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网络时代的音乐综艺转型及对音乐本质的反思

2020-01-05王传历

音乐生活 2020年12期
关键词:原创综艺音乐

一、网络:综艺节目的新阵地

在技术、资本和用户的共同推动下,网络综艺横空出世。从它的成长历程来看,实则是一场与电视综艺之间此消彼长的较量。首先,网络综艺凭借着更广泛的选题、更细致的目标群体划分和更强的互动性等优势,分流了一批电视观众。接着,在线视频无限次播出回放和手机APP随时随地观看,与当下人们碎片化的时间观念实现了深度匹配,所以它在改变人们观影方式的同时,再次为网络综艺俘获了一批观众。可以说,网络作为综艺节目的新阵地,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尤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批足以与湖南、浙江卫视等主流电视综艺平台相抗衡的网络平台,为网络自制综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以爱奇艺、优酷、腾讯最具影响力,《我是唱作人》就是由爱奇艺打造的一档“纯网综艺”。

1.背靠大树好乘凉

2010年6月,爱奇艺正式推出自制节目。之后在音乐类综艺方面,相继推出了《十三亿分贝》(2016)、《中国有嘻哈》(2017)、《中国新说唱》(2019)等超级网综节目。从这些节目斩获的成绩来看,它们集中反映了爱艺奇超强的制作能力和成熟的商业模式。《我是唱作人》目前已经成功推出两季,正是得益于大树底下好乘凉。

(1)精良的节目制作

自网络综艺诞生之日起,它与电视综艺的较量便展开了。只是没想到这场角逐从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初发起,未到十年底就已经揭晓答案。时至今日,不能说网络综艺完胜电视综艺,但网络综艺后来者居上的势头已是有目共睹。尽管这个结局在初始阶段难以预料,但二者在制作水平上持平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并没有什么悬念。这些年,爱奇艺一边夯实人才队伍建设,一边引进新技术,来提升节目制作水平并致力于打造精品。以《我是唱作人》为例,在它的制作团队中,总监制陈伟被行业评为中国十大金牌制作人之一,制片人兼总导演车澈和音乐总监谭伊哲也是业内的顶尖人才。而爱奇艺于2014年建立起的基于视频数据理解人类行为从而指导内容的制作、生产、运营、消费的视频大脑,在全球范围内则是首家。正是这些过硬的条件,保证了《我是唱作人》节目的制作水平。从两季节目在豆瓣上的评分来看,第一季和第二季分别为7.5和7.4,远高于同期其他音乐综艺节目。

(2)成熟的商业模式

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网络综艺平台集体制定了“一手抓广告,一手抓会员”战略。一方面,网络自制综艺凭借着更加灵活的广告植入方式,不仅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赞助商的青睐,也颠覆了人们对广告的传统认知。尤其是爱奇艺自制节目《奇葩说》的出现,破天荒地促成了观众与广告二者抛弃“成见”达成了“和解”。之后,这种把广告“有趣化”的手法在网络综艺界被运用得愈加娴熟,综艺节目在消费观众的过程中进一步拉近了制作方与广告赞助商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自制综艺重新“定义”了广告而促成了制作方、广告赞助商与观众的“大团圆”,直接为其一步步蚕食电视综艺的地位埋下了伏笔。《我是唱作人》中,节目的多个环节都实现了节目内容和广告内容的深度融合。而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没有丝毫违和感,并且积极地参与到了广告商设计的各种游戏之中。如第一季专门为某赞助商定制的广告曲,既新颖又叫卖;再如,观众可以通过网络投票助力自己喜欢的选手直接进决赛,但必须要通过赞助商指定的渠道等等。

另一方面,网络视频平台不断营造所谓的特权,如屏蔽节目开播前后的广告和选择画面质量更高的观影模式等,以此来吸纳会员,收取会费。2018年,爱奇艺宣告平台会员会费收入超过广告投入[1],成为国内在线视频行业发展会员经济的典范。从爱奇艺的营销策略来看,把特权贯穿于自制节目的各个环节才是其吸纳会员最重要的一环。以《我是唱作人》为例,首先,观众在为自己喜欢的歌手投票的过程中,会员比普通用户多一次机会;其次,其衍生节目《开饭啦!唱作人》,只有会员才能欣赏完整版等等。所有这些特权既从节目注重的音乐本质出发,又合理利用了观众的喜好和对明星生活的窥探欲,实现了对粉丝经济的深度挖掘。

2.生于斯长于斯

网络综艺诞生于网络时代,又借助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我是唱作人》以扶持网络歌手为己任,为他们搭建与主流接轨的竞技平台。此外,该节目在疫情期间借助网络实现了大众评审空中投票,拓宽了節目的发展空间。

(1)扶持网络歌手

“2007年, 搜狐网创办了国内首档网络脱口秀节目《大鹏嘚吧嘚》, 开启了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先河。”[2]之后,网络自制综艺筚路蓝缕,历经坎坷,才成就了今天的景象。但不得不说,网络自制综艺发展的“阵痛期”也是在电视综艺压制下最艰难的一个时期。在“渠道为王”的规则下,网络自制综艺只能规避锋芒默默发展。但时间是最好的缓释剂,可以看到今天的传媒行业又重回到了“内容为王”的时代。从网络综艺的成长历程来看,“渠道为王”的退场是因为现在有足够多地且有影响力的渠道并肩而立,不仅仅是爱奇艺、优酷、腾讯和芒果TV四大巨头,还有搜狐、乐视、西瓜、好看等后备军。因此,网络歌手如果想打赢这场翻身仗,恐怕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呼吁社会理解的基础上,网络场也需要有一批有足够影响力的歌手成长起来,并且是带着充满诚意的作品而来。届时,“网络歌手”这个代名词也会自然消失。好在这已经是一个网络时代,笔者认为网络歌手的春天终究会到来。

网络自制综艺在成长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然也深知网络歌手的不易。并且,大家同在网络圈,本来就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可以看到,现在很多网络自制综艺都自觉承担了“扶持网络艺人”这个使命,而其核心就是为网络艺人搭建一个与主流接轨的平台。从《我是唱作人》两季节目邀请的嘉宾来看,既有华语乐坛老将,也有当下主流选秀节目的冠军。其实也可以讲,网络场并不缺音乐人才,而是急需社会的接纳,亟待与主流歌手竞技的平台。所以节目用了“撕掉标签,用音乐说话”作为台语,很好地表达了节目的态度,传递了正能量。

(2)网络评审团

3月份,在疫情形势稍微好转之时,《我是唱作人》积极响应国家“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的号召,开始了第二季的制作和播出。4月下旬,《我是唱作人2》正式播出,与第一季上映的时间正好间隔一年。但不得不说,节目组还是克服了很多困难。该节目音乐总监谭伊哲事后在一次采访中透漏,为了保证《我是唱作人2》的质量,他的工作室的乐队全程参与,期间成员做了近十次核酸检测。[3]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止群体聚集,节目组天马行空地想到了把第一季的百人评审团搬到网络上。爱奇艺通过自己的专用渠道,保证了101位评审员实时收听,空中投票。可以说这既是特殊情况下的救急方式,也是节目组充分利用网络的创新。它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观众满意”的评价体系,又压缩了节目成本。

二、原创:同质化治理的原动力

资本在推进我国综艺节目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造成了综艺市场秩序的紊乱,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广电总局一边限制综艺节目数量的审批,一边鼓励各大平台积极创新。在政策调控和部分综艺节目策划人自省下,我国原创综艺自2013年以后逐步走向正轨。在音乐综艺方面,《中国好歌曲》(2014年)的扬帆出海,成功地实现了我国音乐综艺节目的输出,代表了我国音乐类综艺实现了由复制、抄袭到原创的升级。《我是唱作人》是由爱奇艺打造的一档原创音乐综艺节目,这个原创既包含音乐是原创,又包括节目是原创。

1.音乐原创

纵观国内音乐综艺节目的历史,贴着“原创音乐”标签的节目不胜枚举,但真真正正从“原创音乐”出发的节目却寥寥无几。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较为现实的原因:其一,原创音乐成本高,难以实现短期的大量供应;其二,观众对原创音乐的接受程度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从而使节目难以把控。所以,办这种节目既需要勇气,又需要智慧。

与此同时,国内音乐综艺在经历野蛮生长以后,“歌曲荒”逐渐成为制约我国音乐综艺节目发展的瓶颈,音乐综艺市场又亟待“原创音乐”来改善。正如一位导演所言:“一档好的原创音乐节目,无论是对当今的华语乐坛,还是对现在的文化生态而言,都能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4]从这个角度而言,“原创音乐”综艺是一种怎么都不嫌多的音乐综艺类型。

《我是唱作人》是一档彻彻底底推广原创音乐的节目,只是节目另辟蹊径,以具有一定歌迷基础的音乐人作为嘉宾,通过他们自有的粉丝基础来为节目立柱,从而用热度引发听众对“原创音乐”的重视。尽管它不是第一档做原创音乐的综艺节目,但是它对“唱作人生态”“歌曲荒”的关注,却是诚意满满。

2.节目原创

《我是唱作人》通过去娱乐化的手法,保证音乐综艺的音乐属性;通过去精英化的手法,在保证节目公平性的同时推送大众喜欢的音乐;通过去常规的手法激发歌手的竞争意识,增添节目的戏剧张力。

(1)去娱乐化

综艺节目一经出现,便以轻快的节奏和直白的语言拉近了媒介与人的距离,诱导人们进入了视觉主义时代。相比听觉,视觉在调动人的情绪方面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因为“从物理学角度讲,光在空气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约是 30 万千米/秒,而声音在空气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约为 340 米/秒,光速是音速的八十多万倍。从生理学角度讲,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主要来自视觉与听觉,然而视觉信息约占 70% 以上。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类在感性层面上,相比听觉信息而言,更愿意接受视觉信息。所以才有‘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个说法。”[5]音乐综艺作为一种特殊的综艺形式,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努力在听觉和视觉之间寻求平衡点。但不得不说,从这么多年的音乐综艺实践来看,节目的听觉被视觉拽着走好像一直是常态,而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泛娱乐化。对于当下诸多的综艺而言,是走向娱乐的艺术,还是坚持艺术的娱乐,是个问题。艺术的娱乐在于不改变“艺术本身的本体性,而是在艺术形式之内加以变化。反之,娱乐的艺术是以娱乐为主体,强调娱乐作用而忽视了艺术本体,把娱乐包装成艺术作品。”[6]从表面看,这个问题事关生死,但从长远来看,娱乐的艺术从来都是过眼云烟,靠艺术的娱乐才能帮助一个制作团队走向成功。近几年,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音乐综艺节目开始了音乐本质的回归,如《中国好声音》《我们的歌》等节目引用的“盲选”机制就是有益的实践。

《我是唱作人》创作团队同样坚持“去娱乐化”的原则,力求用音乐说话的同时坚持艺术的娱乐。首先,两季邀请的歌手基本上都屬于言语不多的人,加上整个节目没有一个调节气氛的主持人,直接导致了节目录制过程中的多次场面凝固。这种尴尬的局面看似造成了综艺剧情的断片,实则给观众带来了欢乐。其次,整个节目采用机器人代替主持人,在冷面的金属声音背后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提要求、宣结果。去掉了热闹的元素,反而让歌手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音乐本身上面。

(2)去精英化

纵观我国音乐选秀节目的发展历程,《欢乐中国超级女声》被称为我国电视音乐节目“娱乐化”现象的转折点,[7]但它亦可以视为我国音乐选秀节目从精英化向去精英化过渡的一个转折点。《我是唱作人》延续了这种“去精英化”的模式,节目采取明星竟演和大众评审的演出形式,8位唱作人的胜负和去留由101位大众评审决定。首先,在综艺节目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网络自制综艺凭借着对大数据更为精准的把握,不断围绕着“观众满意”的评价标准更新升级。《我是唱作人》这101位大众评审就是“观众”的一个缩影,他们几乎覆盖了社会的每一个层级。从评审团成员来看,他们中既有圈内大咖、音乐专家,也有由普通白领、小镇青年、高校学生等组成的音乐爱好者。其次,《我是唱作人》节目不仅把投票器送到社会平民手上,还把他们的评语如实地剪辑到节目中。所以,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听到的“评语”既有专业的、委婉的和客套的,也有自我的、直白的和狂妄的。但这些评语恰恰是真实的、接地气的,自然也是受“观众”欢迎的。

(3)去常规化

去常规化是现在综艺节目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不得不说它既是为节目设置悬念和增添戏剧性服务的一种手段,也是对观众猎奇心理的一种迎合。在两季《我是唱作人》节目中,去常规方法随处可见。首先,投票方式去简就繁。在这个电子时代,《我是唱作人》第一季仍采取了纸质选票和投票箱这种传统的投票方式。在采用实名制传递公平性的同时,实则是营造出一种仪式感和神圣感。其次,挑战模式非常规。八位唱作人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位区,时而启用下位區向中位区挑战、中位区向上位区挑战的模式,时而启用上位区与上位区对决、下位区与下位区对决的模式。总而言之,就是要把竞争意识放大到极致,从而激发每位唱作人的斗志。当然,这种挑战模式也让每位歌手之前的光环都变成了陪衬,能够避免淘汰和赢得尊敬的只有作品,并且就是要在现场征服听众。

三、唱作:差异化发展的新策略

音乐类综艺节目同质化不仅严重损害了观众的期待,也造成了综艺行业资源的过度消耗。所以,差异化发展已经不再是某一个制作平台思索的命题,而是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是唱作人》以推广原创音乐为使命,把嘉宾范围锁定在既能创作又能演唱的歌手身上,实现了对音乐综艺核心环节的创新,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1.唱作人:音乐综艺的稀有资源

在西方,音乐创作和演唱(奏)一直被视为两个不同的职业。而在我国,“唱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合一”的。我国的传统音乐大多数都没有具体的作曲家,更没有所谓的首唱者,于是就形成了“人民集体唱作”这样一种特殊现象。[8]直到近代,受西方音乐的影响,加上版权意识的觉醒,音乐创作和演唱在我国才逐渐分离。尽管音乐创作和演唱被视为两个不同的职业,但总有人同时具备这两种专业能力,而《我是唱作人》就是把节目定位在这个特殊的人群身上。该节目的名字虽然采取了综艺流行体,但在素材挑选上却是眼光独到。

有人说,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音乐创作的繁荣。实质上,这句话只能理解为互联网最大化地打通了音乐传播的渠道,使得一批“草根”走到了前台,但并不代表着创作者整体数量的攀升。此外,还有人说,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谈创作,这句话同样有失偏颇。非音乐专业出身的人在掌握基本的技法之后也能创作,包括在音乐史教科书上都有很多这样的人,如俄罗斯的鲍罗丁、中国的赵元任等都是“兼职”作曲家。换句话讲,音乐创作更大程度上依赖先天性条件,无论是大型的交响曲还是简单的儿歌,都是如此。从这个角度而言,音乐创作者既不能把那些天赋异禀但却非专业出身的人排斥在外,也不能把那些以改编歌词、恶搞经典等为“创作”的人强行拉入。总体而言,音乐创作依然是少数人的专权。无论我们把音乐创作者的网撒得有多么大,与数量众多的歌手以及数量庞大的音乐受众来说,创作者依然是屈指可数。而集优秀创作与演唱能力于一体的人,相应地就更少了。正如一位乐评人所言“从十几年来国内的音乐选秀节目来看,歌坛不乏爱唱歌、会唱歌的年轻人,但真正缺少的是唱作俱佳的音乐人”。[9]所以《我是唱作人》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在唱作人这个领域进行挖掘,其实是找到了一个综艺资源的富矿。

2.唱作:音乐人的专业考量

《我是唱作人》力求摈弃当下综艺节目的浮华,用高标准考核选手的音乐素养来凸显节目的音乐本质。首先,选手会唱还得会作。节目第一季采用上下半季赛制,每位首发唱作人至少要准备7首以上未发表的原创作品。所以,当时节目官宣赛制以后,媒体戏谑这个节目直接“淘汰”华语乐坛近半音乐人。[10]到了第二季,节目引入了更具挑战性的“一唱到底”模式,意味着每位首发唱作人至少要准备9首原创作品。

其次,选手会作还得会听。Demo互听是《我是唱作人》的特设环节,节目要求选手们在所有人试唱完成之后现场挑选对手。Demo(demonstration)的中文意思是音乐小样,它指的是创作者对音乐作品的一个初步构想,通常只有少许的乐器伴奏,或者就是人声清唱。节目把这样一个并不具备表演性质的音乐雏形搬到荧幕上,并非只是要揭开音乐创作的神秘面纱,而是赋予这个环节另外一层涵义,那就是考验唱作人的“听力”,因为Demo虽小,却是歌曲的核心。唱作人们从对方这个微小的立意中捕捉到的信息越多,就能更好地为自己挑选对手提供参考,从而争取更大的胜算。

3.唱作:音乐的保鲜剂

按照音乐的文化属性,肯定是流传时间越久的歌曲越好。但就音乐从生产到传播这个过程而言,路径却是越短越好。由于音乐是抽象的艺术,一首作品在完成一度创作之后必须要通过人声和乐器把乐谱转换成声音才能为人所欣赏,也就是所谓的二度创作。同时音乐又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个演奏者都不可能把创作者的意图百分之分地表达出来,他们或多或少都会融入自己的情绪。从这个角度而言,音乐的每一次转译都会存在“损耗”。尽管这种“损耗”不是人为的,也不一定纯粹就是坏的。但对于听众而言,音乐的保鲜度也是一个无可逃避的话题。《我是唱作人》给听众带来的是一个从“采摘到餐桌”的过程,所有竞演作品皆为歌手所创作。从所有参赛作品来看,本人作曲是硬性要求,95%以上的词曲创作和演唱均为同一个人。并且这档节目还要求所有作品皆为新歌,不允许“老歌重唱”,这样就最大化地保证了作品的新鲜度。省掉转述这个环节,就真的是一首歌就是一个人,一个人就是一首歌。

注释:

[1] 祖薇:《爱奇艺会员收入首次超过广告收入》,《北京青年报》2018年12月17日 。

[2] 朱传欣:《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模式创新》,《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9期。

[3] 独家专访|谭伊哲:流量歌手的音乐就一定没品质吗?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15961898 99408785&wfr=spider&for=pc,2020年7月8日。

[4][9] 于帆:《让原创音乐真正唱入人心》,《中国文化报》2019年3月27日。

[5] 王传历:《论罗山皮影戏“一曲多用”现象形成的原因——以伴奏音乐中的唢呐接腔为例》,《齐鲁艺苑》2020年第5期。

[6][7] 崔健:《论电视媒介下的音乐价值传播》,《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3期,第68-74页。

[8]王耀华、杜亚雄编著:《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第47页。

[10]《我是唱作人》严苛赛制“淘汰”华语乐坛近半音乐人http://ent.ifeng.com/c/7ksRhvqnDWq,2019年3月8日。

猜你喜欢

原创综艺音乐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2017首届综艺峰会:尊重每一个工种
2017上半年自制综艺数量与播放量迎来增长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音乐
韩国女性综艺人立足难
国产综艺“短命”,得治
原创地带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