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推进策略研究

2020-01-06王亚辉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11期
关键词: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王亚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农村发展作了顶层设计,同时,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脱贫攻坚任务从关注短期成效转变为注重长期效应,相关政策制定也更具全面性。贫困地区作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如何破解区域发展难题,如何形成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与有效衔接,对中国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

(一)扶贫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最后的攻坚期,部分贫困地区对于如何保障脱贫成果的长期性,建立“造血”能力强的长效扶贫机制,防止贫困人口返贫仍缺乏认知。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驻村帮扶责任人在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后,对如何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和提升贫困群众生活水平缺乏深入思考,多以短期收益性强的项目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缺乏对贫困户帮扶的长期规划。二是在产业扶贫方面,长期以来,贫困地区“输血式”扶贫方式多,“造血式”扶贫方式少,部分贫困村的扶贫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效益低,带动贫困户长期脱贫的能力不强,产业带贫的长效性存疑。三是脱贫“硬骨头”仍需重视。目前,贫困人口多为“因病、因残致贫”,这部分贫困人口是脱贫难度最大的群体。患病或者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庭成员的照顾,往往是一人拖累一家,而因为看病治病导致的家庭债务也加重了家庭负担和脱贫难度。如何实现该部分贫困群众长期性脱贫,是影响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部分。

(二)扶贫政策应做到统筹兼顾

当前,扶贫政策出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其他边缘贫困户或一般村民在享受政策待遇相差悬殊的问题。而受扶贫政策限制,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在享受政策帮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投入的扶贫资金,一般只投到贫困村,这就导致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利、照明、环境卫生等相对好于非贫困村。产业扶持、金融扶持政策也集中于贫困村,非贫困村主要依赖传统种植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三)产业带贫能力仍需加强

脱贫攻坚工作本质上是通过政策、资金、项目的投入,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经济上的小康。但部分地区扶贫产业由于发展缓慢、规模小、市场抗风险能力弱,导致产业带贫能力弱,给予贫困群众帮助较小。主要表现在:一是扶贫产业缺乏区域优势、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部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品牌意识较弱,市场竞争力较弱,规模效应不明显。二是产品缺少销路,影响贫困户增收。部分贫困地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增加金融资金投入,实现了扶贫产业的较快发展,但是部分产品却面临着缺乏销路、贫困户产品无法销售变现的情况。

(四)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仍需加强

部分贫困群众依然缺乏长远脱贫规划,对脱贫致富没有信心、没有门路,或者对贫困现状麻木,得过且过,主动脱贫意识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往的扶贫工作多采取“输血式”扶贫方式,多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投入、物质的直接供给等形式开展扶贫工作,导致部分贫困户把政府帮扶当成了理所应当的,形成了“等、靠、要”思想,缺乏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二是个别贫困户虽然有脱贫致富的想法,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难以找到合适的致富项目;或者虽然接受了项目帮扶,但由于缺乏文化知识,放弃了致富项目的进一步扩大。

(五)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1.村卫生室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低

多数老年贫困人口患有不止一种慢性病,对于这类人群的帮扶手段,主要通过对其诊疗、住院、用药的报销进行。对于患有慢性病老年人的康复治疗也同样重要。然而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村医技术水平有限,无法开展慢性病的康复治疗。

2.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宣传不到位

对于慢性病的一些基本政策和卫生知识,部分贫困群众表示并不太了解。另外,虽然村医会偶尔宣传健康知识,但大多数贫困户多是去凑个热闹,实际效果较差。

3.乡村医生面临收入低、人才短缺困境

国家对村医的补贴以人口为准,由于外出务工定居村民数量增多,看病人数减少,收入相应也减少。同时,村医普遍反映农村地区工作环境较差,需要提供的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较重,社会保障不足,这些因素导致高学历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执业医师不愿意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部分乡村医疗机构出现人才短缺的困境。

二、推进精准扶贫建议

乡村振兴旨在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区域发展空间,构建新时代工农城乡关系。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具有内在目标一致性、阶段性接续特征明显的特点。因此,基于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建立协同关联,对于打赢脱贫攻堅战的思考,提出建议如下。

(一)切实提升产业扶贫带贫能力

从长远来看,产业扶贫是解决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根本之策,在产业扶贫上,应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统筹推进,把开发式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基本途径,加强和完善保障性扶贫措施,“造血”“输血”协同,发挥两种方式的综合脱贫效应。因此,贫困县应因地制宜,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发展高质量、高收益的产业,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提升贫困群众长期脱贫能力。坚持长短结合、引扶结合,统筹谋划扶贫产业发展,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高效种养、乡村旅游、轻纺制造、特色加工、电子商务等脱贫产业。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引入和推进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科技扶贫等,提升产业扶贫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志”“智”并重,提升贫困群众脱贫信心

1.提升贫困群众脱贫信心

首先,针对贫困户脱贫信心不足问题,应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增强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其次,应倡导“讲文明,树新风”,结合贫困村实际,通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提升贫困群众“争先进”“做优秀”的积极意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破除部分贫困户的“等、靠、要”依赖心理,塑造“争先脱贫、脱贫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后,应注重农村基层思想阵地建设工作,加强政策宣传教育,树立脱贫致富典型,以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促进农村居民思想观念转变。

2.增强贫困人口脱贫技能

短期可以通过加强贫困群众实用技术教育培训,诸如信息技术、养殖技术等,提升其稳定增收和自我脱贫能力,增强其脱贫信心。长期来看,需要采取措施大力提高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如可采用优秀师资轮流到贫困地区支教,而政府对支教教师晋升职称给予照顾等方式,增强贫困地区师资力量。另外,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群众子女教育的帮扶力度,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群众对子女监管力度。

(三)筑牢因病致贫返贫防护网

1.提升医疗保障水平

全面落实现有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费用负担。

2.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围绕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才队伍、设备配备、重点专科等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推进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五个一”标准化建设。开展三级医院与贫困县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对口帮扶工作。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脱贫长效机制

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贫困县应做到在瞄准贫困人口的基础上,保持脱贫攻坚期内扶贫政策稳定,保证对已脱贫的人口能够有长效帮扶政策,针对脱贫攻坚的关键问题和难点,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首先,加强贫困人口动态信息管理,实时监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边缘贫困人口,将符合政策条件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将达到脱贫标准的人口、贫困村按时退出。其次,高度关注贫困群众返貧问题,对已脱贫的人口加强跟踪监测管理,确保稳定脱贫。再次,提高扶贫产业风险防控能力,针对脱贫攻坚中可能出现的产业扶贫市场风险、扶贫小额贷款还贷风险、社会风险等各类风险,加强分析预判,做好防范处置工作。最后,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支持政策要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成果,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参考文献:

[1]郑瑞强,赖运生,胡迎燕.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策略优化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6):762-772.

[2]杨一哲,陶珊珊.乡村振兴:改革经验、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第三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会议综述[J].贵州社会科学,2019(1):162-168.

[3]徐虹,王彩彩.乡村振兴战略下对精准扶贫的再思考[J].农村经济,2018(3):11-17.

[4]骆佳仪,许玮.浅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及迭代路径[J].农家参谋,2020(19):51+56.

(作者单位 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