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现状及路径探究
2020-01-06陈炜娟
陈炜娟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滘北小学 广东江门 529000)
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在悠久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历经时代的变迁依然熠熠生辉、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异域文化和思想涌入了中国,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都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周边环境和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等,这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中的意义
(一)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小学生处于三观建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在教育教学中持续开展德育,使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显著的提高道德素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学,能体现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能使学生在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高尚的品质,对小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
(二)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小学是学生的初级学习阶段,要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内容融合于小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理性教育、爱国教育、传统美德等内容,借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德育故事为学生渗透德育,可促进学生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从思想熏陶延伸至行为习惯、品德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小学生接触外界信息越来越便捷,但却缺乏良好的辨析能力,导致当代小学生普遍出现了崇洋媚外的心理,缺乏民族文化自信,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促进学生对中华灿烂文明的了解,使学生深刻感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融入现状
虽然小学德育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也陆续在全国各地的小学中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很多学校频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但却由于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知识而轻人格,未能取得预期的德育效果[2]。甚至很多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行走的百科全书”,但却依然将传统文化停留在口头上而非思想上。学生《弟子规》背得滚瓜烂熟,但却并未将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知识流淌进内心,成为改变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未能发挥出最佳的教育效果,未能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积极、显著的改变。因此,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学已经成为老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融入路径
(一)在德育教材基础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小学阶段针对小学生德育开设了专门的德育课程,是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水平设置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小学德育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德育故事,生动的故事情节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能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学习古人的优良品德,给学生带来思想的熏陶,推动学生品格和人格的完善。比如,三年级学到的《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都能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阶段设有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多个课程,也可以充分发掘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用于开展德育教育。比如,语文是人文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古诗词、民俗节日等课文内容,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对学生实施道德培养。数学中的许多公式、定理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比如,学习圆的知识内容时,老师可以引入祖冲之和圆周率的数学故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体育课程中深受学生喜爱的足球运动也蕴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现在的足球运动就是中国古代的蹴鞠。而音乐课在讲解乐器知识时,老师可以引入伯牙与子期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能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小学阶段的各个学科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也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完善小学校园的德育文化环境建设
小学生年龄偏小,很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对此,老师可以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建设良好的校园德育文化环境,使学生在校园内耳濡目染地将德育知识流淌进内心,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积极的改变。老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故事妆点校园,比如,在宣传栏中结合节日、风俗为学生渗透与之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的习俗宣传;清明节回乡祭祖的优良传统等。老师也可以在校园内的走廊上为学生展示《二十四孝》的感人故事,生动的故事情节搭配精美的插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
(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也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也能增强德育教育的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德育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思想和行为,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提高个人道德素养,想成良好的个人品德。比如,老师可借助少先队活动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如“文明宣传小使者活动”,学生在宣传过程中也能对文明礼仪形成深刻的认识;组织学生走进老年人公寓,为老人表演节目,使学生形成敬老、爱老的优秀美德。老师可以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中穿插一系列的德育小故事,如《孔融让梨》,使学生学会谦让等。用深受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来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小学德育教育,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小学生的思想和品德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老师要整合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熏陶下得到思想的熏陶和良好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