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原理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运用
2020-01-06朱丽洁
朱丽洁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根据课堂讲授内容,学生做相应的自主练习,并消化课堂所讲解内容。与过去的教学模式相比,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更注重科学性、高效性和人文性。然而,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之下,改革后的教学理念不足以支撑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在真正的构建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如课堂散乱、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等。在面对这些现象时,教师要深究其背后的原因,通过把心理学原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构建初中科学课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在人的成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因素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初中科学教学实践时,当发现本班出现后差生时,教师要根据现象探究本质。把心理学原理中的知、情、意等方面运用到初中科学课堂的构建中,以有效解决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素质教育滞后的问题[1]。
例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地球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兴趣爱好。比如,有的学生擅长动手,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推理。因此,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地球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利用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分层理念,将教学内容分成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学习内容可以贯彻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掌握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让擅长绘画的学生进行板报设计。教师在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表扬学生的板报设计得非常完美,或者每天上课前引导学生在心里默念,“我一定行,一定可以”,以此落实心理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以生为本,促进心理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改革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受到了教师的重视,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以生为本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通过和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来了解学生现在的心理状态,从而进一步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
三、进行小组合作,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开展初中科学课堂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初中这一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相对叛逆的时期,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把学生渴望独立、渴望自由的心理转变为有利于学习的积极心态。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人数均等的小组,以小组形式开展教学。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学习当中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2]。
例如,教学“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时,教师可以转变以往的教学形式,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和翻转课堂打造有趣的课堂环境。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要为每个小组布置相应的内容,比如,让a小组探究“生物体结构具体包括什么”,让b小组探究“生物体中的每一具体结构在生物体中的作用”。然后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接着,教师和学生进行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小主人。教师在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当学生出现焦虑、沉闷的状态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此外,教师还可以成立心理疏导小组,这样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心理学教育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已成为日后教学的趋势。因此,在这一大环境之下,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形式,用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教学中出现的每一次弊端和问题。此外,教师还要深刻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既要看到事情发展的前途光明,又要看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和挑战,做好相应准备,面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每一次弊端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