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2020-01-06周宏毅
周宏毅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危害效果的严重性、传播的广泛性和应对的被动性等特征。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应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原则;事前制定应急预案,日常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培训与测试,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事中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应对;事后总结,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做好复工复产复学工作。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应急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地震、台风、食物中毒、重大传染病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卫生事件考验着我们的应对能力和智慧。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日俱增,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应当具备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快速的应急反应能力,科学有效的处置能力和事后恢复能力。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有必要检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从事前、事中、事后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危害效果的严重性,传播的广泛性,以及应对的被动性等,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其中尤其是重大传染病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
(一)不可预见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特點之一即在于其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在何时何处发生,社会公众无法预知。重大传染病发生之初,其传染源、传播途径、病毒机理也都一无所知,有待专业的医护人员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染源、传播途径,研究其病毒机理,研制疫苗,方能够阻断传播途径,遏制传染源。
(二)危害效果的严重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给人的生命带来巨大的威胁。比如2013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病毒,截至2015年4月19日,各国已经累计发现和报告病例26079人,死亡10823人,死亡率将近39.5%。2012年爆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死亡率达到35%。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危害效果也往往是致命性的。比如2010年海地发生地震后,当地发生霍乱,造成多人死亡。
(三)传播的广泛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通过空气、唾液、水源传播,部分重大传染病还存在“人传人”的特点,随着世界范围内人流动和交往的频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以在短时间传播至大范围,呈现出传播的全球性。比如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均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四)应对的被动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法事先预知,其应对往往是事后应对、被动应对。其次,针对重大传染病的应对往往需要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进行干预和救治,医护人员、医疗物资的供给与短时期内大规模的需求矛盾突出。突发公共事件短时间大规模爆发,对其机理和疫苗的研发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更突显应对的被动性和滞后性。社会公众缺乏专业的医疗防护知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过程中也处于被动状态。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
正是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危害效果的严重性、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应对的被动性,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第一,需要高度重视,在出现苗头的时候,需要及时的予以研判,向社会发出预警,告知社会公众做好防护。第二,事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职责、防护措施等,并且日常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培训和测试,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真正到来之时,可以从容有效迅速的应对。第三,储备相应的医疗物资,并定期更新,以备不时之需。第四,建立高效透明的信息机制,对内及时收集、研判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对外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防护措施,避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大。第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做好生产生活恢复工作,总结经验,完善预案,重建社会信心。
(一)以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生命重于泰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可预见,危害效果严重,传播范围广,如果不加以及时的予以研判、干预、控制,势必会对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工作原则,发现苗头时,及时的予以干预、研判,向社会公众发出预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二)事前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培训与测试
第一,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上,国家先后制定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各单位、各部门应根据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专项处置办法,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人员、指挥机构、组织机制、应对流程等。
第二,预案制定出来之后,还需要加强应急预案的综合演练、单项演练、以及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的培训、测试,检验预案的完备性和人员对预案的熟悉程度,查漏补缺,及时的进行修订、完善,常抓不懈。
第三,建立健全医疗医疗防护知识培训制度和医疗物资储备制度。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日常需要加强与专业的医疗机构合作,定期举行传染病防护防护知识培训,重点就重大传染病的病毒机理、传播途径和方式,如何进行防护等内容进行讲解和培训,提升人员的防护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物资保障制度,根据不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储备相应的医疗防护物资,并定期检查更新,保证医疗防护设备的适用性。
第四,完善经费保障,建立健全财政拨款、企业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的经费制度,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培训和测试,以及培训、医疗物资储备,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三)事中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应对
第一,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所以传播范围这么广,危害这么大,重要原因之一即在其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针对这一问题,需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信息,及时的对信息进行进行研判,确定是否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本地区本单位力量进行应对。
第二,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出公告,发布防护指引。问题的产生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范围广,危害性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当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发布公告和防护指引,提醒社会公众避免前往高风险地区,科学指导社会公众进行防护。
第三,建立健全畅通的信息收集与人员管控机制。单位内部要建立健全内部的信息收集和人员管控机制,及时的将国家有关的卫生政策、防护指引传达至每个员工。其次,还要做好人员活动轨迹的收集和管控,人员的自由和加速流动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带来了诸多难度,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时,需要做好人员活动轨迹的登记和查询,有助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避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
第四,加强与传统病防治中心、专业医疗结构的沟通与合作,一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研究,编制防护指引。二是做好人员防护和消毒工作。
第五,动员群众。发动群众自觉遵守国家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有关规定,做好自身防护,共同参与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与治理中来。
(四)事后总结,做好复工复产复学工作
第一,事后需要及时总结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应急预案、信息发布机制、物资保障等环节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的经验,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体制机制,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重点完善、解决。
第二,科学有序的复工复产复学。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期间,停工停产停学,生产生活几乎陷入停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去之后,需要科学有序的复工复产复学,做好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代的防控,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灰复燃。
第三,事后還要做好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避免整个社会陷入恐慌和焦虑,重建社会公众对生活的信心。
四、结语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制机制,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事前制定应急预案,日常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测试和培训;加强人员的医疗防护知识培训和医疗防护物资的储备等,目的在于检验应急预案的完备程度,提高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安全、责任意识。只有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才能待真正的突发事件到来之时,从容有效的应对,才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
参考文献:
[1] 郭蕊,管仲军.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与治理机制的思考与建议[J].医学教育管理,2020(05).
[2]钟学丽.抗疫对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启示[J].中国应急管理,2020(04).
[3]桂余才.提高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的本领[ J].中国应急管理,2020(04).
[4] 卢丙杰,朱立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政府应急管理监管策略研究[J].软科学,2020.
[5] 李菲菲,庞素琳.基于治理理论视角的我国社区应急管理建设模式分析[J].管理评论,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