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肌肉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的分析
2020-01-07杨美茹
杨美茹
(哈尔滨爱尔眼科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属于眼科疾病,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是采用水平肌肉移位术治疗,矫正患者的垂直斜视和水平斜视问题。但是,临床治疗中,具体移位多少最佳,国内相关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临床实践,确定最佳的位移数,提升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治疗效果。本文就我院2017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水平肌肉移位术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患者,划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0例。甲组患者位移小于3 mm,乙组患者位移5 mm~7 mm。甲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2岁~45岁,平均年龄(22.5±5.6)岁;乙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3岁~46岁,平均年龄(22.7±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前进行常规检查,包括屈光间质、视力、眼底和眼位,除外麻痹性斜视。患者行水平肌肉移位术治疗,肌肉附着点上下移位,止端和角膜缘保持平行位置,术眼高位眼附着点向下移位,低位眼附着点上移位。甲组患者位移小于3 mm,乙组患者位移5 mm~7 mm。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1]。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垂直斜视度矫正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20.0软件统计数据,行t检验,用“±s”表示,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比两组患者矫正垂直斜视度,甲组垂直斜视位移位患者术前平均垂直斜度为4.42°,术后减少1.75°,手术前后垂直斜视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垂直斜视位移位患者术前垂直斜度0°,术后平均垂直斜视度0.25°,手术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乙组移位者术前平均垂直斜度为3.95°,术后平均矫正2.7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平均矫正垂直斜度为(1.7±0.6),乙组平均矫正垂直斜度为(4.5±0.8),甲组明显低于乙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手术后,并无眼球运动异常不良症状。
3 讨 论
人的眼球处于原位时,受到外直肌和内直肌相互作用,视轴和眼球平面保持一致。水平直肌可以保证人体实力单一水平方向,水平直肌受到某种因素作用下出现垂直方向移位,眼球平面和视轴之间出现一定移位,影响到视功能[2]。临床上主要是采用水平肌肉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手术效果良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位移量,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手术方案,为手术效果提供保障[3]。
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患者矫正垂直斜视度,甲组垂直斜视位移位患者术前平均垂直斜度为4.42°,术后减少1.75°,手术前后垂直斜视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垂直斜视位移位患者术前垂直斜度0°,术后平均垂直斜视度0.25°,手术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乙组移位者术前平均垂直斜度为3.95°,术后平均矫正2.7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平均矫正垂直斜度为(1.7±0.6),乙组平均矫正垂直斜度为(4.5±0.8),甲组明显低于甲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手术后,并无眼球运动异常不良症状。
综上所述,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临床上采用水平肌肉移位术治疗,治疗效果安全可靠,需结合患者情况确定最佳位移量,对症治疗,确保治疗效果符合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