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适应性的方法探究
2020-01-06綦雪梅
綦雪梅
(重庆市綦江区九龙小学 重庆 400000)
小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主要体现为学习适应状况不良,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当下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变化有效调整自我心态,以保证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良好发展。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不断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负责,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及综合能力的发展。小学生心理素质薄弱,没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很容易造成心理的扭曲和取向的错误。教师拉近师生距离,适时了解学生动态,能更快速地探索学生的喜好与追求。
一、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适应性的意义
(一)激发活力和意志,促进学业成功
小学阶段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培养自信的时期。多数学生对学习和未来发展方向还处于相当迷茫的状态。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指引正确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激发其活力和斗志,可促进学生积极阳光、正向的发展,并摆正心态与学习态度,可促进学业的发展和成绩的进步。小学是未来初中高中教育的开端和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并获得健康的心理,更有利于其确定学习目标,并不断坚持追求,继而促进学业的成功。
(二)保持和平心态,增进心理健康
大多数小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习惯性地退缩,没有敢于面对挫折和挑战的态度。甚至还会有部分学生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而失去自信心,打压自己。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论在学习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及时调整状态,回归初心,从初学者的角度来学习和思考问题,可以使心态更为放松与简单,进而促进学业进步。引导学生对困难与挫折进行准确的判断,并积极冷静地作出反思,可使学生获得小范围的进步和大范围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调整期望目标,正确评价认知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且对未来的幻想和期望值较高,很容易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力不从心,提升和进步的速度过慢。对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特质,根据其个性特点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估,并指引其设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进行短期的追逐与竞争,进而获得长期有效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学会正确面对自我和评价自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条件进行学习目标的确立和学习竞争对手的确认。只有通过科学有步骤的计划和追赶,才能有效缩短与优秀竞争对手的距离,并提高自身水平[1]。
二、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适应性的措施
(一)设置挫折情景,锻炼承受能力
现阶段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刚刚步入小学校园,突然间增加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和朋友,难免会存在一些竞争心理和虚荣心的问题。勇于接纳自身不足并借鉴他人优良的行为准则和学习方法,更能帮助其锻炼心理承受力和抗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设立一些特定的、有计划的困难和阻碍,引导和帮助其不断跨越和克服困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做好预测和准备,避免某些情绪化或接受力差的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挫折中不断受打击和失败,致使自信心与心理承受力进一步下降。其次,我们也应当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不应当作出过分的要求和过分的保护,要使其通过自然的发展和简单的自我判断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由此获取经验,摸索其中规律,使自己不断成长和成熟。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进而获得学习适应能力的提高以及反应速度的提升,可为学生后续的学业打下基础,也能帮助其在未来的工作中建立顽强的品格与意志。
(二)教师量体裁衣,学生分段干预
研究表明,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于纠结成绩的高低。而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高低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学习中,如果能够摆正自身心态,通过不断鼓励自己增强自信,并在教学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发表见解,更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和想象力的提升。但有一部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存在胆小害羞,不善于表达的状况。两者之间的差异造成了成绩的鸿沟。久而久之,学习适应力不强的学生成绩和心理健康逐渐出现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干预和发现,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扭曲和自卑心理的产生。教师必须对这一情况提起足够的重视,为学生量体裁衣,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以及兴趣潜能等,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与纠正。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学习环境,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及自我素养的提高。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由于很多学校在之前较少开展这类培训,在实际教育中,专业能力强且拥有较强经验的心理课程教师少之又少。接受教育部培训并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师获得自我认知的提升,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大范围的帮助[2]。
(三)开设心理课程,利用科技吸引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数学校依然更注重主流学科的教学,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设立。将心理健康的教育纳入课堂体系,通过简单的理论知识引导及生活实践的开展,能使学生的内心不断丰富壮大,拥有更强的接纳度和困难克服的能力。其次,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小学生活泼好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快,但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溜号儿、打瞌睡等情况。如果课程过于枯燥乏味,很容易使其产生厌倦心理,也很难在此课程中获得兴趣和好奇心。对此,教师可利用信息和多媒体技术,将生活案例、影视动画穿插在课程中,以此吸引学生眼球,丰富课堂文化。通过气氛的调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流,进而使得学生的心理更积极、阳光。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教师这一职业不仅是教书育人,更要求教师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以一个心理辅导者的状态对每一位学生加以照顾和理解。通过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并了解其知识掌握情况。学校在开展和组织活动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了解的学生具体情况,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述和疑难杂症的梳理,使学生建立起逻辑空间思维,树立学科意识并整理和概括学科知识,进而获得理论知识,以及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习适应问题对学生素质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克服,只会让学生长期存在负面消极的心理,导致学业不精,自信心下降,甚至出现辍学的危机。但如果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引导,则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自信,并不断激发其学习热情,使其在学习中寻找到乐趣,并享受这一过程,进而获得成绩及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其心理和生理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