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掌水库左坝肩湿陷性处理措施及施工方案
2020-01-06赵秀改
赵秀改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24)
黄土在山西省分布很广,因此在修建土石坝时,经常会遇见黄土地基,湿陷性黄土面积约占黄土分布总面积的60%左右。黄土的典型特性是低含水量、高孔隙率、高碳酸盐,在天然干燥状态下,可承受一定的荷载,且变形量小,遇水后黄土迅速崩解,土体发生显著的沉陷变形,这就是黄土的湿陷性。
黄土湿陷性根据湿陷系数判断。湿陷性黄土分为四类:系数≤0.01,为Ⅰ级(轻微)湿陷性黄土;系数0.01 ~0.02,为Ⅱ级(中等)湿陷性黄土;系数0.02~0.07,为Ⅲ级(严重)湿陷性黄土;系数>0.07,为Ⅳ级(很严重)湿陷性黄土。
1 工程概况
北掌水库为中部引黄工程调蓄水库,向对竹河流域工农业供水。北掌水库工程坝址位于汾西县对竹河的一级支沟(南掌沟)内。水库总库容465.5 万m3,为小(1)型Ⅳ等工程。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有:大坝、导流泄洪洞等。大坝为碾压均质土坝,最大坝高42.2 m,坝顶宽8 m,坝长266.6 m,上游坝坡1∶3;下游坝坡由上到下依次为1∶2.5、1:2.75、1∶3。
2 地质条件
由土工试验及湿陷性计算可知,左坝肩低液限黏土存在湿陷性问题。湿陷性平面分布特征为左岸坡脚(探井3#)附近,为非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为Ⅰ级;左坝肩临坡低液限黏土(探井2#)处为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为Ⅳ级;左坝肩岸坡住里低液限黏土(探井1#)为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为Ⅲ级。低液限黏土湿陷土层埋深5~23 m,其下限高程多低于坝顶高程。
3 常用的消除或降低地基湿陷性的处理方法
消除或降低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应根据土层厚度、土体性质、湿陷特性、设计要求结合施工条件,通过分析比较选定适宜的处理方法。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垫层法、预先浸水法、重锤夯实法、强力夯实法及挤密桩法等,其中较为彻底的方法为垫层法。
3.1 垫层法
先将需要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全部或部分挖除,待属于湿陷性黄土层挖除后,再另运其它合格土料,经过筛后,在最优含水量状态下分层填筑,并按设计要求碾压密实到要求的干容重。
本工程左坝肩具有湿陷性,面积大,且厚度深,若采用垫层法,则开挖回填量均很大,不经济。
3.2 预先浸水法
在湿陷性黄土地层范围内开挖浸水坑,并向坑内预先加水浸泡,通过浸水减少黄土的湿陷性。浸水坑的边长不得小于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当浸水坑的面积较大时,可分段进行浸水。为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同时预压,并在预压过程中保持高的含水率。本方法适用于处理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10 m。浸水前宜通过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确定浸水时间、耗水量和湿陷量等。
本工程采用预先浸水法,浸水周期长,浸水不均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且耗水量大,不经济。文峪河水库大坝曾在筑坝前预浸水一个月,但是结果未达到预想的效果,后期蓄水期间不断发生新的沉陷。
3.3 重锤夯实法
重夯法仅对浅层土体进行加固。因为夯板夯击的影响深度很难达到1.5 m 以上,所以使用重锤夯击,只有在黄土厚度小于1~1.5 m,方有效。常用的夯锤质量为2~3 t,锤底面直径为1.2~1.4 m,落距4~6 m。夯击时,地基土宜为最优含水率,可采用接近于0.6 ωL(土的流限),作为最优含水率。当表层黄土的天然含水率低于最优含水率2%时,需进行加水处理。因此,在施工时,土应严格控制地基黄土的含水率。
本工程湿陷土层厚度5~23 m,采用重锤夯实法,不适宜。
3.4 强力夯实法
将重锤从几米至几十米的高处自由落下,对土体进行夯击,使土体中的空隙减少,土体被强制密实,从而减少其压缩性,提高强度。强夯法是对深层土体进行加固,强夯法常采用的夯锤质量10~20 t,锤底面直径为2.3~2.8 m,落距10~20 m。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应首先在施工现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通常根据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确定单位夯击能,单位夯击能大,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深度也相应大,但是设备的起吊能力增加太大则不易解决。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常用的单位夯击能多为1 000~4 000 kN.m,处理有效深度一般为3~7 m。
强力夯实法施工振动影响较大且处理深度较小,而本工程湿陷土层厚度5~23 m,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故采用强力夯实法,不适宜。
3.5 素土挤密桩法
素土挤密桩是将地基中黄土挤压成孔,使桩孔间的土体被挤压密实,然后向孔内夯填素土,成桩,桩体与挤密的桩间土体组成形成复合地基,其湿陷性得到全部或部分消除。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处理深度小于5~15 m。本方法不仅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简单,而且可以降低工程造价。
与上述其他方法相比较,素土挤密桩法具有如下优点:
1)素土挤密桩法属于深层加密处理地基的一种方法,既能降低地基土压缩性,又能提高地基承载力;
2)素土挤密桩法与清除翻夯法相比,不需要开挖回填,因而既减少了开挖和回填量,又缩短了工期;
3)素土挤密桩法与夯实法相比,不仅处理深度较深,基础处理效果也较好。
经过上述各种处理方式分析比较,素土挤密桩更适合本工程的施工条件,故选用素土挤密桩方案进行左岸湿限性基础处理。
4 素土挤密桩的施工
挤密孔的孔位宜按正三角形布置,处理深度不大于12 m 时,挤密填料孔直径取0.4 m;大于12 m 时,孔径取0.5 m。桩距取1.2 m,桩排距1.04 m,桩体应分层回填夯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0.97,桩间土平均压实系数不小于0.93。
4.1 施工工艺
施工放线——定孔位——机械就位——打桩成孔——拔管——检查验孔——桩机移位——素土回填——夯实——成桩——试验检测。
4.2 施工方法
进行素土挤密桩施工前,需先清理表层腐殖土,再根据地形开挖成台阶状,为挤密桩施工提供平整的施工场地。
素土挤密桩施工,采用10 t 起重机吊4 t 锥柱锤冲击成孔,成孔达到设计处理深度后,孔内填素土,小型卷扬机吊0.5 t 重锤冲击夯实,达到设计密实度。成孔和回填时,为防止孔之间相互挤压,造成相邻孔径缩孔或振动坍塌,施工时采用隔排隔行,隔一打一的跳打方式,成孔后立回填夯实。孔底在填料前必须夯实,孔内填料采用素土,宜分层回填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7。回填土一般采用过筛的粉质黏土,不得含有有机质物质,且宜保持土料的最优含水率。
素土挤密桩施工前应首先进行生产性试验施工,通过现场试验数据确定相关施工参数。
5 结语
湿陷性黄土地层的处理方法很多,但应因地制宜,合理选择。通过前文比较分析,得出素土挤密桩法的施工机械和工艺都比较简单,处理深度较深,对降低或消除湿陷性效果明显,在消除湿陷性的同时提高了地基土的承载力,且填入桩孔的材料可就地取材,因而造价低。故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可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