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大学生法治教育路径探析
2020-01-07楚京琴
楚京琴
(长沙师范学院 湖南长沙 410100)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治教育的困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程是当前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思修》课的法治教育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种困境主要体现在:
(一)教学内容碎片化
学生通过《思修》课学到的法律知识比较零散,通常是某几个部门法中的某些知识点,学生难以对法律体系形成宏观把握。而且这种碎片化的知识相对随机,不同的教师在讲授该部分知识过程中重点讲授的知识和完全不讲的知识并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
引发该困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思修》课程的课时分配中法律基础部分的时间往往不到整个课程总课时的三分之一,教师只能将系统的法律知识进行“压缩”,选取部分法律知识进行讲授。而这个“压缩”过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更多情况下是教师个人的决定。
此外,师资力量配置也加剧了教学内容碎片化的困境。大部分高校尚未推行由法律专业教师专门讲授《思修》课程的法律基础部分的机制,也很少为非法律专业的《思修》教师安排该课程必要的法律知识培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法律知识的正确性和法律知识的体系性,在二者难以兼顾的情况下,追求正确性则成了一种大众选择。
(二)教学方法单一化
“长期以来,传统的高校法治教育在主客体关系理论指导下,行‘教师中心主义’,绕 ‘教’开展和设计教学活动[1]。”教学过程中更多时候是教师在发声,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学习状态倾向于“要我学”。
引发改困境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虽然在当前的《思修》课改革过程中已经在关注现代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但是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思修》课的线上线下教学基本上是相互孤立的,如,学分不能相互认证。疫情过后教学还是将回归课堂,如何实现法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更好融合认证仍然在探索过程,如何在学分、考核等方面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衔接还有待明确;另一方面,《思修》课的法治教育目的虽然理论上在坚持让学生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但在实际操作中法治教育的定位更倾向于让学生知道一定的法学理论知识,对学生“用法”能力的培养并不太注重,一些法律专业学生培养常用诸如观摩庭审、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模式并未被有有效引入《思修》课的法治教育过程。
(三)教学效果片面化
当前《思修》课的法治教育侧重于对法律制度的有限的宣讲与传播,必要的实践能力并没有较高的提升。学生在学习完课程之后,对国家的法律体系缺乏必要的宏观了解,对常用的法律法规的了解也限于某些法律的某些条款,比较零散,难以形成系统的法律知识体系。一个最直观的现象是:对部分同学而言,在遇到问题要用到法律知识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并没有比学习《思修》之前更懂得如何用法。
这一教学效果层面的困境既与前述两大困境及其成因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是课时安排、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定位等多因素共同导致的,也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即师生交流有限。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仍然不能满足小班上课的需求,不得不安排一个以上行政班合班上课。合班上课学生人数近百人甚至超过100人,并且教师一个学期之内需要同时负责几个大合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难以实现有效“备学生”,课堂开展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常限于那些平时比较突出的学生们,更多学生成了纯粹的“听众”。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治教育路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治教育改革既要传承好传统教学的既有经验、有效优化传统教学路径,也需要立足新时代背景探索其他教学路径的合理创新。
(一)优化传统教学路径
①课时安排更充分。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故要在现有课时分配的基础上为《思修》课法治教育部分的安排多一点课时。从课程设置的角度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既包含思想道德的内容也包含法律基础内容,二者不可偏废。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角度看,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从社会治理模式来看,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区别却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从时代发展趋势来看,进入新时代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包含了公平、正义、法治、自由等内容的需求。在法治教育部分安排多一点课时能保障教师在《思修》课的法治教育部分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对知识做相对详尽的阐释,避免因为顾忌课时太少对必要法律知识进行过度“压缩”,省略了太多的法律知识。这样一定程度上能突破当前的教学内容碎片化困境。
②师资配备更合理。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的精神,严格按照规定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保证足够的师资力量,让《思修》课教学的大班上课、合班上课的现状得以改观。同时构建优秀兼职教师队伍,发挥兼职教师队伍在《思修》课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法律专业教师和组织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提高《思修》课任课教师的整体法律知识。只有教师自身掌握了有效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法律方法开展法治教育才会更熟练。短时间内完全实现法治教育由法律专业教师讲授并不现实,但可以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在法律基础部分的备课过程中安排法律专业的教师对教学内容乃至具体的教学开展进行精心设计与多次探讨,必要的时候可以邀请专业法学教师参加指导。在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注重为《思修》课任课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以更好服务于学生的法治教育实践。
③教学内容更科学。《思修》课的法治教育要立足于教材、教学大纲的规定,对教材涉及的知识体系有必要的梳理与介绍,让教学活动遵循教学大纲的规定。但是《思修》课的法治教育又不能只限于教材和教学大纲,而需回归生活。具体而言,法治教育还需要立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立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立足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在素材的选取上,一方面需要选择那些能完成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所需的基础法律知识普及的知识及案例,让学生能更好的作为一名普通社会成员适应社会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需要兼顾学生的专业背景并及时回应学生疑惑和时代呼声的新发生案例及法律知识,让学生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能够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运用法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探索其他教学路径创新
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思修》课的法治教育要紧跟教学改革主流。“现代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出生于2000年以后,别于传统的书籍学习,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更倾向于新的教学工具和途径[2]。”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密切师生联系、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教学资源拓展方面,可借助信息技术由任课教师自行录制构建MOOC、微课等线上一手教学资源,也可通过信息技术筛选热点案例、典型案例,保证教学过程有丰富的二手资源,还能够分享网络平台的名家示范课堂等第三方构建的优质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接受法治教育过程中听到不同风格的讲课。密切师生联系方面,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能及时发布教学任务、分享新发生案例、推送新修改或制定的法律法规、回应学生的提问。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方面,信息技术给《思修》任课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教师的继续教育不受制于时间、不受制于地点。
②合理借鉴法律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法治素养的提升既有法学理论功底的积淀也有法律实务能力的提升,让大学生能够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思修》教材将法律知识部分的章标题表述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可参考法律专业学生教育理念,法律专业学生教育过程中通过案例探讨、模拟法庭、庭审观摩等模式向学生展示法律实务的过程,这些方式让法治教育更为直观、更为立体。《思修》课的法治教育过程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对案例讨论模式从案例选取环节开始进一步优化,可引入庭审观摩的方式让学生对我国法律的具体适用有更直观的感受,可在介绍了必要法律知识后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积极地投入“用法”环节。这类教学方法更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法治教育课堂的亲和力。最终实现巩固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用法的能力的法治教育目标。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治教育之展望
(一)激发学生更高参与度
构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互动氛围让学生更敢于参与教学,教师需明确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互相促进的过程,突破传动破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学生,因势利导去激发学生的潜能。当更多学生敢于参与教学,才有可能更乐于参与教学,借此来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主—从”状态,从而有效推动构建以“主—主”模式为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构建学生之间类似“竞争”氛围让学生更乐于参与教学,用新颖的案例、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乐于参与课堂,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案例分析、模拟法庭过程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的“听众”。为了分析案例学生需要积极用法言法语尽可能专业地陈述自己观点,参加模拟法庭发需要学生对案件涉及的实体、程序法有充分的了解,因为学生不仅需要陈述自己观点还要说服对方,尽可能维护所饰演对象的合法权益。这需要学生当场迅速调动自己的法律知识将已有法律知识用活,甚至需要在课前主动做必要的拓展知识梳理,拓展法律知识、探索法律实务技巧。学生从课堂的“听众”变成课堂的“主角”,从“要我学”转变“我要学”,更敢于参与也更乐于参与。
(二)实现学生更多获得感
让学生对课堂所学有更直观感受明确了解到自己学了什么,也感受到遇事时找得到法、决问题时用得了法,真正学到法律知识并学到一定的运用法律的能力。
其一,构建宏观法律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确我国法律大致有哪些,能知道自己已经学了哪些法律、还有哪些法律未学习。其二,展示法律从制定到适用的全过程。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减少非法律专业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为畏难情绪。其三,培养学生的法律检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分享有效网址、介绍法律检索经验,强化学生的法律检索能力。其四,适时组织学生检测自己法律知识。组织案件分析、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即时感受到自己学能致用、学有所获,感受到自身法律素养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更强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更强认同感,通过不同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展示法律的威严和法律的问题,让学生对法律的权威与法律的温度有更真切感受,对法律有敬畏之感也有信仰之情。
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之感。明确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任何组织和个人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当权益受损可寻求法律帮助,引导学生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不追求所谓哥们义气。同时明确法律制裁非法犯罪行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违法犯罪终将承担法律责任,没有例外,不能怀有侥幸心理,引导学生自觉守法、坚持法律底线不逾越。
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之情。明确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司法活动兼顾法理和情理,法律不止有对违法犯罪行为的严厉惩罚还有其温度。介绍法律及司法实务的“人情味”,如对盲聋哑人、对怀孕的妇女、对未成年人的定罪量刑有更为人性化的处理,对特殊困难人员的法律援助。引导学生感受法律的温度,更坚定信仰法律、尊法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