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系列讲座(十六)捍卫达尔文的“三剑客”
2020-01-06郭建崴
郭建崴
如前文所述,《物种起源》的问世给达尔文招来了以“神创论”为信条的基督教阵营的猛烈攻击甚至人格侮辱,“低调”的他却几乎没有在公共场合为自己进行辩护,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来为自己的理论寻求更有力的证据、为其理论面对的问题寻求答案。
但是同时代以及随后不久出现的一批学者很快意识到《物种起源》所揭示的进化论对科学和人类思想带来的革命,勇敢地站出来捍卫达尔文的进化论,并通过各自的研究工作使其发扬光大,为进化论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当中有三个人堪称达尔文的“三剑客”,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赫胥黎——达尔文的斗犬
首屈一指的人物当属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教育家。他曾经怀疑过进化论,但是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后意识到其中“人类起源的历史也将由此得到许多启示”的深刻意义,以进化论为基本观念,研究人类头骨化石,比较人猿异同,得出“人类是猿类由同一祖先分支而来”的结论(人猿同祖论)。赫胥黎脱胎换骨般地变成了一位进化论的捍卫者,竭力传播进化学说,甚至戏称自己是“达尔文的斗犬”,为达尔文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并成功击败了许多怀疑《物种起源》理论的对手。
赫胥黎的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辩论发生在1860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在牛津教区组织了一场以进化论为主题的辩论,将近700人到场聆听。论战的对手是塞缪尔·威尔伯福斯主教,他在陈述完自己的观点后嘲讽地问赫胥黎:您的猿猴祖先是来自祖父家族还是祖母家族?
如此严肃的辩论会竟演变成了人身攻击,听众一片哗然。为了在嘈杂中让人们听清楚自己的观点,赫胥黎铿锵有力地回答说:我宁愿做一个猿猴的后代,也不愿做一个阻挡科学前进的人的后代!
赫胥黎的回答让现场更加骚动,一位女士当场晕倒,而当年携达尔文环球航行的贝格尔号船长菲茨罗伊举着一本大开本的《圣经》站了出来,要求听众回归对上帝的虔诚。
基督教在一场正式的科学辩论中遇到挑战这可是第一次!赫胥黎不仅被进化论的支持者奉为英雄,而且还成为了基督教神学家阵营中那些思想开化者心目中的英雄。
1864年,赫胥黎与另外7位英国不同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一起,在伦敦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俱乐部——X俱乐部,希望通过俱乐部成员的影响力在幕后掌控皇家学会,将英国科学界引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如其成员之一约瑟夫·胡克写给密友达尔文的信中所言:“这个俱乐部致力于传承不受宗教教条约束的纯粹而自由的科学。”
X俱乐部的第一个重要行动,就是确保代表英国皇家学会最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授予达尔文。他们做到了——达尔文险胜竞争者、他曾经的导师塞奇威克。X俱乐部迅速成为促进进化论在英国蓬勃发展的非正式中心。
赫胥黎的才华决不仅仅表现在能言善辩和“幕后操作”,他在比较解剖学、海洋生物学、人类形态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他确定始祖鸟化石代表了爬行动物进化到鸟类的“中间环节”,并将其与恐龙联系起来。他的代表著作有《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脊椎动物解剖学手册》、《无脊椎动物解剖学手册》、《进化论与伦理学》、《论有机界现象的起因》,等等。对我们中国人民来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晚清学者严复在1898年将《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一部分翻译成中文出版,起名为《天演论》;这是进化论第一次进入中国,从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及“优胜劣汰”等口号几乎成为了我们中国人立志图强的警句。
始祖鸟(柏林标本)模型(中科院古脊椎所标本馆供图)
始祖鸟复原图(图片选自网络)
海克尔——进化论在德国的拓荒者
恩斯特·海克尔(1834~1919)是德国生物学家,在1860年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后就对进化论深信不疑,成为在德国宣传和捍卫达尔文进化论的学者。
他在动物学领域主要研究放射虫、海绵等低等海洋动物的系统分类,建立自然分类系统。他早年到过许多地方进行科学考察,发现了144个放射虫的新种,对近4000种的海洋动物作了描述和归类。1865年,他以放射虫的研究成果而获得了耶拿大学教授的职位,从此在耶拿大学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将近半个世纪之久,硕果累累、著作等身。
1866年他出版了《普通形态学》一书,以进化的观点阐明生物的形态结构,提出了反映动、植物演化关系的系统树,明确了各类动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海克尔企图通过以本书引起整个生物学的改革。他还定义了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等学科概念和学科性质,并将其与进化论紧密结合。
传播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海克尔一生学术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他坚信进化学说并把进化论作为反对当时社会上和宗教方面保守主义思想的重要武器,通过讲课、演讲以及写文章等种种方式竭力宣传进化论。他在1868年出版了关于进化论的科普著作《自然创造史》,把生命起源和人类演变也纳入到进化体系之中。
1874年,海克尔出版了《人类发生或人的发展史》一书,提出“生物发生律”(也称“重演律”),认为“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而且是由“遗传(繁殖)和适应(营养)的生理功能所决定的”;指出“生命是由无机物即死的材料产生的”、“像猿猴是由低等哺乳动物进化而来一样,人类由猿猴进化而来”。
1877年在慕尼黑举行的第50次德国自然科学家和医生代表大会上,海克尔批评了他的老师微尔和关于禁止在学校中讲授进化论的错误主张,推动了达尔文进化学说在德国的普及。
1899年,海克尔出版了《宇宙之谜》一书,不仅对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尤其是生物进化论作了清晰的叙述,而且基于当时的学术水平,对宇宙、地球、生命、物种、人类及其意识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力求用自然科学提供的事实勾画出一幅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提出了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揭示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909年2月2日,恰巧在达尔文诞辰100周年那一天,海克尔结束了在耶拿大学的教学生涯,退休后来到第一个宣传进化论的博物馆——德国种系发生博物馆,继续从事科研和社会宣传活动。他的一生是宣传和发展进化论的一生。
略存争议的是,由于特别强调人与动物之间没有本质差异,更由于对达尔文理论的热情与坚信,海克尔把自然选择学说也推广到了社会领域,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推手”之一。而社会达尔文主义被滥用,后来成为西方殖民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武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斯宾塞——让“进化”一词家喻户晓
谈及社会达尔文主义,其鼻祖实际上是一位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与叔父都是教育家。1836年在他16岁时,叔父为他找到一份铁路土木工程师的职位。工作中的体验让他深深感受到了工人因上司的压迫而过分劳累的状况,因此他停止在行业上的追求,开始下定决心编写文章。随后数年,他的著作涵盖了教育、科学、铁路工业、人口爆炸及很多哲学和社会学的课题。
幸运的是,斯宾塞在这段时间得到了许多英国知识分子的赏识,并且得到了其著作的私人订购名单,因此资助了他的生活和工作上的开支。作为爱护者之一,赫胥黎介绍斯宾塞加入了“X俱乐部”,使得斯宾塞出现在科学家圈子中心,从而保障他的论述有了实力派听众。
在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之前7年,斯宾塞就提出了社会进化的观点,认为进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他的社会学理论的突出特点是把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他的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都是在这种类比的思想方法支配下展开的。
他在早期著作中提出社会进化是直线的、不间断的,但是后来他意识到就社会整体而言进步是必然的,但在某一个特定社会里并不一定是必然的,进而他阐明了社会进步的多样性和多线性。
《物种起源》出版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斯宾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斯宾塞很快将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机制移植到社会学理论之中。他认为,同生物进化过程一样,社会的进化过程也是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生存竞争的原则在社会里也起着支配作用。“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 ttest,更确切的汉译应该是“最适者生存”,在后面介绍群体遗传学对进化论的推动时我们将重点推敲这个概念)这一名言正是斯宾塞凝练出来的,达尔文后来也引用了这个表述。
比起创造“适者生存”这一说法更显重要的,是斯宾塞将“进化”(英文原词是evolution,源于拉丁语词evolve)一词的释义和推广。
达尔文以及之前的拉马克和之后的海克尔等这些19世纪英国、法国和德国最伟大的进化论者,在他们最初的著作中几乎都没有使用“进化”这个词。达尔文使用的是“带有饰变的由来”,拉马克使用的是“转形”,海克尔则爱用“递变理论”或“由来理论”来表述进化论。
达尔文在陈述自己的理论时不使用“进化”一词有两个原因。首先,“进化”在生物学中本来的特定含义是“展示”,一开始是用以描述胚胎发育过程,其最初的专业含义与他的信念不同;其次,他不满意这个英语术语到了他所处时代所带的必然进步的含义。在一个著名的警句中,达尔文提醒自己在描述生物的结构时绝不说“高等”或“低等”——因为假如一个阿米巴可以很好地适应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像我们适应我们的生活环境一样,谁又能说我们是高等的生物呢?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的最后才以总结性的诗意结尾用上这个词:“生命及其种种能力起初只是被注入到少数类型或一个类型中,而随着这颗行星按照既定的引力法则持续运行,无数最美丽的和最奇异的类型从如此简单的始端,过去、曾经、而且还在进化着。如是生命观,何其壮丽恢弘。”
达尔文在这一段中选择了“进化”这个词,是因为他认为全书已经充分论证了“物种起源”绝非上帝所为,而是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经“带有饰变”而“由来”于“共同祖先”的自然过程,但是正是通过上述过程,一个个并非都是“进步”的“物种起源”,最终造就了生命世界的整体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进化”这样宏伟的发展历史——这样的自然规律是可以与万有引力定律媲美的!
在斯宾塞的倡导下,“进化”后来才作为“带有饰变的由来”的同义词进入英语中。斯宾塞在1862年的《第一原理》中给这个宇宙定律下了一个定义:“进化是物质及其消耗运动的整合,其中物质从不确定的、不一致的同质体变成确定一致的异质体。”这个定义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进化是个连贯延续的过程,事物不断改进为越来越复杂的形式。
斯宾塞在两个方面对于确立进化的现代含义做出了贡献。首先,他在随后写作的一部流行的《生物学原理》(1864-1867)一书中,一直使用“进化”来描述生物界的变化;其次,他不是将进步仅仅看作物质内在的能力,而是看作内部作用力和外部(环境)作用力“合作”的结果。当许多科学家感到需要一个比达尔文的“带有饰变的由来”更简明词汇时,“进化”便被派上了用场;而且,因为后来的多数进化论者都将生物的进化视为趋向复杂性增加的过程(即直达我们人类的过程),所以斯宾塞用概括性词汇赋予的进化定义就逐渐约定俗成了。
当下,在我们国内有一些关于将evolution译为“进化”还是“演化”更好的争论。笔者以为,在充分理解这个词汇英文原意的来龙去脉的前提下,争论并无实际的意义,反倒是容易给非专业的公众带来一头雾水,不如就依更加习以为常的说法称为“进化”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