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上《观潮》为例
2020-01-06刘淑媛
刘淑媛
(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分校(南京晓庄学院滨河实验学校) 江苏南京 210000)
一、当前小学语文想象教学中的不足
统编语文教材四上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自然美,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想象”是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是一种特殊、抽象的思维形式。语文教材大多以文字呈现,教师如果可以恰当地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则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在现实课堂中,想象教学法的运用较少,且在运用时发现如下问题:
(一)学生缺乏自主想象的主体意识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一味地教,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思维相对固化,缺乏活力,学生缺乏主体意识。
(二)学生体会不到自由想象的乐趣
想象来自现实生活,却又不同于现实生活,想象能让学生徜徉在自己构建的思维世界,自由驰骋。但浅尝辄止的想象教学,想象力没有被充分激活,学生体会不到想象带来的乐趣。
(三)学生缺乏自主想象的空间
学生已有认知和经验的不足,平时教学中对想象力的训练不够等因素,都会限制学生的自由想象。
二、明确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方式
(一)诵读式想象
诵读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通过诵读掌握课文内容,边读边想,进入情境。
(二)对话式想象
想象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在师生间的对话引导、生生交流讨论中得到启发和升华。
(三)审美式想象
通过观赏影音、图片等资料,增长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情景交融,触发想象。
(四)建构式想象
通过训练复述、续写、改写、特写、编故事等方式,使学生在主动构建的过程中思维得以拓展,想象得以发挥。
(五)文本式想象
想象教学要立足于文本,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句,并将之作为训练重点,让学生对比、领悟、想象。
三、探寻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学生主体意识的回归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研究学情,把握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1.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从学情着手,以有趣的形式导出新课,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
由于学生的经历和认知不同,在教学《观潮》一课前,教师先播放了一段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白浪翻滚、浩浩荡荡的壮观影像,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脑海中形成了画面。教师顺势声情并茂地导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来观一观吧。
2.小组合作,交流补充
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动起来”。利用小组合作,交流补充的方式,请小组成员依次交流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说一说印象最深之处,其他成员作补充,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发言的机会,同伴间相互指正补充,思维得以碰撞,想象得以拓展。
(二)想象、体验文本的意境
1.边读边想,如临其境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首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反复读,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其次,朗读目标要明确。初读、细读、精读所要达成的目标不同,教师要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调动多感官,融入情感,去想象去感受。再次,教师要组织多种形式朗读,如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比赛读等,调动和保持学生的朗读热情。
朗读《观潮》时,教师首先出示朗读要求,明确朗读目标:读课文,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和字典扫清生字词障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脉络;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朗读目标呈阶梯式,要求逐步提高。
《观潮》一课的语言很有气势,整体基调是激昂的,但围绕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情感表达强弱有区别。此时配乐朗读,在跌宕起伏的音乐声中,学生的朗读情感被触动,仿佛置身海塘大堤,感受眼前气势磅礴的大潮奔涌而来。音乐、朗读、情感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无尽的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朗读教学需要教师适时的示范、指导和评价。教师在评价时要利用评价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如: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浩浩荡荡的潮水奔涌而来,你的朗读让我感觉到耳边传来了隆隆的响声。通过这些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调动感官,融入情境。
2.文本解析,以读促思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说:“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但文本解析又不可孤立成一个独立的版块,教师要基于文章整体视角来分析,再对关键词句段进行局部解析。另外,文本解析和阅读不分家,对文章关键词句段分析后要以读来促思考,以读来助想象。
《观潮》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提问:作者围绕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别写了哪些画面?大潮来临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画面?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要抓住大潮来临时潮水声音(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形态(一条白线、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变化,让他们比较、想象画面的不同。此时,教师也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和多媒体将钱塘江大潮不同的声音和形态展现出来,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认知。再请学生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将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读出来。
(三)开放想象的深度阅读及训练
1.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神话故事、现代诗歌、古诗等都是很好的想象力训练素材,值得深入挖掘。例如古诗,它短小精悍却又意义深远,具有精炼和跳跃的特点。可以从字眼、意境、情感出发,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心境。神话是想象和幻想出来的虚构故事,它因极强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特点而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特点出发,进一步展开想象。
2.设置实操想象任务
将抽象的想象思维落实到实处需要设置实际可操作的想象任务。在小学语文练习中,我们可以通过习作、续写、改写、特写、复述等练习来巩固想象教学的效果。
复述是对课文的一种再现,是语言与思维的融合,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想象这种抽象的思维通过语言落到实地。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复述课文时会出现复述不全、没有条理、用词不准的情况,需要教师明确复述方法,当学生复述不畅时,教师要适时引导。
《观潮》这一课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教师在指导学生复述时,要抓住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钱塘江面、人群的变化,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和形态的变化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有没有将脑海中的画面再现出来,复述的过程其实就是想象的过程。
四、结束语
想象力的养成需要不断的阅读、引导、训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想象教学法对学生的主观性要求较高,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根据学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借助丰富的教学手段,保持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适时指导,相机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