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线上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020-01-07杜萱
杜 萱
(大连医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辽宁大连 116044)
信息社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使得高校教学可以通过远程网络来实现,有效突破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应用信息技术而进行的线上教学,绝不仅仅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偶然行为,而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1]。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迥然不同,任课教师不能是简单地使用已有教学平台和视频资源,而是需要完全重新进行教学设计,选择适合脱离传统课堂载体的线上教学新模式,提升信息素养,学习多种现代教学技术,立足于确保教学质量不打折扣,学生学习效果不受影响。
结合亲历在线开展法学本科课程以及为研究生开设《法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经验以进一步推进线上教学的成熟和发展。
一、精选网络授课平台资源,确保听课质量
法学本科生的课程,侧重于法学基础知识的充分讲解和阐释,而研究生开设《法学基础》课程是多门法学核心课程的精讲与深度拓展,所以在选择网课资源时,要充分体现不同教学的层次和目的要求以及线上教学的特点,每个知识点的网课讲授时长严格控制在二十分钟左右,在满足这些标准的前提下,通过花费了数个小时,数次倾听不同网络平台和同一平台不同高校录制的相关课程,反复比较最终确定了不同课程每个知识点的最优网课资源,有力高效地保障学生听课的效果。
二、科学规划课程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针对线上教学“碎片化”和“重点化”的特点,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尽量避免将线下课堂教学模式直接照搬于线上。在一节时长四十分钟的线上教学过程中,既控制在合理时间内安排学生听取网络视频授课,又预留充分时间给教师对视频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知识进行适度拓展提升,适时结合真实案例,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讨论,通过有问有答,有辩有论,实现了法学理论与司法案例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课堂气氛严肃又不失活泼,社会热点问题得到法律理论的关注和指导,凸显法学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强的学科特点,极大提高学生线上学习热情。
三、密切追踪授课效果,及时评估创新
因为线上教学不能实时看到全部学生的状态和表情,传统课堂上依赖眼神交流和表情反应实时监控听课效果的做法完全失效,所以必须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全程追踪,及时评估教学效果并适时调整[2]。课前设计上课打卡环节,发布学习任务,确保学生按时在线上课并明确学习目标,课中适时进行提问,在线即做即答配套练习。课后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认真询问授课进度与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更好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
四、协同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立德树人
自大力推行高校课程思政以来,应当积极尝试更新和调整课程内容,在注重法学知识讲授的同时,适时融入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行“课程思政”落地执行。比如讲授《民事诉讼法》“法院审判权”内容时,就可以引入党的十八大提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包括员额制改革、立案登记制、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在课程中嵌入这些鲜活的实例使得学生更加坚定对我国的制度自信。
五、从填鸭灌输式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主动思考的“以学为主”
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一直是千呼万唤却出不来的教学改革之痛。而线上授课,恰好提供了一个转变的契机。通过课前列举学习清单,布置研讨论题,提供学习资料和查找资料的途径,让学生课前撰写发言稿,课上组织学生在线讨论,进行头脑风暴,课后再进行发言稿修改形成论文进行提交并适时发表,一改传统填灌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过程与流程的指导和监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
六、教师自身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变革的蜕变
在线教育,对于长期从事传统课堂教学的老师也是很大的挑战。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思维和逻辑链条,也是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而后者仅仅通过直播课或各种教学软件途径根本无法全部实现。教师首先面临的就是技术挑战,为保证教学质量,一线任课教师应当积极自学各种适于开展线上课程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包括QQ的分享屏幕功能、钉钉会议、微信群、雨课堂等,方便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充分考虑互动刷屏严重、网络短时间卡顿等特殊情况,每次课都要准备相应的PPT、法律规范、配套案例等备用资料,以便于突发网络拥堵视频无法观看或其他意外故障时,能够应急或查缺补漏。任课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小灶”,随时在线解答学生的人生困惑、就业方向和学习规划,在情感上与学生拉近距离。
线上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束缚,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要一线教师不断认识总结其独特的教育规律,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的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