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类院校民间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20-01-06向红
向红
作为文学中一个特殊类别的民间文学,在民族类院校的教学既有与普通高校的相一致性,也有自身的个性。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伦理、民俗等等留有先民的心理痕迹和经验残余的语言符号,是一个区域民众的心理生活和现实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化的记载。”中国历史上大部分少数民族只有语言、尚无文字,民间文学是其主要文学形式,全面反映了各时期少数民族的生活面貌。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民族类地方院校,生源构成大部分为少数民族学生,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文化接受能力差异化、民俗民族文化背景多元化等特殊性决定了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中国民族类院校民间文学课程教学与普通高校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日趋相同,毫无特色可言。本文针对民族类院校民间文学当下教学现状,在资料梳理与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笔者所在院校——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分别从教学目标、课程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等几方面探讨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突出民族类院校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特色,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
一、明确教学目标
经查阅资料可知,大部分民族类院校民间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科定位与普通高校区别不大,均在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中开设课程,从知识、能力、素质几个方面进行目标的设定。就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来说,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围绕刘守华教授在民间文学教程 中提出的三点进行设置:一是学生对中国民间文学各种体裁及其代表作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学会民间文学鉴赏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增进文学和语言方面的知识。二是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间文艺学的理论体系、基本课题、研究方法及发展历史,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民间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学生初步具备从事民间文学工作的能力,如调查、采录民间文学,进行专题性的研究,积极参与民间文学工作的一些实践活动。
由此可知,该课程教学目标相对较单一,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民族类院校民间文学 教学目标在实现课程总体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的同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着重突出其育人目标。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即为一所民族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居多,尤其是民族双语预科专业的学生全部为贵州少数民族学生。该门课程应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实际及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将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能力作为主要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知识,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认同,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服务民族地区的学习动力,培养民间文学和民族文化继承、传播、创新型人才,体现民族类院校相关专业培养人才的办学特色。
二、提升课程地位
作为民族文化之根、民族文化之源的民间文学,体现着各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各民族道德觀、价值观、审美观的再现,它在各高校尤其是民族性院校内应该是中文专业乃至文科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但由于历史、社会的诸多因素,其当下的地位与处境正如黄永林教授分析的那样,“目前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学在高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学科分类尚欠科学;二是在本科中没有设置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专业;三是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开设民俗学和民间文学课程,即使是少数开设了民俗学 和民间文学课程的学校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四是从事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学的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科的建设。”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民间文学只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少数民族双语预科专业学生作为选修课开设,教学周期为一个学期,每周2个课时,总计32个课时。在广西大学的该门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总课时为51学时,授课周期亦为一个学期,等等。
由此可知,民间文学课程在高校中普遍存在教学周期短、课时少、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显著问题。当下,民族类院校应该结合民间文学的实际价值,明确课程定位,将其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三级学科提升至二级学科;提升课程地位,应该列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增加课时量,一个星期至少安排3至4节课,延长教学周期,分两个学期开设等,真正满足学生对民族文化、民间文学相关知识学习的欲望。
三、确定教学内容
钟敬文教授认为:“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它应该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一、民间文学理论(包括民间文学概论、民间文艺学等);二、民间文学史(包括神话史、歌谣史、谚语史、民间小戏史等分支学科);三、民间文学研究史(包括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研究史的分支学科);四、民间文学作品选读;五、民间文学方法论及资料学。” 在这种框架结构的引领下,传统民间文学教学内容往往偏重理论,一般遵循梳理基础知识、概述学科发展史、讲解民间文学体裁及相关作品的线路,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产生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学生学习较易产生疲乏感。
民族类院校民间文学教学内容安排应该在结合钟敬文教授观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适当调整。针对低年级如民汉双语预科专业学生,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首先要偏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具体包括概念、特征、基本类型、田野调查方法等。其次,进行学科发展史的梳理,让学生明白中外民间文学的发展现状。再次,重点阐述民间文学各种体裁内容,尤其在作品讲解时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应多以少数民族的作品为对象进行说明,以故事为例,在讲解故事具体类型时,可以以学校所在地主要民族的故事为对象。就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来说,在案例选择上可以以当地主体民族——布依族、苗族为主来进行说明,增强学生对自己身边少数民族文化、文学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其学习的动力。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授课内容在阐述清楚学科基础知识、发展史、基本方法等内容外,还应该着重强调民间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美学、文艺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学等,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同时,在具体讲解民间文学体裁形式时,要结合学科前沿侧重交代其在当下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相应的思路,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变革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民间文学 传统教学主要表现为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师满堂灌、教师一言堂,枯燥乏味,学生毫无学习兴趣,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做其他与课程无关的事情。民间文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包含丰富民俗文化现象的文学课程,其课堂应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民族类院校民间文学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设定,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民间文学教学方法改进的措施。
首先,推崇互动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系列问题,提前让学生查阅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讨论,如教授“民间传说”章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谈谈他所了解的传说故事及引领学生感悟传说背后的文化内涵,真正做到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其次,提倡参与式教学。即教师将理论知识讲解透彻后,将相对较易把握的知识点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学,如讲授故事章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民间故事类别与具体内容的教学,这种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说课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再次,组织学生展演民间文学作品。针对民间歌谣、民间戏剧、民间故事等情节生动、具有可表演性的内容,让学生以舞台的形式还原民间文学的生存语境。如讲解“民间歌谣”章节内容时,可以根据班上学生的民族构成,以民族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本民族歌谣进行介绍、演绎等。最后,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集图像、文字、音频、影视、动漫于一体,将民间文学体裁的各种形式进行立体展示,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技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即教师针对民间文学的理论部分内容,可以利用钉钉、腾讯课堂、雨课堂、学习通等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教学,线上教学便捷灵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完成教学与学习。民间文学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建议采用线下教学,面对面完成指导,教学效果较为理想。2020年春季学期因疫情影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校中普遍得到了推广与应用,学生总体上比较适应。总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又让其体验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实地调研、与学生访谈、问卷调查等途径了解到,传统民间文学课程教学评价形式较单一,教师基本以期末考试或考查成绩为主,多数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不够重视,平时成绩来源不够清晰,缺乏过程性材料对分数的支撑。总体来说,期末平时成绩评定较为随意。有些高校民间文学期末考核形式为考查,教师考查形式也较单一,让学生完成一篇与课程相关的论文即可。此种评价体系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不能全面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的效果。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效果做出客观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要把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放在突出位置,并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基于此,民族类院校民间文学课程教学评价的方式应是多元化,可从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个方面来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水平。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该门课程评价体系来看,学生平时成绩占40%,主要包括学生平时出勤、学习态度,学生对新课预习、旧知巩固效果,学生参与讨论、互动情况,学生课堂说课表现,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等要素。其中,重点考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如课堂说课对知识点的把握、讲解是否全面、清晰,对课堂的驾控能力,个人教态、仪态是否大方等。同时,对作业的考评主要是看学生对民间文学作品的采录、搜集、写定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学生期末成绩占60%。期末考核方式无论是开卷考查还是闭卷考试,均应形式多样、题型丰富,这样才能检阅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衡量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
六、落实教学实践环节
由于教学理念、课时不足、经费限制等原因,导致传统民间文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十分普遍,实际上,民间文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教学中应该实现“民间文学课程教学方式从传统的文本分析的单向知识性传授向结合实践的双向开放式学习转变”。 民族类院校民间文学课程应该落实于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当地现有资源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就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来说,黔西南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间文学种类多样,本门课程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
一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民族博物馆。可以让学生去位于兴义市乌沙镇的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参观、了解龙化石及本土文化。二是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民族村寨进行民俗体验、调查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学生到万峰林搜集、体验布依族民间文学作品、文化魅力,亦可前去马岭河、顶效等苗族聚居区观察苗族文化、文学生存环境。三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返乡期间进行家乡民俗、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活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生大部分为省内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利用在校学习的知识在家乡完成民间文学田野调研工作,搜集本民族、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作品,录制民俗视频,如少数民族神话、故事、传说、歌谣、小戏等,使其重新认识身边的民族文化、民间文学,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自觉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四是要求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少数民族服饰大赛、民族原生态歌舞表演、民族手工艺展示等民族类活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少数民族双语预科专业学生每年均要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服饰大赛、民族手工艺展示,学生穿着本民族服装进行才艺表演,诠释少数民族工艺品及其制作过程,并对民族服饰制作、构成、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同时,学校还举办民族原生态歌舞表演,在舞台上学生歌唱少数民族原生态歌曲,如侗族大歌、苗岭飞歌、布依族情歌、彝族敬酒歌等,表演本民族独特的舞蹈,像布依族转场舞、水族铜鼓舞、苗族芦笙舞等。最后,聘请文化部门资深专家或民间文学优秀传承人进课堂。为弥补教师对民间文学活態知识掌握与运用的局限性,学校可以聘请黔西南州文化局精通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的专家进行授课;还可以将各类级别民间文学优秀传承人请上讲台,如当地布依族八音坐唱、传统音乐传承人较多,可以让他们进入校园为学生现场讲授八音知识,演唱布依族音乐,使学生真正身临其境体会民间文学的价值与魅力。
参考文献
[1]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中国语言文学——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黄永林.关于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问题[J].文学教育(下),2008(5):4-6.
[4]韦惠文,罗红流.民间文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2):134-137.
[5]李姣玲.分析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视域下的民间文学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7(27):58-59.
[6]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04(1):112-117.
(作者单位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