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2020-01-06毛靖怡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11期
关键词:道德观文学作品差异

毛靖怡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转化,但又不局限于文字的机械转换,还涉及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道德观与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深刻把握这种差异,对于翻译初学者而言可以得到很大的启示。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传统道德观的特点是注重整体,注重“协调”,注重义、仁、善。例如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思想,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而西方国家的传统道德更倾向于注重个体,注重利。如西方的古希腊智者学派指出“一切以人的利益为转移”,体现出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古罗马时期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早早确定法制,注重保护个人利益;再到后来的文艺复兴,更加突出“人本”思想。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加之资本扩张、残忍粗暴地侵略,又体现出重利的特点。从价值观角度分析,中国可视为伦理型,注重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西方可看作功利型,注重冒险探索,生来自由。此外,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 中国人喜欢从动态中观察分析事物,西方人习惯从静态中观察分析事物;中国人善于把握整体,注重平衡,习惯从整体中看个体;西方人喜欢化整为零,注重分析,习惯从个体中看整体。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就好比文科生与理科生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中国人普遍的思维方式更偏向于感性,与文科生相似,更重视人内心的感受,爱“吾日三省吾身”,通过思考斟酌总结事物的普遍规律;而西方人更像理科生,理性,务实,更加在意真实存在的客观事物,从逻辑上发现事物的本质。二者的差异还可以用不同图形来描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像圆形或者是螺旋形思维,一般不喜欢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含蓄内敛,间接或者委婉地表达某一观点或者目的,而西方思维更像直线,不喜欢拐弯抹角,崇尚言论自由,开门见山。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尤其要深入探讨了解思维方式的差异。

(三)宗教信仰的差异

对比来看,中西方对于宗教信仰的强度不同,双方信仰宗教类型也不同。西方大多数人信奉宗教,且信奉的宗教种类单一,多为基督教。而中国大多数人不信教,信教的人信奉的宗教类型较多,包括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这些差异与中西方本身的发展历史有关。西方自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封建割据时间较长,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先后建立大大小小的国家,人民长期以来颠沛流离,都希望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可以寄托,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逐渐被大家接受,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对中国而言,几千年历史中,国家统一稳定一直是主流,但随着多民族文化相继传入,各个民族不断融合,不同的宗教开始被百姓信奉。

(四)风俗习惯的差异

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民风习俗的不同也会造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如在中国的传统中,红色代表喜庆、吉祥,逢年过节都爱穿红色衣服,春节挂红灯笼,贴红色春联,发红包,而在重大场合时,也爱用红色点缀,像中国传统婚礼就以红色为主。但在西方文化中,却多以白色为主,寓意纯洁、高尚。西方婚礼上新娘会穿着纯白婚纱,在教堂里神父的见证下完成人生的重大时刻。除颜色寓意的不同,许多动物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在中国,“龙”是一种祥兽,在《 辞源 》一书中描述道:“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还提到龙的形象为:“角似鹿,头似马,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集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为一身,体现出古人对龙的喜爱之情。而西方的“dragon”在《 圣经 》中却是撒旦的化身,是一种恶兽,无恶不作,与上帝为敌,与中国龙的形象大相径庭。它是形状类蛇的巨大怪兽,有一双巨型翅膀,能飞,还会喷火,出现时就会带来毁灭性的伤害。因为这种差异,许多文学作品若希望不同语言背景下的读者在读完译著后,能产生与原语言读者的同样效果,就需了解习俗差异所在。

二、文化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文学翻译不只是文学语言文字符号之间的转换,还是艺术表现形式与特质以及艺术形象和文字风格的再现,是社会文化观念的交流、沟通与融合。在文化差异如此大的情况下,做好文学翻译需要以下三步:

(一)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宗教倾向

許多文学作品是主流历史、社会背景与个人经历结合下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会有宗教倾向。例如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 》中就结合了在中国盛行的佛教与道教文化,出现了观世音菩萨、玉皇大帝、嫦娥仙子、天蓬元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物形象。而在西方文学史上,不论莎士比亚还是济慈的作品,都体现了基督教的特色,如《 恩迪米昂 》中,济慈就写到了像太阳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牧神潘等人物。这些作品在进行翻译时都需要译者充分掌握中西方宗教信仰文化的背景知识。又如在夏衍所写的散文《 野草 》中使用了佛教中天神的名字“金刚”,原文为“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力气最大……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力气,当然大家全不知道。”在英译过程中,我们就要考虑到中西方宗教上的差异。“金刚”指守护佛法的天神,常怒目作勇猛之相。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并不能直接找到与之对应的人物,在翻译过程中就可以巧妙运用意译法,译为“the fierce-browed guardian gods to Buddha”,舍去原词的形而取其内在含义,做到用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最接近原意的对等信息。

(二)了解受思维方式影响的用语习惯

受感性思维的影响,汉语往往以意合为主,在语言使用习惯上表现为说话者往往不明说事情而是让听话者从话语及说话者的神情、语气以及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说话者要传达的意思。它更加强调语言的悟性。以朱自清的《 匆匆 》为例,“……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两句话中间作者并没有使用任何表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前后承上启下的逻辑关系是靠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出来的。而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中西方思维方式以及语言使用习惯的差异。受理性思维的影响,英语以形合为主,需要听话者可以通过形来理性推理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在这句话的翻译上,就要加上 “At the thought of this…”,译为 “…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At the thought of this…”,这样才能让译文读者体会到与原文读者一样的情感。

(三)灵活应对道德观与價值观差异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文学要描写人,自然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道德伦理规范。中西方在道德观与价值观上存在的差异,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中国自古以来受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影响,道德观上注重整体,注重人伦教育与自身修养。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对于亲属和社会关系上有严格的界定,七大姑八大姨各有称呼,例如在《 红楼梦 》中,四大家族的人物关系纷繁复杂,作者使用了包括“嫂子、姑姑、婶婶、舅舅、老祖母”等多个称谓,在英译过程中就要考虑到西方注重个体的道德观念,对亲属称谓简化翻译为 “aunt” “uncle”等。又如黛玉对宝玉说的一句话“你也不用起誓,我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由于英语中姐姐、妹妹均用“sister”表示,如果直译就会使译文读者不明所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要跳出原文的框架,采用意译的方法译为 “There is no need to swear, I know I have a place in your heart. But wherever you see her, you forget all about me.”由此可见,想要减少文学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就要灵活采用翻译方法,正确取舍文学作品中包含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内容。

三、结语

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就在于它有着自己不可混淆的、不可取代的特色。翻译在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承担着桥梁的作用。我们必须在翻译过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力,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获得翻译启示,实现更加高质高效的文学翻译。

参考文献:

[1]陈媛媛.从文化的视角看“龙”的解码[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2):79-81.

[2]高星海.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J].学习与探索,2004(6):86-87.

[3]潘绍中,赫迎红.谈谈汉英对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翻译,2004(2):10-15.

[4]潘正华.汉英思维对比与汉英语言差异[J].海外英语,2016(10):186-187.

[5]邢帅.“单一”与“多元”:中西方宗教信仰差异的原因及影响[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63-64.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道德观文学作品差异
相似与差异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