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农科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思考
2020-01-06徐军田
周 伟 徐军田
(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这为我国“三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具有里程碑意义。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2018年中央一号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高校尤其是涉农类高校,是乡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相关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质量直接影响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期内培养大量志愿服务“三农”的青年返乡人才、实际应用人才、复合型人才等,成为高校新农科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知农爱农”人才,提高理论教学质量,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和方式,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实矛盾问题与需求
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社会对人才需求、学生自身基础和发展要求等。乡村振兴中,农业农村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机会和空间,同时也迫切需要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农科类学校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进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为学术性和理论性,存在培养目标错位现象,且多数高校农科发展未能立足本区域“三农”现状和发展[1]。现有农科类专业宽泛,师生比例失调,教师队伍实践知识缺乏。实践平台建设远远滞后于理论平台建设,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受传统线下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机制影响,一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跟不上新形势发展要求,学生很难在一线实践中紧密结合理论学习。整体来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不是很完善,尚不能满足“三农”对高素质应用型农业人才的需求,急需探索和补充新的培养模式。
二、培养改革的趋势与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等教育服务“三农”根本问题是“知农爱农”人才的培养问题,其核心是转变教育理念,精准定位,拓展教育教学活动新领域,开辟培养学生服务农村的实践新途径。这是基层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创新和转化的初心,更是学校育人的原动力。乡村人才的培养,要以培养学生服务临海“三农”的能力为目标,根据新形势下高校培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结合农村新型人才素质需要和产业实际需求,尤其是本区域“三农”需要,革新学生涉农涉海教育的课程体系,探索建立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教学平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涉农涉海问题探索、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帮扶等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深入农村和服务农民的兴趣,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奉献精神、创业勇气、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且志愿扎根一线高素质人才。学校要培养学生树立为农村做一流贡献和一流服务的意识,将论文真正写在祖国乡村的大地上。
三、培养教育改革思考与建议
(一)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内涵,明确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研究,开展针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现状和问题的调研,强化农村一线产业技术问题发掘、高校成果转化、校地协同育人等重大理论和实践路径的研究,力争围绕“三农”实际发掘关键共性问题,通过协同攻关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农科”理论与实践体系以及人才培育新模式,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二)转变教育理念,革新服务“三农”理论课体系
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设置针对临海乡村特色发展中的系列化理论课程,建立适宜服务农村、振兴乡村的课程体系。如针对文化、旅游、管理和生态等的公共选修课;针对重点产业振兴的专业必须课;针对产业某一链条的专业选修课等。校内增设系列化课程讲座,作为学生第二课堂,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一线能手、大学生村官、返乡青年模范等以现身说法形式展开模拟教学。
(三)加强育人共同体阵地建设,增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度
学校要在基础良好的乡村探索搭建高校与乡村之间的协同育人实体平台,即“1+1+N”的校地育人共同体,创新打造新农科教学改革阵地,引导学生利用平台完成实践报告或毕业论文。以高校为依托打造“1”核心主平台,平台设立公共实验室、线上视频化核心端、模拟成果转化平台、涉农问题研讨室、农科资料参阅室、文体活动室等,用于开展校内课外科技活动、创新项目、学科竞赛、文体活动、职业技能训练、远程技术服务、线上技术问答等,学校负责日常管理运作,培育具有涉农情怀和历史渊源的农民人才;以地方党校为依托设立“1”辅助平台,建立线上视频化中端用于学生党员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以村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为依托建立“N”个分布式实践基地,打造面临基层的高层次人才科研创新实训基地,链入线上视频化终端等,着力培养学生一线问题发掘、独立解决,用于技术服务、实践指导和科技成果协同推广。
四、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校地育人共同体和新农科人才培养教育改革中,学生所从事系列活动成果,将整合成大学生或研究生毕业设计(论文),纳入到针对乡村振兴的新农科专业人才方案实施,也作为学生毕业学分认定的一部分,形成校内课堂和地方乡村课堂联动,推进高校涉农涉海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搭建了解“三农”、服务“三农”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