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抟泥传情 风华绝代

2020-01-06邓欣

旅游 2020年11期
关键词:泥人张彩塑创作

邓欣

前不久我拜访了“泥人张北京支”第四代传人张錩老师。他1942年生于天津,继承了“泥人张”彩塑艺术精华,还借鉴了国内外的艺术形式,形成了造型夸张简洁,型色和谐统一的现代装饰风格。在与张錩老师的交流中,听取了关于“泥人张北京支”的发展故事。。

创始于清末,根植于传统

从十里堡地铁口出,步行十来分钟,就到了身处闹市却静谧的石佛营。进屋后便见到许多“泥人张北京支”的艺术作品,其中有传统泥塑的、铸铜的、不锈钢的,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各个形神兼具,细节逼真,尤其形神栩栩如生别无二致。在张錩老师专业且条理清晰的阐述中,获知了“泥人张”的百年故事和“泥人张北京支”的传承与创新。

在清道光十九年的天津,13岁的张明山离开私塾,从事泥彩塑创作。创作题材多为民间故事,如家喻户晓的《白蛇传》,还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肖像人物等。张明山之前曾数次观看名角余三胜的演出,后在余三胜到天津的演出中,年仅18岁的张明山塑成一尊余三胜泥塑肖像,其形神拿捏恰如其分,若是多一分则不灵动,若是少了一分则不像。一时间,张明山声名鹊起,天津百姓便给了他“泥人张”的艺术称号。

明清时期南北方商业、贸易和物资交流活跃,天津成为重要的港口城市,盛行赶庙会,常有外台戏的演出,小说、戏曲也大都描绘世俗人情,反映现实社会,市民文化兴盛。张明山的泥彩塑也因此更加关注生活、融入生活,走进了千家万户,形成“泥人张”张明山泥彩塑的风格特点、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他还组建了家族作坊式的创制团队——塑古斋,他的两个儿子张玉亭和张华堂作为第二代传人参与到作坊的创制中。张明山由此创作了许多通俗易懂且深受老百姓欢迎的作品如《严仁波肖像》等。后张明山与其精通经营之道的好友赵四爷(赵月廷先生)合作,在天津百年老街估衣街开设了专营“泥人张”作品与制品的“同陞号”,因赵先生经营有方将一家专营店铺开至三家,“泥人张”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极盛。

建国前夕由于多年战乱,“泥人张”后继乏人,知名的民间艺术近乎消亡让当时天津的多家报纸呼号。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对“泥人张”彩塑采取了保護、扶持、发展的政策,将“泥人张”的几代传人安排到文艺创作、教学等部门工作。

1950年,“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受周总理之邀,从天津调入北京,辗转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泥人张”的传承、创作、研究工作。创作了《黛玉》《天女散花》等作品,还在全国各地招收了一批年轻人组成泥塑班,传授“泥人张”的技艺。与此同时把将近90岁的第二代传人张玉亭聘为天津文史馆的馆员,并成立了“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具体由第四代传人张铭负责。除“泥人张”的家族传人外,“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又招收了几批学员,经过三年正规的训练,包括文化课和“泥人张”彩塑专业创作,将成绩优秀的留在工作室作为骨干,其它的学员分配到社会各单位。就这样,张景祜经常来往于京津两地进行传艺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家族传人和外姓弟子,聚集了“泥人张”艺术的人气,在北京也逐渐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又具梯队式的创作集体——“泥人张北京支”。

“泥人张北京支”受到运河文化和京味文化的影响,在创作中具有艺术个性和中国精神魅力。它扎根于中华五千年文化沃土,继承了传统民间的审美因素,强调型色和谐统一、以线为美、小中见大,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取向,将中国的民族风格和优秀传统,通过艺术作品润无声地讲述着中国故事,表达中国情感。并在长久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产生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创作观念、形式特点,以及规律性的艺术表现:追求神气、纯化形象、刻画感情、幻化色彩。

而作品来源于人的创作,人处在社会里,社会与时代紧密相连,时代的精神往往来自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泥人张北京支”就是在这一文化生态中孕育成长的。除此外,“泥人张北京支”身处首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尤其是“泥人张北京支”优秀传承人张景祜先生在其艺术传承中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关爱。诸如1954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他,并赞扬他的作品“惜春作画是艺术精品”,周总理曾指示“泥人张是国家瑰宝,你一个学生不行,至少十个,如你找不到,我替你找”,以及1972年文革后期的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展,邓小平同志在看到泥塑部分时,关心地问及“泥人张的传承情况,问是否后继有人”。这些关爱与关怀都极大地激发了张景祜的创作热情,他创作了许多艺术精品。这些作品与“泥人张北京支”的作品都曾展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泥人张”和“泥人张北京支”的艺术展览中。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让“泥人张”摆脱曾经“艺尽人亡”的尴尬,使其得到社会广泛的认知和奖励,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承优纳新,与时俱进

自“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受邀调入北京后,“泥人张北京支”与北京便结下了深深的缘分。1954年,张錩老师入京,高中毕业后于1961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泥塑班学习,又于1963年工作于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1979年考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在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錩老师从1981年留校任教至今。

说起在研究所十多年的工作,张錩老师认为在研究所的那段时间,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都终身受益,使得他和父亲在艺术修养上有了更开阔的艺术视野,在艺术表现上更加充满探索与追求的实践精神,同时又给予他们更开放的心态,吸收了各方面的艺术营养,形成更具时代表现的形式语言,让他与父亲、以及当代“泥人张北京支”进入“活态传承”的良性艺术生态中。

传统“泥人张”制作所用的主要材料有纯净胶泥,辅助材料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随着时代更迭,材料的形式多样起来,不单纯是运用软质材料的粘土,更采用“泥人张北京支”的艺术技法与木材、石材、金属、不锈钢、铸铜、陶瓷、贵金属等各种艺术材料进行结合。如与世屹文化合作的十二生肖银章,既保留了“泥人张北京支”的技艺特点,又呈现新时代新材料工艺的新特点。

艺术形式更是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追求造型单纯简洁、色彩清新明快,型色和谐统一的装饰性现代感。同时艺术题材也有了新的拓宽。“泥人张”第一代所创作的题材多为当时盛行的戏曲、小说或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人物。《木兰从军》是其经典作品之一,作品落点在“以静来表现动”,构图以三个人物的位置关系构成三角形,木兰端坐、张弓、目视前方,呈现临阵指挥若定的大将风釆;后面的兵身着红色为主的兵服,腰间佩刀,举着底色为红、印上“花”字的军旗,寓意军阵排于疆场;左边的兵屈膝坐在石头上,看着前方,微微皱起眉,吹着紧张号角,势如对兵丁的呼唤。细细品读仿佛木兰即刻就要将箭射出,举着军旗的兵就要挥舞呐喊,号角声响起,战场将呈现一片厮杀……张明山正是通过这种特定的表现方法,让人在观看时与作品产生动的意向,使其遐想万千。

创作一件作品不仅要有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形式表现,还要将这一立意通过工艺制作,在艺术实践中得以呈现。“泥人張北京支”有它创作的独特之处。首先是材料,要选用可塑性好、无杂质的黏土,用水润开,用木锤捶打,加入适量棉花后反复拍打成“熟泥”;其次是塑造,按照一头、二身、三手的塑造顺序,采用拍、削、添、压的方法将人物的造型塑造出来;待人物的形象、型体、动态、衣纹塑造完成之后,便可进行下一步——着色,即彩绘。“泥人张北京支”的彩绘方法,应该是先上后下、先淡后浓。至于头部着色釆用的颜色,不超过四种,身体着色所用颜色不超过三种。彩绘要求:要落笔迅速、厚薄均匀,达到新鲜明快、清爽干净、均匀齐整、跳跃强烈的彩绘要领。只有将巧妙的构思与专业的工艺制作相结合,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无疑,张明山的《木兰从军》是极具经典性的。

细读之后我由衷赞叹其技艺之高超,构思之巧妙,看似“平常”却暗藏“玄机”。

第二代是在动中求变,创作的题材也都更多地关注民生,表现三百六十行和婚丧嫁娶等。张华堂创作的民俗题材《算卦》是代表作品之一:算命先生着黑色大褂,头戴黑色圆帽,高举双手,一旁还有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妇,俨然一副真实生活中算卦的场景,真实而生动。第三代则处于两个时期,建国前和建国后。建国后其艺术视野和思维就更为开阔,可以到各地采风,较于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更贴近生活、融入生活,艺术表现形式也更科学和严谨。

到了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题材的选择范围就更广了。从作品中可以呈现: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火烧望海楼》故事原型是同治九年在天津所发生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的1992中国友好观光年的吉祥物《阿福》、奥运博物馆收藏的《奥运体娃》系列、《丝绸之路》《老北京天桥人物》《先行者》。疫情防控期间创作的《天使》:戴着口罩,张开的双手后写着“中国加油、武汉加油”,衣摆后方还写“众志成城”,使观者感受到疫情中的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力量。这些作品都从多样题材中表现了“泥人张北京支”追求以形传神、以神入境的艺术特点和风格特征。

另外,“泥人张北京支”的艺术空间更加拓展。传统“泥人张”创作的作品都是放在柜子或架子上的小型欣赏品,属于室内陈列性雕塑,也称架上雕塑。但是当代“泥人张北京支”的艺术作品扩大空间至公共空间,成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比如放在香港会展中心前的、获国家集体嘉奖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获国庆四十周年特等奖的、放在天安门前的《工农兵知识分子》;利用延庆“延”字第一个拼音字头Y构成抽象造型,反映人和自然、人和创造关系的《妫水情》,现安放在延庆妫川广场,总高25米,采用不锈钢材料;安放于劳动人民文化宫中的铸铜雕塑《钢人铁马》等,都是“泥人张北京支”在艺术表现空间的拓展实例。“泥人张北京支”希望将架上的彩塑作品拓展进入城市雕塑的公共空间,使其进入百姓生活,走入社会各个角落,让得于民的“泥人张北京支”在多向空间中还于民。

同时“泥人张北京支”的传承也有了新的方式。从家族密技型的传男不传女的口传心授,到建国后开放式的活态传承,以更多途径传授和推广“泥人张”技艺。比如在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华世纪坛等举办的线下专题展,向社会推介“泥人张北京支”的艺术成就,并通过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中国文艺网、北京非遗协会艺术网等网络媒体以在线直播的方式展示其技艺、传播其成果,还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在网络“名家名作”栏目播放动画形式的小视频和一个带有情节性的小视频。通过央视、北京卫视、江苏卫视,东南卫视等电视媒体拍摄专题向社会公众传播其技艺方式与成果。在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举办专题讲座,在各社区公众场合传播“泥人张北京支”艺术,还结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委托的各院校对非遗传承人研培项目,以及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项目,“泥人张北京支”的传人到福州大学、江苏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进行“泥人张北京支”的技艺课程传授。

“泥人張北京支”在大兴设立工作室,其目的是为专业创作和培养后人。此间培养了四名艺徒。另在东城百工坊设置“泥人张”工坊。其功能是以展示、交流、创作为目的,并对重点来访团队进行现场指导,比如有些学校到百工坊参观、体验,会给予现场演示、辅导,而且学生现场可以制作。建在朝阳区石佛营的工作室,是以展示、交流、宣传“泥人张北京支”为目的,同时也是用于创作之地。此外“泥人张北京支”还与企业合作推出其艺术衍生品,把“泥人张北京支”的专业界别进行扩展,让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得以认知并收藏其作品或制品,使泥土真正点泥成金。

“泥人张北京支”还特别重视学术成果,在创作之余撰写众多专业论文发表在《雕塑》杂志、《装饰》杂志等国家重点刊物和核心刊物以及《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媒体。撰写的《中国泥人张彩塑艺术》一书获国家级“中国民间文艺(著作)山花奖”,执行主编的《中国泥人张彩塑艺术》(10卷)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撰写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雕塑设计》成为专业教材。

猜你喜欢

泥人张彩塑创作
Jazz
从《泥人张》中学写“人之奇”
泥人张
“泥人张”:官司与传奇
创作失败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
泥人张
遥远的永恒——赵杰的彩塑艺术
关于《翔》的创作
浅谈云南筇竹寺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