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角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

2020-01-06滕艳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11期
关键词:立德德育工作德育

滕艳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中国新时代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需要在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以文化人、以德树人,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政治水平,从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在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中国高校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高校德育建设进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面临的开展难度大、缺乏针对性、学科德育不足以及网络环境负面影响等问题,从校园氛围、学生思想、学科德育、网络空间建设等方面探究立德树人视角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此全面提高高校的德育水平。

一、高校立德树人应坚持的原则

(一)价值导向性原则

价值导向性是高校在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中以主旋律的价值观为思想引领而使大学生形成的思想追求,能够在社会群体中用价值导向来形成校园正能量的文化氛围。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发挥思政理念的价值导向性,以此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铸魂育人,用主流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

(二)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中国高校的教育模式中,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来实现价值引领,还需要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帮助大学生全面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中以大学生为主体,发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中,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完成德育教育,实现德育教育的具体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思想观念的全面渗透。

(三)思想动态性原则

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往往处于一种动态趋势,且由于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观念并未完全形成,容易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产生诸多变化。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分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大学生思想的变化趋势,同时还需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安排,进而保证高校的德育教育效果。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与阻碍

(一)学生自我意识强,德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工作开展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于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已经相对独立,这就使得他们在大学期间更愿意从事自身所喜爱的、感兴趣的社会活动,而对于高校开展的思政教育、德育教育则重视程度不够。即使高校思政教育教师积极为大学生筹备内容丰富的相关活动,大学生对此也没有积极性,这就使得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难以普及。另外,大学生基本已经年满18岁,自我意识强烈,高校难以实现对大学生的隐形教育,从而影响高校正常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主流教育渠道缺乏针对性,教学形式单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就要求中国高校在思政课教育中要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中国高校德育工作中,思政课程教学是实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一种主流渠道。但是在教育中,教师对于大学生的个体特点把握不足,使得课程教学难以实现因材施教,难以解决大学生在思政修养形成中的根源问题。同时,高校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时,主要是基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讲授,教学形式单一,且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较少,使中国高校思政教学效果难以实现较高程度的提升。

(三)德育与学科教育协同教育缺失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教育,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无意识的隐形教育。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普及,中国高校逐渐实现思政教育理念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从而通过学科渗透的形式实现思政理念的教育。但是目前中国高校并未全面实现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并且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与思政理念的共通性较少,暂未形成一套规范的融合性教育发展路径,更多是基于高校的实际教学课程以及地方性特色来逐渐摸索思政教育与学科专业的融合性发展路径。这就使得高校德育的教学与专业课协同教育面临着诸多阻碍,最终也难以实现思政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

(四)網络环境中多元文化的负面影响

在如今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逐渐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全民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与潮流。高校青年群体思想相对活跃,容易沉浸于网络环境的虚幻满足中,同时,目前网络平台上信息鱼龙混杂,信息污染、网络暴力等现象频繁出现,使高校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比如,在微博等新媒体信息交流平台中,言论环境相对自由与宽松,个人用户可以基于自身对事件的理解发表看法,从而在网络环境中形成多元价值与文化观念,而目前网络信息资源已经逐渐实现受众市场的细分,个人容易处在网络平台中相对固定的文化空间内,如果长期受到消极、负面价值观的影响,便会使大学生沉浸在负面信息之中,成为媒体时代的“容器人”,影响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正确认识与思考。

三、立德树人视角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创设校园氛围,主旋律思想引领发展

面对如今高校校园德育文化氛围不足的问题,需要在高校教育中通过一些趣味性的社会活动来调动学生对于思政理念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例如在如今短视频传播与发展的背景下,筹建相关正能量主题的短视频创作大赛、纪录片创作大赛、摄影比赛等趣味活动,既能够激发大学生对于网络媒体的兴趣,同时又能够在趣味创意活动中融合人文价值理念,使大学生加深对于社会人文理念的认识与理解,从而通过类似的竞赛活动创设一种积极的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氛围。另外,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创作活动中,在与大学生思想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推进德育教育工作,从而将自身的主旋律思想认识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中,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了解学生思想,改进德育教学形式

在国家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中国需要将德育教育置于教育中的核心位置,重视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培育新时代思想水平与政治觉悟高的大学生。首先,需要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了解,主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意识与道德认识,从而根据大学生的个人气质特点来改进德育的教育形式。比如针对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以及抑郁质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多血质的大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思想交流,而对于抑郁质的大学生则宜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与其进行思想交流。虽然此种教育形式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效率较低,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有效教育,但是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德育教育上的一些问题,从而更好地为后期的德育工作打基础。

(三)推进学科德育,德育理念无意识渗透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育作为高校的一项重点教育工作,需要在整个高校范围内实现全面覆盖,从而提高整个高校的德育水平。首先,需要全面建设完善的学科德育体系,从而在相关工作流程与体系的推动下,参照之前已有的工作经验全面推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其次,高校专业课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在专业教学中将个人对思想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完成。另外,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师需要重视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且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德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从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

(四)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负面影响

在如今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净化网络空间信息,从而降低网络环境中的语言与文字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网络传播中加强信息的审核与过滤,以网络空间“把关人”的角色营造正能量的网络信息空间。同时,鼓励高校教师也参与到网络环境的信息交流中来,可以在网络空间中以一种新意见领袖的形式引导舆论发展,从而通过舆论观点的呈现来实现网络空间的价值观引导。

四、结语

中国高校在德育教育中需要坚持价值导向性、学生主体性、思想动态性的原则,解决目前德育工作中面临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德育工作难开展、主流教育渠道缺乏针对性、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同时,高校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影响下,需要通过创设校园氛围、改进教学形式、推进学科德育、净化网络空间等方式完善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而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政治水平,培育新时代思想水平高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王亚丽.“立德树人”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究[J].学周刊,2020(23):47-48.

[2]王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7):134-137.

[3]王建玉.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J].汉字文化,2020(12):108-109.

[4]关敏泓.基于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8):7-8.

[5]邢燕文.关心是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西部素质教育,2020(11):7-8.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

猜你喜欢

立德德育工作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