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实施路径

2020-01-06钰,曹峰,齐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体育部考勤社团

王 钰,曹 峰,齐 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体育部,西安710126)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肥胖人群日趋增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就业造成巨大压力。众多高校工作者早年已发现这一问题,并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提出较多的有“三元一体”模式[1]、“课内外一体化”[2]教制、以及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等,尽管提出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名字有千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改革目的是一致的,即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最终目的。但多数研究仅停留在理论研究、模式构建及个案现状分析等层面上,对其实施路径的探索研究往往不够深入具体。

学分制又称完全学分制,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率先提出的,完全学分制倡导学生在取得学位的学习期间时间自由、课程自由、择师自由地学习,学生达到规定总学分数的最低标准即可毕业。完全学分制充分调动了学生地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可激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潜力,优化教学行政管理,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目标[3]。将完全学分制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从该视角出发,把以往研究模式定义为“课堂+社团”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形式,从管理方式、课程制定、师资培训及风险防范4个维度进行实施路径探索,望能提出行之有效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1 “课堂+社团”的体育教学俱乐部管理方式

体育教学俱乐部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中心,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专业、班级、学院的限制,实行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授课教师的体育教学运行模式。“课堂+社团”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受学校体育部领导小组的领导, 领导小组由体育部部长担任组长,各体育教研室主任担任各单项体育社团组长,体育部教师配合各组长完成学生考勤、实践教学等各项任务。体育教学俱乐部中的社团活动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组织管理。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第一负责人负责体育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各项工作,执行体育部领导小组作出的各项决定,在对体育社团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的同时还要收集学生意见,及时反馈学生的运动需求。每个单项体育社团建议设立学生体育活动数据库,可实时上传学生参加的活动、学习进度、意见评价等等,从而达到实时监测社团活动的效果,使体育社团活动管理更加具体化、系统化。体育部教师与学生骨干根据学生体育活动大数据共同商议第二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方向,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增进“课堂+社团”的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

2 “课堂+社团”的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制定

2.1 活动内容

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预期学习成果应包括:毕业生要能熟练掌握 1-2 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50分的要求;达到游泳25米基本游泳技能;为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男生要完成3000米跑的达标测试,女生要完成2000米跑的达标测试,在4年中完成400公里的健身计划,并且把公共体育达成的预期学习成果写入学生手册,严格执行,没有达到标准的学生将不予毕业。根据教育部规定,以往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开设大学体育(一)、(二)、(三)、(四),每学期1个学分,共计4个学分;每学期授课30学时。在学生体育“课堂+社团”活动课程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确定大学体育(一)、(二)、(三)、(四)的学分由课堂活动与社团活动共同给予,在前三个学期侧重学生体育技能的多项掌握,第四至第八学期对高年级学生实施“人人入队”计划,学生可选择最擅长的运动项目加入到运动训练队中进行系统训练。

课堂活动的主要活动内容为教师的“随堂测验”或是竞技比赛,如篮球课分组进行全场或半场的篮球赛,体育舞蹈课进行个人或多人集体表演赛等。课堂活动一周一次,一次2个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考勤情况和运动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社团活动以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与训练为主要内容,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校内活动要求每周各单项体育社团要组织1次以上的活动或比赛,活动形式不作固定,如技能教学、技能训练、体育保健等活动形式,但要保证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参加。社团负责人要做好考勤工作并定期汇报给体育部作为社团活动的考勤成绩。校外活动主要是在校外进行,建议每月组织1次,可以与其它高校合作进行友谊联赛,也可统一组织观看体育比赛等。校外活动与校内活动参与次数都可计入社团活动考勤系统内,最终折算到体育成绩中。社团活动时间依据各单项体育社团时间自行安排。

2.2 成绩配比

高校公共体育课成绩配比包括考勤和考试两个部分。考勤部分包括课堂活动考勤与社团活动考勤,共计30分。课堂活动考勤每周一次,共15次,每次0.5分,共7.5分;社团活动考勤每学期至少45次,每次0.5分,共计22.5分。公共课体育考试分为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总分70分,以六比一的比例分配。其中技能考试成绩主要为“随堂测试”成绩,每次最高得4分,共60分,每次成绩评定可参考每周社团活动质量进行给分;理论考试满分10分,在学期末由体育部组织的笔试考试进行评定,以卷面分数为准。

3 “课堂+社团”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师资队伍

高校“课堂+社团”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师队伍中,满足是大学在职教职工的体育教师应培养国际视野,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与职业素养,在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学习的同时自觉培育跨学科思维,注重多学科的知识补充[4]。对于社团自主选择的指导教师,如体育专业在校研究生、经营性健身俱乐部教练或高年级体育特长生等,应秉承服从学校管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原则进行选拔聘任。社团指导教师不能代表学生或与学生一起参加“随堂测验”考试并获取学分,不参与社团决策与管理,同时指导教师要参加体育部组织的不定期教师培训活动,以增强运动技能和教师职业素养。

4 “课堂+社团”的体育教学俱乐部风险防范

4.1 风险防范缘由

风险管理研究始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最初的风险管理以保险行业最具代表性,以后逐步扩展到各个领域[5]。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比赛性等特征,高校大学生随着体质的减弱在体育运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的事故日趋增加,然而由于救护人员的不足使得此风险会由学校和体育教师来承担,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发展。国内有研究表明,高校对于健康安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其原因主要集中在缺乏安全意识的沟通、对风险范围认识有限和缺乏同行经验这三个方面[6]。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俱乐部保险机制以保障高校体育健康风险防范。

4.2 风险防范措施

关于体育教学俱乐部进行各种训练、比赛等活动时的风险管理,从师生沟通、风险意识和同行分享三个方面做具体的操作步骤和要求。不论是课堂活动还是社团活动,教师应当将每堂课进行体育运动所能发生的健康风险跟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心中应用明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如基础的运动损伤如何处理、什么情况下使用心肺复苏术等。同时,要与其他高校体育教师多交流沟通体育运动事故处理经验并适宜的分享给学生,弥补自己的经验不足。在没有教师监督的社团活动或学生单独活动中,学生本人首先要有高度警惕的安全意识,其次尽量避免在没有救生器材的场地中进行锻炼,社团活动时必须确保至少有一位拥有CPR执照的人员,以便应对紧急事故发生。

5 结语

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具有范围广、门类多、时间自由,能够满足各种兴趣的学生选修需要的特点。实行“课堂+社团”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教学改革思路就是在完全学分制下让学生有兴趣的参与和学习体育运动项目,使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保持良好的生理健康状态。学生的个性、潜力和创造力等心理因素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并保持愉快的情绪体验,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运动竞赛的对抗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管理方式、课程制定、师资培训及风险防范四个角度探索“课堂+社团”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可弥补传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的不足,提升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趣味性,加大学生对体育课学分修读的可选择性,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体育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体育部考勤社团
缤纷社团
事业单位人员考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提高体育部办公室工作质量的途径分析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考勤应用研究
智能人脸识别考勤系统
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国际化合作教育探析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生命表在运动寿命研究中的初步探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浅谈用人单位的考勤管理在劳动管理中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