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0-01-06钟苏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50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困生

钟苏燕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但关于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明显的薄弱环节。随着社会对于人才培养重视程度的增加,农村小学生要承担的课业压力明显增加,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导致“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出现。由于种种因素,学困生容易出现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强化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关键。基于此,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分析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供同行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小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相对恶劣,尤其对于学困生群体而言,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关键。新时代的基础阶段教育中,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育一个优等生同样关键。农村的小学生承担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偏颇的举动,重视对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农村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学生因素

农村的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背负着这样或那样的负担,这些负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个人思想进步和综合素质提升,长此以往构成恶性循环。部分学困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需要遭受家人、亲人甚至同学的不平等待遇,学生内心日渐自卑和消极,在课堂上害怕老师的提问,在考试中害怕不及格的成绩,甚至还会因外在因素产生对社会的怨恨和逆反心理,对他人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消极对待问题。

(二)学校因素

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很多农村小学为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困生的转化,单纯重视对优等生的培养,导致学困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阴影。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合理的教学方式阻碍学生的潜能激发。教师应用不合理的评价标准容易导致学生压力增加,内心的自卑和敏感被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学生逐渐和教师成为对立角色,导致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家庭因素

很多农村的学生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优等生,改变生活命运,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景下,学生家长制定的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要求导致学生承担巨大的压力。大部分农村小学生在达不到家长要求和期许的情况下,容易对自己丧失信心。部分學困生家庭不和睦,学生常遭受严重的心理负担,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课后也难以再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知识,甚至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

二、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为学困生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环境对于年幼的小学生而言影响力较大,农村小学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和谐轻松的心理氛围和课堂环境,缓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情绪。第一,低年级的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与独特之处,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和信念,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张弛有度。在学困生取得点滴进步时提供激励和表扬,在幸福教育中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环境。第二,提供给学困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并给予他们鼓励,学困生更需要展现自我的平台,低年级的班主任需要在充分了解学困生优势特长、性格特征等因素基础上提供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人格及安全发展。第三,推崇“一帮一”的合作学习方式,学习上的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其他技能上的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在优势互动和互相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缩小生生差距,强化生生交流,在合作共促过程中激发学生们更好的成长。例如,班级上有名学困生的学科成绩不理想,但在画画方面极其有天赋,班主任要多用鼓励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再让学生负责班级的墙报和其他艺术方面的活动,当众表扬他的作品,能提升学生的内心满足感。辅以专门的学习优等生进行合作,双方在学习方法、绘画方面加强交流和帮助,能改变学困生的内心焦虑。

(二)为学困生提供耐心的心理指导

学困生之所以出现心理上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个人学习方面遇到了困难。低年级的农村小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自我意识和比较心理,倘若自己的学习成绩长期不如人意,会产生明显的自卑情绪。班主任需要针对这种心理现象提供耐心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班主任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困境,指导学生从记忆、观察、思考和动手等多方面提升个人的学习成绩,实现对学困生学习技能针对性培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二,班主任要和学困生共同制定阶段性目标,在学生认可并认为可行的目标中才能获得学习的动力。班主任要注重目标的梯度性原则和“跳一跳”原则。第三,针对很多学困生出现的反常行为,如经常与他人拌嘴甚至打架的问题,班主任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而是要尊重学生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发现学生们产生这种极端行为的原因,而是逐渐化解学生们的心结和情绪,提供耐心的心理指导。

(三)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长久的不令人满意的学习成绩会让学生产生自我怀疑的心理,而自卑和畏难情绪是学困生最大的心理障碍,时间一长,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恶性循环的后果。低年级的班主任需要帮助学生疏解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有信心,才会时刻保持对事物的激情和热情,产生强烈的自信心是克服心理障碍的前提。首先,班主任需要学会在合适的时机肯定学生的优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会从多个维度深层次挖掘学生的优势,学生日益产生对生活的信心,再将这种信心迁移到学习当中。其次,学困生因个人学习成绩不理想,课堂的参与度极低,班主任要在课堂中以简单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从易到难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能逐渐消灭对困难和挑战的害怕情绪,拉近他们和学习之间的距离,改变以往的心理障碍,在教师的鼓励、良好的氛围驱使下不断成长。另外,与学生共同直面困难,坚决杜绝逃避的心理,帮助学生从心理上跨越障碍和困难。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关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部分,学困生作为特殊的群体,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分析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旨在促进学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雷嘉.带领学生在数学世界遨游:小学学困生特征及教育模式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8).

[2]马洪兴.语文课上雕塑心灵——浅谈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尝试[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9):89-90.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困生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