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文化视域下的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与创新研究
——以赛珍珠乡土文学作品为例
2020-01-06潘玥
潘 玥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江苏镇江212028)
乡土文学作品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乡村,“以农民为写作对象,描绘乡村生活为主要内容,表达乡土之思和时代之感”[1]8。赛珍珠是一个多产作家,在她的文学作品中,乡土小说的数量蔚为可观,其中镇江的自然风土是她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她的作品中既有对山川河流、池塘丛林、风霜雨雪等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有对教堂、寺庙、宝塔、码头、商会、私塾等人文景观的刻画。例如,赛珍珠最富盛名的乡土文学作品《大地》三部曲,塑造了吃苦耐劳、向往和平的淳朴中国人形象,其中所蕴含的故土之情、家国之思,更是深深感动人心。高等教育的全面育人理念“呼唤文学本真的回归,尤其需要那些充满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和自然之美的课文的回归”[2]。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就是整合学校实际学情、期望值、办学特色、学生特殊需求等因素,更好地培养人。因此,在镇江区域经济视野下,开发相关校本课程,研读赛珍珠的乡土题材小说,品味其中的风土人情、地方特色、以及某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及其行为,透过人性去获得对世界复杂的认知,培养审美和思辨能力,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有利于学习者以更加积极与开放的心态去包容、借鉴和共享其他地域文化。
一、创设赛珍珠乡土文学校本课程的背景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最先提出“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BCD)”这一概念,即把学校作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生为本,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这一表述在1993年由我国学者刘力引入,翻译为“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发展” ,被认为是“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课程开发形态”[3]。2000年10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召开首届“课程理论国际研讨会”,会议将“校本课程开发”定为最重要的“关键词”[4]。随后众多学者开拓了校本课程理论研究的外延,力求在“国家本位课程开发模式”与“学校本位课程开发模式”之间寻求平衡。教育学家郑金洲也指出“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的发展,二是课程在学校中开设,三是基于学校大环境来开设,对象是学生”[5]。本研究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探索更富有生命力的学校课程开发新模式,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其本身具有很大的自主性。镇江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经济、教育、文化等资源,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团队,自主研发、设计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
(二)赛珍珠的乡土文学作品
本研究所指的乡土小说,既包括农村题材的小说,也包含反映思乡之情、故土情结的小说。我国最早论及“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是周作人,“描写乡村生活,自然景物,虽运用理想,而不离现实,实为近世乡土文学之杰作”[6];严家炎则指出,“乡土文学,通常指的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7],前者突出了乡土文学的现实主义特征,后者强调了乡土文学的描写对象以及创作特色。还有学者认为乡土小说“不仅是地域上的范畴,更是一种文化心理上的界定,更能凸显现代人在城市文明的挤压下产生的羁旅之情和故土情怀”[8]。因此“乡土小说也绝不能囿于乡村,其外延可以扩展至关于乡镇的写作”[9],因此本研究对赛珍珠乡土文学作品的界定采用较为宽泛的定义:以农村或乡镇生活为题材,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的地方作品。
二、 赛珍珠乡土小说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和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课本,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就赛珍珠乡土文学校本特色课程的开设而言,应着力提高学生关注社会的敏锐观察力、关注老百姓的主人翁意识,用心去感受赛珍珠对中国故乡深沉的爱以及对封建思想下顺从自卑的女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情和遗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新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重要措施,在教育界已得到普遍重视和推广,也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赛珍珠乡土文学的地域性反思与应用
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超星等数据库近10年(2009—2019)中国文学研究文献做了一个基于Cite 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发现与乡土小说教学相关的论文数量很少,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后,发现高频关键词都集聚在对乡土小说的文本研究,如人物形象、环境、语言等方面。目前中小学以及大学语文课本中涉及的乡土小说的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孔乙己》《蒲柳人家》《祝福》《小二黑结婚》《社戏》等经典篇目,对于其他乡土小说篇目的重视不足,研究样本较小,不够充分。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大多聚焦于分析典型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体会作品情感等,而对乡土内涵挖掘不够,难以满足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体会其艺术张力、训练感知形象、品味语言风格等能力训练的需求。
笔者认为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地域文化具有独特魅力,可以围绕赛珍珠的作品开展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观看系列纪录片《赛珍珠在镇江》,广播剧《赛珍珠的故事》,参观赛珍珠故居、珍珠广场、珍珠桥、赛珍珠文化公园,用这些非常直观的方式来加深对赛珍珠作品和思想的理解和体验,以此吸收、融合镇江地域文化,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文学知识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更好地传承镇江悠久的文化,让地域文化表现出生机和活力。
大学作为学术思想的宝库、高级人才培养的阵地,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负有重要责任。然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文学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天平发生倾斜,因此,“文学教学应以统筹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融入地域文化教育内容”[10];同时,在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际局势下,大学语文教师也应充分感受地域文化教育的宝贵价值,发掘地域文化资源,多渠道拓宽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进而重塑、提升民族精神。
(二)高校全面育人目标呼唤乡土文学的回归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安其所,遂其生”,指的是“人”的全面、充分发展,包括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这绝不仅仅限于各门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而是要“培养出作为一个社会人所需要的性情与品格,能够以更高的视角审视社会,审视历史与未来”[11]。文学课程能把知识技能与情操品质的培养融为一体,注重阅读文学作品,培养文化意识,能够让学生审视自身和世界,对自身生活和世界的整体性进行永恒的探索与思考,这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社会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以区域经济文化为视角,通过对大学语文教学活动及教材进行改革,能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读性,提高乡土文学教学的效率和水平,提升“本土”内涵和“家园”意识,强化乡土文学教育的社会指引功能和改造功能。
1.乡土小说“带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意识,其中有大量对地方传统文化和风俗民情的描写”[1]16,赛珍珠与中国渊源最深的地方,也就是她在作品中多次写到的“中国故乡”——镇江,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地方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赛珍珠的乡土文学作品向世界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形象,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赛珍珠的“中国故乡”和创作关系、思维特点、文化因素等进行深入研习,品味其中蕴含的风土人情、独有的文化习俗,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区域文化。
2.乡土小说是生活凝练出的艺术,与其他类型的文体作品相比显得更加“接地气”,带有大量生活文化的元素,学生在学习乡土小说时更容易与作者在乡土情感上找到共鸣,培育爱国主义思想,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例如,《大地》中王龙和阿兰与大地紧密相连的朴实和真挚的情感以及对于土地和劳动的赞美;《龙子》中的玉儿机智、果敢、爱国,与敌人斗智斗勇等,这些都真实地展现了赛珍珠对中国人民热情、真切的描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与影响,感悟到正能量和镇江文化的内涵,品味其中包含的人们的生存智慧及生活乐趣,从而激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增加对祖国、家乡的深厚情感。另外,《大地》等作品中旱灾、饥荒、蝗灾、洪水等反映出中国农民在旧社会灾荒岁月里的苦难和抗争,展示了北方农村真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俗,昭示了赛珍珠深藏于思想深处,不屈不挠跨越艰难的信念。教师在讲授这些场景的时候,需要全方位深入解读,适时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培养。古今中外的教育共识“欲爱国必先爱家乡”,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因此,挖掘乡土文学的内涵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乡土题材小说所叙述的故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赛珍珠的乡土小说中对地域风情的描述体现了乡土文学所特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感悟美、追求美,是乡土小说教学的人文性内涵”[1]16。赛珍珠的诸多乡土小说里刻画的很多场景都在传达出这片土地的独特风情,例如,“这片黑油油的、松软的土地也确实没有让他失望,由于他父辈的辛勤耕作和年复一年的施肥,土壤肥沃而松软,总能主动地长出庄稼”。它就像“一个女人渴望着生儿育女一样渴望着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12]。上述这些淳朴的“人性美”和浓厚的“人情美”是乡土小说文本中最大魅力,作品反映出来的对土地的眷恋、劳动的赞美、俭朴生活的推崇等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艺术魅力。
(三) 镇江区域经济文化特色与赛珍珠乡土文学的关联性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的源头,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保障。镇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深厚的山水、人文和宗教文化底蕴,然而却没有形成独属于镇江的区域文化特色。因此,发掘镇江的区域经济文化资源,打造镇江特色文化名片,树立镇江城市形象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赛珍珠在镇江居住了近20年,把镇江当作自己的中国故乡,她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及土地上的人们。已有学者从语言、历史、教育思想、民俗考据、饮食、宗教等角度对其作品和文化思想展开了研究,但着眼于赛珍珠文化与镇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研究尚属空白,而纵观赛珍珠的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镇江的区域文化对赛珍珠的文学创作及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镇江多样的区域文化入手,将赛珍珠乡土文学的学术研究延伸至社会经济文化服务方面,努力把赛珍珠文化的国际传播和镇江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三、 区域经济文化视域下赛珍珠乡土文学的多元文化价值探究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赛珍珠在中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对异质文化包容观、追求女性独立平等观、极具包容性的人道主义宗教观。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哲学思维,让学生了解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和合共生的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坚定文化自信,这也是全人教育理念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
(一) 赛珍珠乡土文学作品自由平等与博爱修身的文化价值研究
赛珍珠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深刻见解,以及她仁爱和平的人道主义情怀”。她的作品“始终关怀弱者,无论是女性,还是儿童”[13]。尽管像她母亲一样,在养育她的土地上,被视为异邦客、外来者,然而她十分乐意与中国人“打成一片”,深刻理解中国人民并深爱着他们。区域经济文化是无形的软实力,地处长江和京杭运河交汇处的镇江,作为赛珍珠生命中的“中国故乡”,给了赛珍珠珍贵的童年记忆,赛珍珠的自传《我的中国世界》和为母亲写的传记《异邦客》中,多次出现关于镇江货船、游船往来的繁忙景象,学生在品读赛珍珠的作品时能深刻地感受到瑰丽的地域文化。少年时的赛珍珠爱听《三国》《水浒》等评书和唱词,这得益于镇江当时盛行的文化娱乐场所——书场,这也成为她后来唯一一本译作《四海之内皆兄弟》海外传播的摇篮。赛珍珠儿童时代常去镇江的庙台看戏,贫苦大众精神宣泄与满足的重要场所就是庙台,她的作品中充斥着对芸芸众生的精神寄托和人文关怀。由此可见,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座城市经济不断兴盛发达的根基和源泉。
(二)赛珍珠乡土文学作品中西合璧的文化价值研究
赛珍珠幼年时期就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哲学。她能够“成为跨国际传播儒家学说的实践者,受惠于这种包容性思想的熏陶”[14]。赛珍珠曾说过:“普天下人是一家。如果普通美国人能够把自己看成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就能激发自己对其他种族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兴趣,最终产生理解”[15],儒家思想中“天下为公”“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等思想对赛珍珠在两种文明、两个世界背景下所形成的多元性、包容性价值观有直接影响,能够成为“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她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将中国名著《水浒传》译为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内皆兄弟》),其最后一部小说命名为《天下归一》,这些都展现了儒家“天下大同”思想的印记。例如,《龙子》中的林郯一家过着平静安稳的生活,根本就不相信战争会发生在他们村里,认为“只要自己不管闲事,那有谁会去惹他呢?”[16],直到林郯和村民们亲眼目睹了敌人肆意残杀同胞的行为才终于放弃了幻想,为了生存奋起反抗。安稳不是求来的,安稳要靠争取,必要时采取武力才能得到,尽管战争是罪恶的,但只有抗击日本侵略者,才能赢来和平稳定。但是中国人并非天性好战,正是由于热爱和平的天性,让这群与世无争、安分守己的农民转变为守护国土的英勇战士,充分体现了赛珍珠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人道主义情怀。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赛珍珠乡土文学作品中的资源,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祖国当下的和平美好来之不易,激发学生为世界和平做出力所能及贡献的热情。
(三) 赛珍珠乡土文学作品女性主义思想的文化价值研究
赛珍珠的乡土文学体现了女学新兴推进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演化。赛珍珠出生没多久就被交给王妈照顾,王妈给她讲神话故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自己缠小脚的故事。继而又得到孔先生的儒学熏陶,后来还在镇江女子学堂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仅通融中西文化,还懂得处世待人温良谦让,加上自己的基督教思想,人道主义的博爱情怀,使她特别关怀弱者。她的文学作品与演讲以及社会活动聚焦于女性与传统思想、女性与婚姻状态、女性与受教育程度、女性与工作这四个方面,引导人们反思女性的悲惨遭遇,鼓励女性自力更生,冲破封建思想的桎梏,寻找人生的出路。赛珍珠的乡土作品中有很多描写女性从沉默到觉醒与抗争的内容,如《大地》中的阿兰、《龙子》中的玉儿、林嫂以及《母亲》中的母亲等。赛珍珠深刻了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善良、纯朴、懦弱和自卑以及遭受的不公正对待,进而产生追求女性自由的思想。而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前期的体系建构,又需要对动态发展的课程做出调整,例如,镇江高专创始人吕凤子先生曾创办丹阳正则女校,强调“提高女子的社会地位,把学校作为实施美育主张的实验园地”理念。2018年镇江市妇联与镇江高专联合创办“镇江新时代女子学堂”,倡导“爱和美”的教育思想“以提升新时代女性综合素养”,开设思育、德育、美育课程,融入了赛珍珠女性主义思想,在课程设置上很好地适应了当代女性发展的需要。
四、区域经济文化视域下的赛珍珠乡土文学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的途径
现有的高校课程结构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跨学科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传统课程体系自由度小、文理科兼容性不强、选修课比重小、优势特色不明显,越来越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应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为宗旨”的原则,推进地方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作为赛珍珠的“中国故乡”镇江而言,地域文化对赛珍珠一生的创作、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镇江地方高校更应努力创建赛珍珠校本特色课程、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在授课时深入分析赛珍珠乡土文学作品的内涵与当时社会思想的联系,深入挖掘其现实意义,特别是她跨越国界、种族和东西文化的“平等、交流、合作、慈善”等深层次内核,努力使教学内容和方式贴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贴近社会现实,激发其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使命感,陶冶心灵情操,引导学生崇真、向善、求美,提升精神境界,使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渗透于赛珍珠乡土文学校本课程创建与教学实践之中。同时,在研究赛珍珠乡土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我们更应重视赛珍珠的时代价值,拓展赛珍珠文学研究空间,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让赛珍珠魂牵梦绕的“中国故乡”——镇江这个港口城市,沿着它应有的轨迹走向辉煌。
(一) 赛珍珠乡土特色校本课程实施的思路
1.选取教材要遵循审美意趣原则,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其独特体验
赛珍珠笔下《大地》中有田园牧歌式的中国乡村美景,将池塘、柳树、稻田、河堤和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身临其境。这些素材(庄稼、土地、水源、山林等)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古往今来“民以食为天”的生存问题,在《大地》朴素的语言叙事外表下,隐含的深层次的价值观是基督教和人道主义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深入理解赛珍珠对土地的热爱眷念、视劳动为光荣的价值观念,以生活俭朴为美德的行为,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发展需求,反思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的急功近利、审美低俗、劳动观念缺失等现象,着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因此,在赛珍珠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品中,我们要筛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章节,引领学生走近镇江,品位地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对生活产生强烈的热情,并进一步理解赛珍珠跨越种族和文化的独特审美趣味、对农村农民的热爱以及文化多元主义。
2.教学内容要遵循乡土性原则
赛珍珠的童年生活是以农民为邻的,她爱听打谷场上的说书,爱看江湖戏班的唱戏,爱听保姆王妈、厨师讲民间故事。因此,可以选择能够体现镇江乡土文化的章节作为教材,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目前我校已有两位老师开设了赛珍珠相关的选修课程,实践证明研读赛珍珠的乡土小说有助于传播镇江文化,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和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特别是有关镇江本土文化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的中国世界》中写到的镇江码头、车站、新河街的繁华盛景的历史印记、京畿岭宝盖山附近传教士遗址、银山门附近最早的镇江女子学塾、登云山寓所等遗迹,以及赛珍珠在镇江三山寺观的足迹,都能让学生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市井的烟火,让他们的眼界得以开阔,人文素养得到积淀。赛珍珠乡土文学作品中的传统饮食文化也颇具魅力,赛珍珠童年时期“无法抗拒的街道”,镇江的商店和露天市场里有很多橘子之类的水果与各种各样的粮食。镇江的美食资源十分丰富,除了驰名中外的镇江三怪,还有让赛珍珠难以忘怀的米糕、粽子、咸鸭蛋、河蟹、炒花生、麦芽糖等等,这些记述,对于研究镇江传统美食文化、传播镇江乡土文化也是很有助益的。
3.教学过程要遵循人文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创设跨文化交际环境与氛围,着力提升学生面对文化冲突与融合时,如何求同存异,树立文化自信。赛珍珠在《大地》《龙子》中展现出的人道主义思想大多源于她“对中国贫苦人们的理解和同情”[17]。赛珍珠幼年主要由中国奶妈“王妈”照顾,王妈教她汉字,哼唱小曲哄她入睡,给她讲历史故事以及自己的身世,王妈身上体现出的勤劳和善良给了一个原本寂寞的异国小孩盎然的乐趣,使她对中国的农村、农民产生了热爱,“正是这些善良、坚强的农民形成中国的核心”[18]。除此之外,赛珍珠这种仁慈和平等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父母的影响,她很早就从父母那里学会了“看其品行和才智,而不看种族和教派”的评判准则[19]。在随孔先生的学习过程中,儒家的“天下为公”等思想也得到了赛珍珠的认同。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天下为公与基督教宽容、博爱的基本教义有相通之处,这种共通为赛珍珠文化价值观中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提供思想基础”[20]。她的跨国经历、双语和双重文化教育经历使她“摆脱文化绝对主义,反对文化霸权主义,追求异质文化的多样、和谐、互补甚至融合”[20]。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结合赛珍珠个人经历、社会活动等深入探索赛珍珠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与核心内涵,分析赛珍珠面对文化冲突时所做的种种努力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而对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如何求同存异提供启示,供当代大学生思考与借鉴。
4.教学实施要遵循实践性原则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赛珍珠乡土文学作品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文学阅读和实践活动应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推进文创研究,把赛珍珠文化和中国的佳节文化以及镇江民俗文化相结合,尝试跨文化体验,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如参观赛珍珠故居,赛珍珠纪念馆、赛珍珠文化公园等,这些地方是赛珍珠文化的象征和载体,这些资源校本课程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其次,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赛珍珠在镇江学习和生活了近20年,很多海外人士来镇江寻觅赛珍珠足迹,体验跨文化交流,如果能充分利用赛珍珠的这些宝贵资源开发《大地》旅游路线、举办系列跨文化博览会、文学百家讲坛、慈善论坛等,为镇江发展会议旅游、研学旅游创造良好环境,从而拉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此外,这些资源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孕育着赛珍珠旅游文化产业的窗口,不仅可以提升当地人乡土文化的自豪感,还能吸引外地游客对镇江文化的关注,不断提升镇江的城市文化品位。此外,在单元设置的时候,还应附有单元提示、精读篇目、自读篇目、活动体验、课外拓展阅读等内容。
(二)以赛珍珠乡土文学打造课程育人平台,创新德育阵地
教改政策的落实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传统的教学缺少情感式体验,师生双边情感互动较少,因此教学过程应合理将赛珍珠乡土小说中的典型片段进行科学编排,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尤其应重视培养学生构建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努力把赛珍珠作品中“个人的遭遇与祖国以及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市场经济、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建构民族文化精神,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认知,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21]。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妙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分角色表演等,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如在讲授《龙子》中林郯及同胞们从麻木状态中觉醒,放弃了幻想,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时候,我们可以选取情感激昂的歌曲,让学生轻闭眼睛边听音乐边感受作者对“外国对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的愤怒,通过这种特殊的感受,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文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构作用也不能任意夸大,而且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过长期的培育和熏陶,这也是此类校本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一个难点。
(三)赛珍珠乡土文学校本特色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形式的教师专业学习社群,逐步成为“跨界”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发展的代表,赛珍珠乡土文学作品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也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基于web科研群组平台的赛珍珠知识圈(包括赛珍珠方面的教师专业学习网站、赛珍珠乡土文学语料库、教师博客和教师论坛等),有利于汇聚、扩大赛珍珠教育资源的共享范围,促进“跨界”型教师在赛珍珠乡土文学领域的交流和学习。有学者认为“跨界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有其更大更广的辐射作用”[22],因此,我们可以发挥本地学校、报社、研究所等机构的宣传和教育优势,有效整合网络社群、网络平台和实体社群等资源,通过开展集体学习、定期学术开放日、校本课程观摩与交流等相关活动,巧妙地将赛珍珠乡土文学中的区域文化元素凝聚到城市文化中去,散播到人们的生活中去。
五、结语
创设相关校本课程,研读赛珍珠的乡土文学作品,在课堂教学中对赛珍珠的爱国主义、反战思想、慈善精神、女性主义等艺术价值进行挖掘,有针对性地给予当代社会生活语境中的意义阐释,把教学讲授与现实社会、人生经验相联系,使其更切近当代大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仁爱情愫,培养高尚人格精神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民族文化精神主渠道之外的重要方法之一。此外,将赛珍珠乡土文学作品研究与创建本土区域文化相关联,使学术研究成果走向社会,对促进赛珍珠文化传播、提升城市发展的竞争力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