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创融合”模式的创新教育路径探索
——以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2020-01-06张云青高宏屹白艳玲

科技创业月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创课程体系

张云青 李 理 高宏屹 白艳玲 刘 瑛

(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吉林 长春 130103)

0 引言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新时代职业高等教育在推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进程中,应着重研究职业教育领域中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问题。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重新认识创新教育的内涵,处理好创新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相互关系,是职业教育者探索和实践的首要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两个问题,首先要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也就是不能简单的认为创新教育就是小发明、小创造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综合素质,由三方面要素构成: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要重新认识创新教育在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重视专业教学与创新教育相互脱节的现象,要把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和学生成才成长的全过程,并将创新方法嵌入教学改革中的课程建设、教法改革、实践训练、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理论与实践教育链,真正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中高端技术与技能型人才。

1 正确处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相互关系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随后,我国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1]。但是,随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单一化倾向弊端开始暴露出来,虽然创业教育点燃了双创教育的激情,但从创业教育走向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3]。因此,解决当前创新教育和专业教学相互脱节问题,必须将创新教育嵌入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教育内容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教育链;同时,整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内外虚拟项目与真实项目社会实践平台,建设以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为载体的专业知识结构多元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立和健全校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孵化服务体系。

1.1 对接“专创融合”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教育是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新内容、新任务。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必须把创新教育上升到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上来[7]。在推进过程中,要有效衔接创新教育与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要细化和量化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面向入学新生,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创新教育必修课,培养新生的创新人格;其次,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创新教育选修课,对接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针对不同行业企业和岗位标准需求,细化和分解不同专业创新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在专业课中开设创新教育实践课,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针对企业产品服务或技术需求,开展创新方法应用和推广,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创新。通过创新教育链的有机衔接,促进学生知识成果的转化,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

1.2 创新教育内容嵌入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大众创业正处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从精英创业到草根创业、创客创业,从低端产业到高端产业、创意产业和新兴产业,处处彰显着创新、创意的魅力和推动力[4]。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专业领域的创新、创意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以创新或创意驱动创业,推动创业教育内容与形态的同步升级。新时代高职院校要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应按照行业企业和岗位链标准需求,适时调整学历结构和专业方向,以“专创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调整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教育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置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标准,开设创新人格课程、创新思维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将创新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1.3 整合校内与校外创新教育实践平台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是“点状”结构[4],因此,必须将“专创融合”的意识引导、知识传授、活动熏陶、实践锻炼等各个环节的“点”串接成相辅相成和循序渐进的“链”, 构建基于意识与价值教育、能力与素质教育、实习与实训教育、实战与孵化教育的全链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如“专创融合”实践创新教育平台的构建,应采取校企共建创新实践平台的方式,推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校内创建创新教育俱乐部,为动手能力强、喜欢团队合作及热衷于创新的入学新生搭建链式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同时依托教师教研项目,组织学生举办培训和交流论坛,参加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提高学生的大赛能力和水平;搭建创新教育俱乐部+企业创新中心校外实践平台,与企业深度对接,介入企业产品或服务项目,参与企业创新方法大赛,提升师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 提升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和水平

教师是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启蒙者和引路人[9]。当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构成单一、数量不足、经验匮乏缺乏等问题[8]。首先要通过制度化、专业化的培训给“学院派”教师“补课”,提高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同时引进和聘请创新创业的社会成功人士组建专兼结合的导师团队,开展导师与学生对接活动,让教师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同行者”和“实战导师”。其次,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行业企业需求,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有针对性地设置“专创融合”理论与实践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组建创新教育基础理论教研室与创新方法大赛专项研发部。校内师资负责创新教育基础教学、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技术技能大赛等,校内外师资共同负责大学生创新实战项目的跟踪帮扶,在项目开发和孵化等方面给予帮扶和指导。

1.5 构建创新型孵化服务平台体系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往往都是从相关活动切入,场面轰轰烈烈,但大多是“闭门造车”的“情景剧”活动,学生“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很难形成持久的积聚效应[4]。为此,应秉承“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理念,积极开展以职场环境为载体的岗位工作过程教学活动,把教与学、学与做、做与创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理论与实践、隐性与显性、情景与实战相交融的师生创新教育生态圈。整合校内外“小舞台”与“大熔炉”孵化服务平台,深入触及实体经济领域,将深化产教融合落实到创新教育上,建立与之相互配套的三层次的实践平台,即社团平台、实训平台和实操实践平台, 三个层次既可独立,又可有序整合形成系统。通过校企协同,获取更加开放、生态的外部资源,丰富和拓展创新教育的教学和实践平台[6]。

2 积极探索“专创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路径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紧紧围绕产教融合这条主线,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切入点,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骨干专业优势,从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搭建教育链式实践平台、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建立健全孵化服务机制五个方面, 探索和实践基于“专创融合”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路径,师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2.1 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职业教育亦然。只有激发更多创新主体参与创新,用好下位创新的发展杠杆[5],真正做到万众创新,职业教育才有奔头和希望。针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理念滞后的问题,按照学院确立的“专创融合”模式创新教育思路。首先,采取点面结合的创新教育方式,强化高职入学新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将创新教育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推进创新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和专业上的差异[11],在遵循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从而创新学生对新事物、新方法的思考方式,克服高职学生在逻辑上的演绎及推断劣势,进而提升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契合高职学生注重实践、讲求实操的特征[10],着力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人人可以创新”,树立“创新能力培养必要且紧迫,时不我待”的意识,通过创新教育引领驱动创业教育,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

2.2 构建“专创融合”TRIZ课程体系

在推进创新教育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使师生真正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服务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同时将创新方法纳入专业课程体系,明确必修学时和学分,并作为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6]。其次,优化“专创融合”创新教育思路,基于TRIZ 理论,按照提取原理,在教师队伍中筛选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创新教育团队;结合机械振动原理,推进“课赛创”深度融合,以赛促课,以赛促教,以赛促创,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参照中介理论,整合社会有效优势资源,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引进企业实战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4]。第三,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面向新生开设萃智理论必修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设置创新方法选修课,开展“赛研融合”创新教育试点,并将企业项目融入核心实践课程中,如汽车机电学院引入长春希达电子公司节能环保灯等创新项目,基于萃智理论开展创新方法实践研究,参与和服务于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目前,学院以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基于“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

2.3 搭建创新教育全链条实践平台

2017年,学院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率先首创匠人匠心空间,搭建链式创新教育实践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先锋队的引领作用,以思想政治引领为切入点,孵化服务平台建设为着力点,以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为落脚点,着力推进团委和学生会的基层组织建设。首先,调整组织结构,理顺职能关系。实行团学分开,推进两教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其次,构建两教融合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围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实施12266创新教育实践工程,实行院团委大部制,内设思想政治教育部与创新创业教育部;实行团学职能分开、分工协作,团委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会负责创新创业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融为一体,以及以学生会组织为主体的生涯教育+公共基础+专业技能+互联网+创新方法链式创新教育实践平台,贯穿学生在校期间成才成长的全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复合型、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

2.4 着力打造创新教育型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11],学院以技术技能创新为切入点,积极引导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参加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创建专兼结合的创新教育导师团队,为做好学生实践教育创新传帮带提供保障[15]。一是加强师资的培训与进修。学院高度重视创新方法师资培养,选派创新意识强、理论功底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参加TRIZ理论培训和进修,教师可以通过国际TRIZ协会的全国一、二、三级培训认证来提升TRIZ理论及应用水平[12]。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组织的TRIZ理论年会和论坛,教师TRIZ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为指导学生实践创新夯实了基础。二是组建 TRIZ 教师创新教育团队。一方面,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提升工程项目能力,丰富工程教学案例;另一方面,教师可将TRIZ运用于常规教学中,将专业教育与TRIZ理论结合,开展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创新[13],依托TRIZ理论获得的新思路、新方法申报教改科研项目,通过课题研究与项目开发提升了TRIZ教师创新团队整体水平。

2.5 建立和健全项目孵化服务平台机制

在推进创新实践教育链的过程中,建立行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孵化服务平台的重要作用,为师生成才成长提供组织保障体系。一是建立校内孵化服务平台。以匠人空间为创新实践教育载体,建立完整的师生成才成长创新教育链,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职生涯+公共基础+专业技能+互联网++创新方法的创新俱乐部,创新实践教育链并贯穿新生入学到完成学业的全过程。二是制定扶持政策与管理办法。相继出台了《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的若干意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公共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互联网+、创新方法等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俱乐部章程》《大学生项目孵化服务平台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和办法,同时设立了创新创业扶持资金和奖励基金,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规定了课程免修、学分认定及减免办法,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三是整合校外孵化服务平台。建立“学研企融合”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机制,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全程服务。先后与长春新区摆渡创新工场、林田远达创意园等国家级孵化器、文化产业基地建立合作关系,有效促进了师生由学院虚拟项目大赛向参与企业实战项目的转化,为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创业准备夯实了基础。

3 结语

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专创融合”模式创新教育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践性教学指标[2])的具体体现。TRIZ创新理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嵌入专业教学与实践课程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师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促进了创新教育实践与孵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师生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加速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学院在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创新方法大赛、互联网+大赛等屡屡斩获大奖,专业教学与创新教育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同时创业项目反哺创新教育的发展,并有效推动了学院实践教学改革和师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创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