“放管服”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绿色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公园城市绿色治理,加快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良性互动。具体到城市公园建设管理中应该采取政府主导,市场专业建设,市民参与设计、建设监督和共同管理(制定公园活动公约)的方式。最有效的公园管理是激发市民参与,把城市公园变为市民的家园。同时基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逻辑,进一步健全公园城市自主性治理的驱动机制,随着民主法治观念不断增强,社会自治组织(街道居委会、协会、志愿团体、慈善组织等)在城市治理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社会自治组织不仅能有效防范公权力的能扩张,还能抑制私权的滥用,有助于构建民主参与、多元互助、自主性治理的社会秩序,加快形成民主化、法治化的社会治理机制。在公园城市治理中,社会治理组织不仅能加强公民参与自觉,提升感情认同度,还能够在社会冲突和秩序稳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以智慧城市作为治理技术手段,大数据、5G通信、物联网智慧化为城市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城市治理现代化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加强信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应用,建立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大数据共享开放,使政府治理行为更加“可视化”,决策、办事更科学高效,民生服务更加便捷。最后要倡导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文化自觉,一切社会活动都属于文化活动,文化与治理是分不开的,公园城市的绿色治理,要形成一种以绿色为理念导向的文化自觉,大力发展绿色生产,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

公园城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的关于城市建设的新理论,指导当前背景下城市建设的方向,既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能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公园城市建设中唯有改革才能破解城市建设的瓶颈,唯有创新才能彰显生态资源的无穷价值。

猜你喜欢

公园价值绿色
绿色低碳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一见如故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