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佳县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2020-01-06王保红
刘 峰,王保红
(佳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陕西 佳县 719200)
党的十八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陕西省佳县地处黄土高原区域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破碎、生态脆弱,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水土流失与贫困落后相辅相成。在反复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了科学的水土保持治理方法,在综合防治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并建设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模式。
1 佳县基本现状
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西岸,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日照充足。降雨稀少,气候干燥。冬季少雨雪,夏季干旱多暴雨,春秋为过渡季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97.6 mm,降雨量较集中,全县辖1 个街道办19 个镇(服务中心),总人口27.3 万人,土地面积2029.62 km2。全县多年平均径流1.53 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0.714 亿m3,水资源总量为2.244 亿m3,人均占有水量830 m3,每亩耕地占有水量349.9 m3,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880 k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92.7%[1]。
2 水土保持治理效果分析
2.1 水土保持现状
佳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880 k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92.7%,山高坡陡,降雨不够规律,加速了当地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情况比较严重,主要类型包括水力、风力以及重力三大类。多分布西南丘陵沟壑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沟台、沟坡和沟道等,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北部风沙区,侵蚀为中度以上。水土流失以极强度侵蚀为主,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2.26 万t/(km2·a)。
2.2 水土保持建设成效
佳县政府领导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当地生态环境建设,为了改善土地、水环境现状,为农民生产、种植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自2000 年开始在政府领导下开展水土保持项目工程,形成了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建成多个示范流域,还包含省级生态村2 个、市级生态乡镇1 个、市级生态村6 个,完成了7 个村环境综合整治和6 个村环境连片整治,2014 年被国家发改委、林业局、环保部批准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示范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大幅改善,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止目前,佳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共667 km2,治理水平高达37%,其中营造水保林219.7 万km2,建设淤地坝工程3957 座,总库容 10.38 亿 m3,配套修建生产道路 3.8 万 km,集雨水窖3705 眼,基本农田达到32.6 万亩,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条件,水土涵养保持工作得到明显成效,促进了当地生态文明工程顺利开展。
3 水土保持实践探究
3.1 立足当地土地现状,创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佳县水土保持建设工作在历经了四个阶段的完善和发展后,其治理模式和治理理念变得更加成熟,特别是20 世纪70年代在开展的“三三制”综合治理模式以及20 世纪90 年代推广“88542”造林整地技术,都为佳县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思路,促进了当地生态综合治理模式顺利推广。
3.2 改进水土流失治理方法
佳县水土流失治工作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效,其关键点在于不断对治理方法进行创新,结合当地土地资源现状因地制宜。
1)对于风沙侵袭较为严重的地区要多进行植树造林,建立特色林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基地;在西南丘陵沟壑区建设优质绿色果品基地、地膜玉米基地及其他经济作物;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以枣树为主,大力发展红枣相关产业。
2)抓典型,建立示范基地。自20 世纪以来就出现了很多示范点,如五女川、李家庄、任家沟小流域等,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佳芦河流域项目区面积670.66 km2治理模式,以及近年来的乌镇刘双沟现代农业园区、方塌圪崂湾农业产业合作社、上高寨徐家东沟矮化密植枣园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等,都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治理技术和模式。
3)不断总结经验,主动去外地进行学习,将一些优秀的治理经验应用到佳县实际建设中来,促进水土保持工作朝着更加科学方向发展,使治理效果得到保证。
3.3 学习水土流失治理有效措施
佳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始终立足于当地发展现状,对待治理流域进行细化为一条条小流域,逐条开展治理工作,实现综合治理。具体治理方向包括:
1)围绕农田开展“温饱工程”。农业是当地居民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大力发展农田产业,不断扩大农田面积,提高农业产灵和质量,才能保证居民衣食无忧。
2)围绕窖坝池开展的“集雨工程”。注重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如生活用水、雨水等都纳入开发范围内,还可以建设涝池,也能够减少水资源浪费情况。
3)围绕林草开展的“生态工程”。按照退耕还林的政策荒坡地种草、山坡地埂栽植枣树、核桃、苹果,林草布局模式,扩大植被面积。
4)围绕道路开展的“通达工程”。流域治理离不开道路建设,因此应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程进行开发,做到有流域的地方就有道路。
5)围绕生态移民理念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其目的是为了对当地环境进行整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4 建管并重,保证水土流失治理创新性
要建立完善责任机制,将水土治理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日常考核范围内,保证各项工作逐级开展,层层落实;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政府、领导班子以及群众作为资金来源主体,为保证专款专用,还应组建监察小组,定期对资金账目进行核对,避免资金不合理使用情况;建立完善管理机制,出台了《佳县林木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保证农田建设工作能够科学开展,合理划分土地产权,由农户承包,提高农户责任意识。
3.5 联合群众大力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佳县水土治理工作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成效,除了找对了正确的治理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政府强大的号召力,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热情,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从而在治理过程中才能够层层突破各种障碍,保证治理效果;此外,治理科学性,每条流域都有其特征,治理方法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做好科学规划,保证各个部门职能都能很好落实,才能使其功能得到成分发挥;最后,就是要充分发挥领导榜样作用,带领大家一起埋头干,与群众打成一片,将群众凝聚在一起,形成全民参与、集中会战的场面[2]。
4 发展方向
十九大会议上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今后佳县水土保持工作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将《水土保持法》和《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切实维护群众基本利益,加大科技投入以及管理模式创新,加快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步伐。
4.1 重视治理开发工作,提高经济效益
佳县水土治理工作以及生态建设工作还需进行科学规划,围绕综合治理,发展流域产业,做好流域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由生态效益朝着经济效益方向的转变,既达到了环保目标,也保障了人民日常生活[2]。
4.2 进行体制创新,提高水土保持建设效率
1)细化治理目标,根据小流域特征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资金使用要进行统筹规划,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情况。不断优化农田结构,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其生态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2)落实责任制,对领导人负责项目以及项目完成进度进行积极考核,坚持“开发人履行保护职责、受益人应尽补偿义务”原则,并将水土保持工作完成情况与政府考核和评价直接挂钩,强化水土流失防治、提高水土保持治理成效。
3)建立水土保持投资融资机制,吸纳有意向企业及个人参与其中,开创全面参与新局面,并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的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基本农田的积极性,促进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完善。
4.3 坚持治理与保护同步,提高生态建设管理水平
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法》中有关要求履行自身的治理和保护义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水土保持网络监管体系,同时还要对当地居民积极宣传水土保持重要意义,使群众都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可以编制相关手册,开设生态文明培训活动,加强人们对生态环保的认知[4]。
5 结语
综上,佳县水土保持工作经过长期发展建设,已经取得积极成效,要想深化这一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安居乐业,还需要将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学习优秀的生态治理理念,并结合当地治理现状打造具有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道路,相信在正确建设方针及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美丽佳县的建设目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