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探讨

2020-01-06张运超

中国金属通报 2020年18期
关键词:灾害体系环境

张运超

(三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海南 三亚 572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对自然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得到不断提高,并开始了自我反思和防治。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地约占国土面积的33%,自然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存在着地质灾害隐患,当遇到极端恶劣天气时,很容易会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加强环境地质研究,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措施,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目标,确保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3]。

1 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相关的内涵分析

地质灾害是指不良地质作用引起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的损失,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它的发生往往会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甚至对其心理造成冲击,影响生活。

环境地质一词定义为: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环境地质在我国出现和使用较晚,但也是随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愈来愈突出而提出的。

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环境地质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当环境地质的变化超过地质能够承受的临界点时,就会导致环境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其次,地质灾害的发生也会引起环境地质的改变,这种改变往往具有长期性、即时性、隐蔽性以及不可逆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地质灾害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且危险程度千差万别,在不同的环境地质结构的影响下,会对不同的地质形貌、岩石构成等造成持续且多变的影响,加速地质的变化及发生的潜在性,甚至会造成无法想象的财产经济损失。

2 当前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2.1 环境地质问题现状

(1)环境地质复杂多变。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在不同的区域会有着不一样的环境地质种类。复杂多变的环境地质也进一步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频发。且在人们进行城市建设、开发以及扩张的过程中,会对环境地质造成很强的干扰,甚至导致平衡失调,引发地质灾害。其次,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环境地质灾害的出现,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2)对地质问题缺乏了解。由于不同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条件和发生机理等方面不甚相同,以及在实际当中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很难充分了解环境地质灾害问题的形成过程。人类活动是首要诱导因素,而环境地质条件的改变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在对城市环境的调查中发现,简单的摸底调查,无法认识到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加上人们对环境地质的片面了解,很难形成科学有效地依据,对地质灾害问题的防止缺乏措施。

(3)法律体系不完善。不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不健全的环境地质保护体系,很难对人类的活动造成约束,且遇到问题时,无法找到一钟健全的法规来解决问题,导致环境与人的矛盾激化。根据相关统计,人类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达到70%,其中90%以上的水、土污染等灾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因此,必须充分了解熟知地质规律,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范教育,约束人类活动。与此同时,加强经济建设与环境地质保护通向发展,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促使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2.2 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类型

(1)地震。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是非常严重的,常常作用在人类社会之中,造成社会恐慌。当各版块内部应力发生变化,不再保持平衡时,地造运动将会变得较为活跃,引发地震,多数的活跃断裂带和板块交汇地带处在大陆与大洋板块接触处。而我国处在三大板块的交汇地带,其中,有不少区域处于地震多发区和概率较高地带。

(2)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的洪流,多是由于山沟地区出现强降雨、融水、冰雹等水源突发引起的,具有发生迅速、突发性强等特点,出现时常会伴有大量泥沙、石块,在短时间内,向水平面低的方向迅速堆积。我国许多地区存在着大量的泥沙性流沟,且由于人们对环境的不合理开发,也会导致高频率、大规模、高危害的泥石流的出现,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较大甚至毁灭性影响,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合理的开发环境资源,善待自然,加强对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是重中之重。

(3)滑坡、崩塌。受重力的影响,在土质松软的斜坡地带,往往会发生土体的下滑,导致滑坡。而在重力的影响下,岩土体脱离山体的束缚,从高处滚落、崩落和堆积到坡脚的情况就是崩塌。由于我国是多山国家,在不少的山区都会存在山体滑坡的灾害,甚至有很多滑坡地质灾害重灾区,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4)地面沉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地下水的需求量也不断地增加。当对地下水的开采超过一定量时,就会造成地表土体压缩,导致地面大面积降低,这一过程是长时间的,成因复杂、生成缓慢、作用范围广,且防止困难。在我国,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各种地下开采活动的影响,已经在很多地区出现了地面沉降的现象。

(5)水土流失。为了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多地区都存在着自然资源不合理开采的现象。大规模的开采、伐木、垦荒等行为,致使很多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多个水流区段聚积淤泥,河道阻塞,严重影响水库效力。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且不合理的防治措施也对水土流失的预防造成了不良的诱导,导致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治理和控制[4]。

3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地质利用的具体措施分析

3.1 学习汲取其他国家在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经验

目前阶段,我国对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了解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着治理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地质灾害防治的成功率。而学习汲取其他国家在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灾害现状情况,针对不同的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有效地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地质利用体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日本,由于处在两大板块交界处,会经常有地震灾害的发生,所以对地震的预防和震后处理的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我们可以学习他们针对地震灾害防空等方面的制度体系,为这类灾害防治工作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参考。再比如美国,在地质灾害防止等方面的体系已经较为完善,且通过将环境保护工作和地质灾害预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探索的同时,重点突出人为保护的重要性,不断提到地质灾害预防控制成效,尽最大可能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此可见,在我国各项机制不健全的前提下,我国要多多的学习汲取这些国家在灾害防治和环境利用等方面的经验,结合实际,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环境地质影响评价体制,最大限度的保障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2 建立有效的环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根据每个的环境地质特点,并以有经验地区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建立适合于当地环境的系统的灾害调查评价系统,并将可能导致环境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进行评估、计划和分析,明确规定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根据危险性和计划结果划分出不同的灾害风险区域,指出灾害风险区域内存在的潜在隐患。比如,我国目前建立的地震前兆观测系统,能够实现部分地区的震前预测预警,但受地域影响较大。其次,我国还在很多地区设立了大量的环境监测站、大气质量监测站以及地下水监测点等,但是,要想实现完全监测仍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因此,为有效地对环境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为城市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必须建立可靠有效的环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体系的建立,能够起到很好的减灾防灾的效果,能够有效地捕捉到灾害发生前的各种前兆因素,并及时的下达预防信号和应急措施,提前做出准备和避险决策,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并根据各地区的环境特点,有效的将治理工程和灾后重建工作结合起来,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3.3 完善环境地质利用体系

做好环境地质利用体系的建设。首先,要考虑环境地质的利用安全性,加强环境地质工程的安全环境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地质工程环境安全评价体系,为环境地质的开发和利用建设工程的合理开展打下基础,坚决杜绝为了追求建设进度和经济发展,做出破坏环境、违背自然的行为。在保障建设安全与环境安全的基础上,推动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其次,做好对各地区环境地质的勘察工作,对的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利用不同的方法做好环境地质勘察和环境调查工作,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经验,为环境地质利用体系的建设进行科学、可行的评价。

3.4 建立调查区

对于地质灾害频发地区,为了降低灾害发生频率及其对人们生活和生命所带来的危害,相关部门要对这些地区给予特别关注,设置地质灾害调查区,组建地质灾害专业水平较高的调查队伍,准确地调查分析其地质情况及水土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科学考察和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在调查分析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灾害的过程中,根据其严重程度来分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也要加强研究与分析,应急预防计划的建立根据其发生规律来进行,做到科学有效。这样,预防工作才能做到科学严谨。

3.5 完善应急处理机制

在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预防上,我国受技术的限制和经济条件的约束,尚不能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精准预测。因此,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资料获取的可靠性的科学性,健全各项应急措施,做好灾前准备工作是有必要的。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可以开展有效的治理措施,大大的降低灾害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提高了人员的安全撤离效率,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增加了保障。且对于灾害频发地区,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提高了人-财-技之间的结合度,也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率[5]。

4 结语

环境地质灾害的多样化、广泛化、严重化的特点,在发展的新时期,常见的环境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对许多地区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且由于我国我国对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等方面的缺乏经验,相关防治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对环境地质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现状的研究存在缺陷。因此,急需要对环境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进行全面的分析,提高预警和防治水平,最大化的减少环境地质灾害威胁,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猜你喜欢

灾害体系环境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