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贫困地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探究
——以城关中学青年教师马老师培养为例
2020-01-06刘晓波
刘晓波
(广东省中山市东区松苑中学 广东中山 528400)
教育扶贫先扶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深入实施,教师的收入越来越得到保障,近几年不断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有志向的大学毕业生加入了振兴乡村教师教育行列。2020年,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昭通市教育体育局联合颁发的[2020]61号文件,提出东部学校与西部学校要加强牵手工程,努力为昭通市基础教育创造“再造血”功能。在20年8月31号到9月30号期间,笔者有幸在城关中学参与一个月的支教活动。了解到无论是城关中学,还是整个绥江县中小学,甚至是西部贫困地区,在青年教师成长的培养中,学校存在定位不清,方法不妥,资源不足,无法做到精准培养等一系列问题。有效促进西部贫困地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成长,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研究课题。下面笔者将以笔者培养马老师的成长经历为例,从3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1]。
―、积极加强专业阅读指导,为青年教师提供理论支撑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经说过:“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专业阅读史。如果说最好的投资是投资大脑的话,对教师而言,投资大脑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进行合宜的专业阅读。”经过一个月的深入调研,笔者发现,马老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好阅读,求上进。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努力改变教学一言堂的现象。但在课堂教学中,又会因为学生课堂错误的回答,而感觉到失望和自责。如在笔者和马老师共同设计的“有理数的加法2”的基础上,马老师给全体数学科组老师开展了这堂课。之后马老师提出以下3点问题的反思:只顾知识的难易,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想加入个人思想反而弄巧成拙;面对学生的困难不知如何引导。不难看出,马老师意识到自身专业教学理论薄弱,信心不足等问题。通过阅读推荐数学专业阅读书籍《从“备学生”转向“研究学生”》马老师了解到,数学教育者要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去认识数学知识及其价值,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主观能动且富有数学智慧的人,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堂调整等。马老师感触颇深地对笔者说道:“书是昨天晚上到的,今天早上起床读了一个小时,回想自己的教学,内心充满罪恶感,但这本书给了我坚实的理论支撑,不仅让我找到了教学的方向,还给了我教学的勇气[2]。”
二、重视开展学科组教研活动,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揺篮
学科组是中小学普遍存在的教学研究基层组织,不仅肩负学科建设、教学研究的责任,也承担着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责任,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显然,一名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专业知识不够丰富,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关注学生和注重知识之间联系的能力有所欠缺。尤其对西部贫困地区城关中学的青年教师(如马老师)而言,这些现象表现得更加明显。虽然城关中学在年轻教师的指导方面,在理论上高度重视,但存在定位不清,方法不妥,资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如学校采用了班主任选任课老师这个策略,激发了教师的积极向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科组的教研价值。存在备课组形同虚设,科组开展教研活动次数较少的现状。其实背后的疑问是,学科组教研能研什么,学科组教研能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摇篮吗?在笔者面向绥江县骨干教师开展的“学科组教研促教改”讲座中,从研究教学目标,研究课堂学生表现,研究教学中的教师角色,研究课堂建议和以松苑中学的学科组制度保障为范例等5方面进行分享。这次讲座不仅回答了学科组教研研什么,还可以精准地找到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抓手。学科组的教研,可以借助全科组教师的经验智慧,切实地为青年教师把脉指导,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正如在数学学科组教研活动中,科组教师就马老师的“有理数的加法2”教学,给出如下建议:教学目标6点太多,不容易聚焦,3-4点就足够;在课堂中,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讨论的时间,刚说开始讨论马上就结束,学生还没有思考好,就马上讲;教师在课堂中,没有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功能,设计的问题没有体现出不同学生的需求等一些问题。每一次的教研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马老师在后来开展“HPM视角下的有理数乘法”的公开课中,有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动起来了,老师轻松了,整个课堂变得有效了。
三、发挥异地“师徒结对”功效,为青年教师成长掌舵护航
为了促进城关中学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城关中学创新地采取异地“师徒结对”的方式。为了让“师徒结对”更加有效,师徒要多相互听课,共同设计课题,师傅对青年教师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要带领徒弟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徒弟要多阅读专业书籍,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多用师傅建议的理念进行课堂实践,多写听课所得和教学反思,在设计、听课、上课、反思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作为马老师的师傅,笔者在支教的一个月中,通过听课,指出徒弟在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提醒徒弟不仅要关注知识,而且要关注知识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师徒两人重点就“有理数的加法2”“HPM视角下的有理数乘法”进行课题设计,尤其在问题的提问和何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给以重点指导,师傅并客观记录徒弟的课堂表现和听课所思。徒弟马老师大量听取师傅的常态课和公开课。为了上好一堂实践课,徒弟前前后后花了5-6个小时,通过对比师徒两人的课堂设计,徒弟马老师发现了课堂“设计思维”的背后数学教材的处理和课堂教学应关注的地方;通过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徒弟感悟到学情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左右课堂教学效率的事实;通过课堂反思和阅读师傅的课堂建议,徒弟领悟到了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和提高点。在短短的一个月中,师徒两人充分发挥了跨区域“师徒结对”的功效,为青年教师成长掌舵护航[3]。
通过松苑中学帮扶城关中学青年教师成长的模式,不难发现,这种模式有助于西部贫困地区青年教师的专业快速成长,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