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党报的“孝”话语建构

2020-01-07赵尚

天中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红色中华红军妇女

赵尚

试析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党报的“孝”话语建构

赵尚

(洛阳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孝”是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领导、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如何对待“孝”的问题。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中央党报的考察可以看出,自中共成立至新中国成立前28年的时间里,中共党报对于“孝”的话语建构,经过了一个从否定、讽刺到遮蔽,再到提倡国家民族的忠孝而否定家庭的小孝,最后又到既肯定家庭之孝又努力建构国家民族、阶级的忠孝并使之相统一的过程。这既是中共不断纠正“左倾”错误的过程,也是中共不断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建构新型家庭关系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中央党报;孝的话语

“孝”作为儒家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中国传统政治、社会秩序的建构与维护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论语》云:“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故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历朝历代,大都推崇以“孝”治天下,正如民国时期经济学家罗敦伟指出的:“中国是一个孝国,从天子直至小百姓无不挂出一块‘孝’字招牌,起初固然是一种‘伦理的孝’,后来却转到家庭生活上,乃至转到社会生活上,如‘朋友不信’,‘战阵无勇’……都与‘孝’发生关系,于是‘孝’可以当作一切社会生活的主体……”[1]即使在进入近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孝”的地位并无大的变动。比如,在1872年创刊、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民营大报《申报》上,就经常可以见到关于“孝子”“孝女”的报道,如《论聂氏二孝子万里负亲骨事》[2]、《论孝子剜臂奉母》[3]、《徐孝女事略》[4]等。但到了“五四”时期,作为封建伦理道德之一的“孝”开始受到猛烈的批判。此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现代思想界一直都有非孝与拥孝两种思想倾向。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民族解放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充分地领导、发动群众进行斗争,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如何对待“孝”这个在传统社会与文化中根深蒂固,但在“五四”时期又饱受批判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问题。中共成立的1921年至新中国成立前,报刊一直是最为重要的宣传与鼓动工具。因此,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中央党报的历时性考察,就可以管窥中共对于“孝”的意识形态的态度及其演变。

根据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新闻报道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5]。本文采用文化分析的方法与社会建构论的理论视角,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党报上的“孝”话语的演变轨迹以及其中包含的经验教训的考察与解读,力求为今天的执政党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提高执政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历史借鉴。

一、《向导》至《红旗周报》时期在讽刺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孝”

《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份机关报,其秉承“五四”反对封建道德的精神,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褒义的“孝”持否定的态度,视其为不合时宜的封建伦理,如一篇题为《戴季陶之道不孤矣》的文章这样写道:“……走狗荆嗣佑在长沙报上发表组织国民党的谈话说:‘……三曰申之以孝悌之义。’想用旧的道德文化救国之戴季陶……”[6]这里的“孝悌”之“孝”,显然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是应该被否定的。不唯如此,在早期的中共人士看来,“孝”还代表了某种封建奴性。因此,为了唤起广大民众的觉醒,《向导》大量地在讽刺意义上贬义地使用“孝”:“中国真不愧一个‘伦理’的国,从前会忠孝君父,现在会忠孝洋大人。现在旧伦理将近崩溃,爹妈死亡不算什么伤心,同胞罹锋镝被残害更不在意。独对于洋大人则不然。从临城案中,可看出长进的中国人(媚外的军阀、官僚、政客、学者、报纸、商人以至国民领袖)努力建立新伦理(忠孝洋大人)之初定;从哈定之死,更可看出这种新伦理之确立。”[7]“他(吴佩孚)这样轻视工人、畏惧土匪、孝顺洋人的态度,真是中国军阀官僚之代表。”[8]“(方本仁)简直是与孝顺日本和亲媚英国的张作霖张宗昌李景林张学良邢士廉及其他帝国主义的走狗如萧耀南等是一丘之貉。”[9]《向导》讽刺有着某种崇洋媚外等奴性的“孝”的主体,如前面所说,包括军阀、官僚、政客乃至国民领袖等一切崇洋媚外的反动势力以及不开化、愚钝的国民,其中又以封建军阀为最多。《向导》所指的“孝”的对象,一般指日本、美国、英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以及洋人,有时也指国内的商团、恶吏等。

在继《向导》之后的《红旗》《红旗日报》和《红旗周报》上,“孝”的话语亦没有超出《向导》上这两个用法的范畴——封建伦理道德以及讽刺意义上的“孝”。不过总体来看,在这三份报刊上面,“孝”的话语出现的次数比较少。之后,在1946年创刊的《人民日报》等报刊上,表示奴性的、讽刺意义上的“孝”的用法依然会不时地出现,但却没有再像《向导》时那样成为主流。

二、《红色中华》时期被遮蔽的“孝”

《红色中华》时期,是中共首次掌握政权、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时期,也是首次以农民作为主要工作对象的时期。如果说在此之前,中共党报宣传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人群,这些城市人群因受到“五四”精神的冲击与洗礼而对待“孝”的态度存在着非孝与崇孝等复杂情况的话,那么苏区(包括后来的陕甘宁边区)的农民主体人群,对待“孝”的态度显然有别于城市人群。当时的苏区广大农村是神权、族权与父权统治的社会,对于妇女来说,还要再加上一个夫权,这“四权”统治着的苏区,是“孝”的观念比较根深蒂固的地方。而这种“孝”的观念,与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显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首先,就青年男子(红军战士的主体)来说,儒家提倡的“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等观念,与党所倡导的青年男子应踊跃参军打仗是相冲突的。其次,党实施的提高妇女地位以及实行婚姻自由的法律法规,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妇女所受的神权、族权、父权以及夫权的压迫。尽管在中共强有力的政权统治之下,神权与族权相继土崩瓦解,但要求婚姻(当时的婚姻法规定只要男女任何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即可离婚)、工作、生活自由的青年妇女,显然与其丈夫(一般都不同意女方提出的离婚)及公婆(一般都要求儿媳在家里养儿育女、侍奉公婆、从事家务等)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青年妇女在过去一般被认为是家庭的私有物)。

就青年男子尽孝与党的踊跃参军政策之间的矛盾来说,解决起来尚不是非常困难。党在当时实施了优待红军家属的政策(除了在经济上予以多方面照顾外,还安排专人帮助红军家属耕种),经过宣传鼓动,还是有许多青年男子,为了提高家庭地位(红军家属不但受优待,而且很光荣)以及增加家庭收入(红军的工资收入)而踊跃地加入红军队伍中去。针对参军以后红军战士的“孝”的问题,本着扩大红军队伍、增强红军战斗力的目的,《红色中华》采取的话语建构策略大体有以下几点:一是针对有些红军家属或家乡政府寄给红军战士的信中容易激发“孝”思想内容,比如有些乡政府给本乡红军战士写信时,曾专门提道:“你母亲有病哪!”《红色中华》把其建构为应当反对与摒弃的“封建观念”“家乡观念”,并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各红军家属的来信政府须负责查看其内容,内容不妥善的应向其家属解释,要他站在整个革命观点上,慰问并勉励他的子弟努力在红军工作,不要记念家中的话。”[10]二是在《红色中华》上刊登一些父母写给红军战士的勉励其奋勇杀敌、勿念家里(因受到优待而没有困难)的家信。三是《红色中华》大量地报道包括红军父母在内的红军家属在家乡被群众光荣地优待、慰劳的情形,以解除红军战士的后顾之忧。这实际上是以国家、社会等公共空间的优待与慰劳部分地代替与遮蔽了家庭这个私人领域的“孝”。比如《红军家属到死都是光荣的》[11]这样写道:

……红军家属到死都是光荣的,因为他(一位红军战士的父亲)是红军家属,所以在苏维埃的领导下,广大工农群众便募捐了大批的金钱,买了油乌头棺木,剪了被席子及安葬需用的东西,而且有大批的少队,儿童团,赤卫军,到他家里去帮助转动。尤其安葬上山时,又有全区几百的群众(特别少队儿童更多)起来扛棺……

据笔者粗略统计,在《红色中华》上,仅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是关于优待、慰劳红军家属的报道,达上百篇之多。

就青年妇女与其公婆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说,《红色中华》上有为数不多的一些文章,基本上都是从维护青年妇女利益角度进行报道的,如《杀媳烹羹的杨嘉才枪决了》[12]、《党秉禄老婆虐待儿媳》[13]、《反对虐待儿媳赤源县第四政府应请注意》[14]。而关于青年妇女是否对公婆尽孝道的报道与评论,《红色中华》则一概付之阙如。当时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曾有一篇介绍苏区妇女情况的文章说:“妇女在赤区之工作成绩实占有极重要之地位。而在各地之秘密活动,收效最大者亦多为青年妇女……占领时期,旧社会完全崩溃,推翻礼教,推翻神权,庙宇中塑像以及家庭所供之神主,悉被摧毁,破坏空气,弥漫全社会,妇女界如痴如狂,一朝冲破四千年礼教重锁之藩篱,其浪漫程度可想而知……其最影响社会风俗者,确为造成男女间无廉耻观念,妇女习气,极为嚣张。开口自由,闭口自由。”[15]类似这些来自国统区人士的描述与评论虽然未必完全客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妇女们崇尚自由而近乎混乱的程度。毛泽东当年亲自所做的调查也表明,当时苏区“十个离婚案子,女子提出来的占九个,男子提出来的不过一个”[16]。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年妇女与代表着传统习惯势力的公婆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我们提到的都是《红色中华》上与“孝”有关但又没有明确地提及“孝”的报道。关于明确而直接地论及“孝”的报道,据笔者查阅,只有一篇题为《好一个“父母在,不远游”的干部!》[17]的批评性报道:

延川县第三区的负责同志(名字不载),县委决定调他到党校去受训练,该同志不但不遵守党的决定,而且写了一封信给区党委,大写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高堂上二老双亲无人奉养!”孔老夫子的名言,真不愧为孝子耶!

可以看出,当革命工作的需要与个人之“孝”发生矛盾时,《红色中华》对于后者持否定的态度,但并未说明当革命者的双亲无人奉养时到底该咋办。

综合来看,因与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存在矛盾冲突,“孝”的话语在《红色中华》上整体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这不仅有悖于苏区(以及后来的陕甘宁边区)农村几千年来的传统道德文化,而且不利于团结农村中的中老年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地群众对中共的支持(在后来的延安时期,中共对此有专门的反思),再加上解除了“四权”压迫的青年妇女与男子的矛盾冲突以及军事战略战术上的失误等原因,最终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因此,这种“孝”的话语在《红色中华》上的被遮蔽,也属于中共当时“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一部分。

三、《新中华报》前中期提倡国家民族之“忠孝”

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2月,中共致电国民党,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此后,中共对于国民党所提出的“对国家尽忠,对民族尽孝”的口号予以认同[18],《新中华报》上刊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告全党同志书》:“‘对国家尽其至忠,对民族尽其至孝’,必须号召全国同胞实行这种最高的民族道德,这是对于古代封建道德给予了改造和扩充……因为一个真正的孝子贤孙,必须是对国家民族尽忠尽职的人。这里唯一的标准,是忠于大多数人与孝于大多数人,而不是仅仅忠于少数与孝于少数……”[19]所以,与《红色中华》相比,受国民党主张的一些影响,前、中期的《新中华报》已经开始正视“孝”的话题,只不过是否定家庭的小孝,而主张对国家民族的忠孝。当时的中共领导人王明对边区的女性也提出了“孝”的标准:“女同志们不仅要做女英雄,而且要做新时代新式的贤妻、良母、孝女,中国历史上有这样的例子,教子精忠报国的岳武穆的母亲,击鼓助战的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在今天的意义下,就是这种能够动员丈夫或代替父母上前线杀敌的贤妻良母孝女。”[20]王明提出的“孝女”标准——代父母上前线杀敌,也完全符合中共所提倡的国家民族的忠孝标准,而这种国家民族的忠孝在很大程度上对家庭的“小孝”是比较排斥的。《新中华报》还专门报道过这方面的典型人物:

罗化成同志……年老的双亲都被反革命枪杀了,他的老婆女儿被反革命捉去做老婆了,整个家庭完全被反革命残害牺牲了。罗同志原是孝顺素著的人物,他为了尽忠革命解放人民解放民族的事业,处此家庭这样悲惨的牺牲,他虽是感怀孝念之情,痛念年迈双亲被残害,但罗同志对革命不独不生悲愤,反而更加强了革命奋斗的精神和决心,更加日夜不懈地奋斗着工作着。罗同志经常说:“我们革命者,正是为了解放社会解放家庭,所以需要牺牲一切为革命奋斗到底。”罗同志这种化孝子之心作革命忠勇之举,实可为革命之模范啊![21]

这种“化孝子之心作革命忠勇之举”的革命模范虽然令人肃然起敬,但却有些不近人情。所以,前、中期的《新中华报》相比于《红色中华》,虽然不再回避“孝”的问题而提出了为国家民族的忠孝,但却没能兼顾作为人之常情的家庭之孝,这不仅影响了包括中老年人在内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而且使外界出现了关于共产党“不孝”“不慈”“无人性”等的造谣污蔑(其他的谣言还包括“共妻”“不国”等)[22]。

四、《新中华报》后期、《解放日报》与《人民日报》肯定家庭之“孝”与国家民族之“忠孝”的统一

最先关注到边区青年妇女与公婆之间矛盾冲突的是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该委员会所主办的《中国妇女》杂志(1939年6月创刊),在第一卷第七期就主张“家庭和睦”:“一方面反对丈夫和婆婆无人道地打骂妻子和儿媳,另一方面主张家庭里要有友爱的和睦。”[23]从该卷第八期开始,这一主张正式变成了“家庭和睦”的口号[24]。这一口号提出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争取家庭中的老年妇女——如婆婆等[25]。1941年2月9日《新中华报》上刊登了《中共中央为“三八”节工作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其中专门提道:“过去妇女工作偏重在青年妇女方面,今后除继续注意青年妇女工作外,必须注意动员和吸收老年、中年和成年各阶层妇女参加妇女团体及其工作。”[26]1941年5月整风运动开始以后,中共也对之前的妇女、家庭工作进行了反思,指出由于之前未能正确地处理“农民妇女的关系,使工作遭受了若干损失”,“将妇女从家庭中孤立起来看,与其周围的人不联系,强调了妇女与家庭(农民)的矛盾,站在片面、狭隘的妇女利益上解决,造成两性间及青老年的对立”,而只有“争取团结家庭主妇与老年妇女,以求得她们的参加或赞助,这对青年妇女的活动会增加便利”[27]。为了照顾老年人的利益,解决革命工作与家庭之“孝”的矛盾与对立(如前面提到的《好一个“父母在,不远游”的干部!》),边区政府于1941年设立了养老院(7月正式投入运营),规定凡六十岁以上之公务人员,以及家庭里没有劳动力的抗日军人家属,均可入院休养[28]。

正是在这种不断地反思、纠正过去所犯“左倾”错误的背景下,中共党报上“孝”的话语建构发生了历史性变革。1941年春节前夕,《新中华报》上刊登了边区妇联会写给各抗属的一封信:“……亲爱的老人们!你们想孩子吗?那您应该爱护媳妇,领着她们好好过日子。亲爱的姐妹们!你们想丈夫吗?那您应该替他好好孝敬老人,好好劳动把日子过得快乐和安全……”[29]这是中共党报首次对家庭之“孝”给予正面的肯定与提倡。在此后,1941年5月16日创刊的《解放日报》,以及后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上面,家庭之“孝”都已经成了被认可、提倡的显在话语。具体来说,其“孝”的话语建构的具体内容与方式如下:其一,提倡子女对父母亲的“孝”。一是发掘共产党人的“孝”。1942年12月25日《解放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列宁的家庭关系》的文章,介绍了列宁与其母亲的故事,并评价说:“(列宁的)母亲是能教育儿子救国成名的模范习性……儿子是出乎天性,念念不忘母亲的孝顺革命家……”[30]该文着力发掘了革命导师之前不为人知的“孝”的一面。二是发掘模范、典型人物的“孝”。“在边区政府的生产号召下,各地涌现出大批的劳动英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一)……(二)他们孝敬父母,使家庭和睦,如胡高拴因他父亲有病,常劝他多休息,自己多做活。”[31]三是努力在下一代中间传承“孝”,“要提倡学生写字,注意劳动,鼓励学生回家后帮助家庭工作,教他们懂得礼貌,孝敬父母……”[32]边区教员教儿童写作文时,也特别注意让他们写自己“与家中的关系,是否孝敬父母等等”[33]。其二,提倡青年妇女对公婆的孝。如模范抗属刘金英“对待婆婆很孝敬。有时婆婆想儿子哭起来时,她还婉转解释,使老人家宽心”[34]。抗属英雄折碧莲“对平辈慈和,对长辈孝敬。十多年来,她从未对公公有过一句怨言。每天给公公做饭,供养老人,十年如一日”[35]。1949年2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邓配兰的男人原来要和她离婚,但自邓配兰参加了互助组以后,能劳动又孝顺父母……”[36]其三,倡导家庭之孝与国家民族、阶级之忠孝的统一。1944年年初,朱德总司令的母亲去世,延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解放日报》刊登了《朱母钟太夫人传略》:“总司令是永远挂念着慈母的,但是总司令决心向全国人民尽他的大孝道,他要消灭那使母亲(以及千百万母亲们)被侮辱和损害的社会原因,辛亥革命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于是他继续奋斗追求,30余年间他不曾回家一次。”[37]朱德虽然“30余年间不曾回家一次”(这期间朱德曾把父母接到身边,但父母留恋家乡、惯于劳动,没住多久就又回家乡去了),但向全国人民所尽的“大孝道”,同时也是在尽他个人对母亲的小孝道——“他要消灭那使母亲(以及千百万母亲们)被侮辱和损害的社会原因”。因此,家庭之孝与国家民族之忠孝在这里被建构成了统一而非矛盾的关系。再比如,1947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村指导员商文志说:‘俺家过去没吃的,受地主的气,没法提。’”“当他们想起灾荒年,一家分散到外讨饭吃时,引起全家抱头痛哭。”在他儿子要报名参军时,他对儿子说:“你参军走就算孝敬我了,打不倒老蒋挖不倒地主的根,咱别回家!”[38]在这里,“打倒老蒋挖掉地主的根”首先属于阶级的忠孝,另一方面由于之前“一家人受地主的气”,所以“挖倒地主的根”也是孝敬父亲之举,家庭之孝与阶级之忠孝被建构成在根本上相统一的关系。不仅如此,《人民日报》还建构了“不尽为阶级之忠孝,就没有尽家庭之孝的可能”的话语:针对青年男子参军要面临的“夫妻难舍”与“守孝父母”等问题,地方政府“普遍采取了对比算账方法启发阶级自觉。如西火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李接运反省说:‘灾荒年我家也有父母妻子,饿得没法,四处逃散,我逃到吴村一年多,不敢回家,给人家来壶关牢村担铁货,离家十里未敢回家,那时怎不孝顺哩?那时怎舍得老婆孩子呢?’他肯定地说:‘只有打倒蒋贼,这一切才能谈到。’荫城刘瑞亭提出:‘想要得到忠孝全,青年必须把军参。’”[39]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自中共成立至新中国成立前的28年的时间里,中共党报对“孝”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否定、讽刺到遮蔽,再到提倡国家民族之忠孝、否定家庭之小孝,最后到既肯定家庭之孝又努力建构国家民族、阶级的忠孝并使之相统一的过程。这是中共逐步认识到自身在传统文化领域里所犯的“左倾”错误,并逐步地予以纠正的过程,也是中共在实践中不断地回击外界对共产党的各种“不孝”“不慈”“无人性”等的造谣污蔑并建构新型家庭关系的过程。比如,边区妇联组织还通过婆媳联欢会、家庭座谈会、祝寿聚餐等方式缓和家庭矛盾,边区妇救会和边区政府也通过表扬模范婆婆,树立模范家庭、模范媳妇和模范婆婆典型等方式,努力建构新型的家庭关系[40]。事实证明,利用报刊以及其他途径所进行的这种崭新的家庭伦理关系建构,是卓有成效的:“在陕甘宁边区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家庭里,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家庭从未有过的现象:在家庭内部关系上(父子、婆媳、兄弟、男女之间),逐渐形成着一种民主的关系。这种新式家庭与旧式封建家庭纠纷重重的情形相反,是充满了团结、和谐、尊长敬老、勤劳互助、人兴财旺的幸福空气的。”[41]这种包括“孝”的意识形态在内的新型家庭关系,有助于解放共产党领导的边区及各根据地的生产力,从而有力地支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是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能够在全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即使对于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1] 罗敦伟.中国思想上之产儿制限反抗运动[J].家庭研究,1922(2):29.

[2] 论聂氏二孝子万里负亲骨事[N].申报,1872-07-10(1).

[3] 论孝子剜臂奉母[N].申报,1872-12-17(1).

[4] 徐孝女事略[N].申报,1888-10-13(1).

[5] 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2.

[6] 戴季陶之道不孤矣[N].向导,1925(134).

[7] 和森.中国人应这样孝哈定吗[N].向导,1923(35).

[8] 独秀.临城掳案中之中国现象[N].向导,1923(26).

[9] 流金.方本仁媚外残民[N].向导,1925(133).

[10] 早早.对于闽西扩大和拥护红军工作的批评与意见[N].红色中华,1932-02-24(7).

[11] 红军家属到死都是光荣的[N].红色中华,1934-07-10(3).

[12] 日林.杀媳烹羹的杨嘉才枪决了[N].红色中华,1932-09-20(7).

[13] 党秉禄老婆虐待儿媳[N].红色中华,1936-12-26(4).

[14] 反对虐待儿媳赤源县第四政府应请注意[N].红色中华,1936-01-16(2).

[15] 刘庆科.匪区社会中之妇女界[N].中央日报·妇女周刊,1936-03-04(2).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农村调查论文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59.

[17] 好一个“父母在,不远游”的干部[N].红色中华,1936-05-13(2).

[18] 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52.

[19]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告全党同志书[N].新中华报,1939-04-26(1).

[20] 延安各界妇女“三八”纪念大会告全国姊妹书[N].新中华报,1940-04-12(4).

[21] 张鼑承.追悼一位战友:罗化成同志[N].新中华报,1940-03-19(4).

[22] 王明.关于保护母亲儿童问题[J].中国妇女,1941(7):5–10.

[23] 中国妇女与宪政运动[J].中国妇女,1939(7):2–3.

[24] 叶群.赣江东西的妇女工作[J].中国妇女,1939(8):25–29.

[25] 董丽敏.延安经验:从“妇女主义”到“家庭统一战线”:兼论“革命中国”妇女解放理论的生成问题[J].妇女研究论丛,2016(6):19–27.

[26] 中共中央为“三八”节工作给各级党委的指示[N].新中华报,1941-02-09(1).

[27]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G].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503.

[28] 民政厅开办养老院[N].解放日报,1941-06-04(2).

[29] 旧历新年边区妇联写给各县抗属的一封信[N].新中华报,1941-01-31(4).

[30] 农泉.列宁的家庭关系[N].解放日报,1942-12-25(4).

[31] 李瑞山.向青年劳动英雄学习向模范学生学习[N].解放日报,1943-05-04(3).

[32] 边区发出指示提倡小学民办公助[N].解放日报,1944-04-23(1).

[33] 魏飞.我怎样给儿童教作文[N].解放日报,1944-05-25(4).

[34] 绥德县委.建立家务:记模范抗属刘金英[N].解放日报,1944-02-11(2).

[35] 陈学昭.“熬劲大”:记抗属英雄折碧莲[N].解放日报,1944-12-29(4).

[36] 太岳分社.劳动英雄赵英梅:出席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介绍[N].人民日报,1949-02-20(2).

[37] 朱母钟太夫人传略[N].解放日报,1944-03-25(1).

[38] 商言城村互相启发做到“四愿”才报名[N].人民日报,1947-12-09(2).

[39] 群众自觉参军灭蒋长治四区的参军运动[N].人民日报,1947-11-25(2).

[40] 周蕾.冲突与融合: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家庭政策的变革[J].妇女研究论丛,2017(3):40–48.

[41] 孙晓忠,高明.延安乡村建设资料:一[G].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448.

B82-051

A

1006–5261(2020)05–0068–07

2020-04-29

2017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7BXW008)

赵尚(1978―),男,河南遂平人,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叶厚隽〕

猜你喜欢

红色中华红军妇女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少寨红军桥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当代妇女的工作
倔强的小红军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人民广播事业的雏形——红色中华新闻台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