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以《公司金融》课程为例
2020-01-05宋丽萍
宋丽萍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0 引言
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金融学教学更重视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量化金融分析的能力。以往金融学教学中偏重理论教学,偏重金融逻辑和金融思维训练,而缺乏对金融专业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本文选取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公司金融》为例,讨论如何通过设计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并与理论教学配合,提升金融学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使现代金融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
1 人工智能对实践技能的要求更高
人工智能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和金融学的结合日益紧密,金融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要求随之变化,尤其是实践技能方面,计算机技术应用成为互联网时代学生技能培养的基本要求。作为通用技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体现在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各学科都需要将人工智能作为基本的技能培养目标,学生要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并解决本专业领域的科学问题。
人工智能对实践技能层次要求提升。传统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动手和操作工具、机器的能力。人工智能时代,实践技能的内涵发生变化,依靠体力的、重复性操作任务大多已经被自动化和智能化取代,现代实践技能体现在掌握和应用计算机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本专业技术难题,提升工作效率,进而帮助理性科学决策实现。这对财经专业的技能培养更具紧迫性和必要性,金融学是最接近时代发展前沿的学科之一。人工智能时代对财经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很多专业问题均需要借助计算机完成,量化软件和工具成为金融专业的必备技能。以公司金融为例,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金融理论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才能解决实际问题,量化金融方法渗透到金融理论的每一个具体内容中,从金融资产估值、投资决策的预算建模、企业资本成本估算等等,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但实际中,很多高校的金融课程仍偏重理论教学,偏重金融思想和金融方法教学,而忽视了金融的实验实践教学,忽视了金融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状态与国外大学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2 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金融发展,金融学教育滞后于中国金融实践的发展。金融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2.1 现代教学思维与传统教学方式不相适应
传统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现代教学偏重实践应用的引导。传统教学模式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这导致一方面学生不熟悉不擅长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问题分析,另一方面学生不熟悉公司财务指标,难以理解实际金融问题。一些教学实践仍停留在十几年前的金融业务实训上,跟不上人工智能时代的变化,如一些金融学专业实验实践还停留在点钞、小算盘等简单实训操作,和本科教育的实践技能要求不匹配。现代教学模式提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应用中加深对理论理解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金融课程设计中开始重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部分高校金融学专业开设编程等计算机课程,并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学所需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工具。在《公司金融》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而其他高校普遍难以跟上人工智能时代的技能培养要求,有的二本院校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且由于新技术的推动,现代教学思维和传统教学思维的冲突更加突出。
2.2 教学内容与理论滞后于实践发展
发达成熟的资本市场为金融学理论研究提供了肥沃土壤,金融学的体系和前沿研究都离不开金融市场。随着教育开放,中国高等教育引入高水准教学教材,促进财经专业教育的极大进步,培养大量的优秀专业人才。然而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实践时间不长,很多专业理论难以与实际契合,而缺乏本土化的高水准教材。在国外理论基础上编撰的教材良莠不齐,缺乏国内案例,内容偏陈旧,跟不上时代变化需求。结果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教学案例多是国外案例,很少涉及到本土案例,导致学生学习的陌生感,难以理论联系实际。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加快,加速与国外接轨,但在理论教学上,少有将中国实践案例汇编到教材中。
2.3 单一考核方式不适应多元化技能需求
技术变革瞬息万变,而多元化的技能需求成为这种技术变革下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方向,人才需要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以及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储备。然而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质量考核的主要以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仅无法考评人才质量,而且对人才的多元化技能培养也起不到督促作用。实际中,很多高校虽开设带有实验操作要求的课程,但这些实验课程含水量较高,学生多反映难以学到实际技能,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考核形式难以达到既定目标。实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占比很少,且实验作业要求很低,最终学习效果仍主要以笔试考试为标准,难以考察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比来看,国外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和监督机制,通过建立每门课程的实验室,利用现代信息系统技术,建构课程系统化流程的软件和智能系统,直接将整个教与学过程以智能程序方式录制并考核,涵盖从作业布置、作业提交、文献阅读、考试测验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实践任务的程序化,及时系统考核和监督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尽管国内也出现一些教学智能系统,并积极推广应用,但这些系统仍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互动之上,忽视课堂之外对学生学习的督导和考核。
3 《公司金融》实验教学设计
《公司金融》又名《公司理财》,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方法基础上,以估值理论为核心理论,考虑时间不确定因素,分析金融资产的跨期配置问题。从技能培养和现代金融发展需求来看,本课程具有相当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强调学生在分析财务报表基础上对公司投资和融资决策进行建模分析,并帮助企业进行投融资决策战略制定。基于课程性质和技能培养重点,对本课程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3.1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包含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突出公司金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其中理论讲解以公司理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讲解为主,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理论讲解围绕四个重点展开:一是强调估值这一核心理论。公司理财以货币的时间价值为基本工具,强调资产价值取决于资产能为企业创造的未来现金流现值,从债券和股票估值中体会金融市场价值发现和决定的功能。二是通过设计问题导向下的几个核心议题,帮助学生建立公司金融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例如:公司理财的价值创造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看待公司理财以现金流为分析基础,而不是利润?金融资产定价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理解风险和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有无关系?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建立“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科学价值观。三是建立基本金融逻辑和思维体系。公司理财强调学生金融思维的架构,包括金融和金融市场价值理念、估值理论、风险意识等等,形成以资产定价理论为核心,以资金的时间价值为方法,以风险条件下企业投融资决策为主要内容的严密框架。这就要求教学中,既要重视每个章节的知识重点,更要贯穿各个章节间的关联性,四是教材基本理论教学之外,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专业学术论文,并对实践热点进行研讨,既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热情。比如折现率的选择与政府养老金亏空问题、金融市场有效性验证、公司行为金融理论等。实验操作主要是计算机量化金融分析方法的掌握,以上机实验的形式开展教学。
3.2 教材选择
教材质量决定了教学质量,好的教材会事半功倍,实现教学技能培养目标。本课程教材选择罗斯的《公司理财(第11版)》和伯克的《公司理财(第3版)》配合使用,罗斯的教材作为教学教材用书,伯克的教材则作为教学辅助用书。两本教材各有千秋。金融学领域,罗斯的教材备受推崇,源于它非常完整的体系和风趣的文风,缺点是知识点的讲解过于啰嗦,事无巨细。尽管罗斯教材中有丰富的计算题目,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的应用,但缺乏对实践中复杂问题分析和决策能力的训练。金融实践中,实际问题不是给定已知条件的计算题,仅需根据已知条件求解答案即可。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具有建模能力,构建一个解决框架,依据经验设定或估计重要参数,比如最基本的折现率是如何得到的。学生需要通过实际应用理解计算题中的已知参数来历并加以应用,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伯克的著作弥补了这一缺陷。教学实践发现,伯克的著作有利于培养学生金融理财的实践技能,书后每章均有各知识模块的案例问题,需要学生具备综合能力并借助信息技术完成。以此案例实践题目为基础,选择本土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上机实验,有助于学生建立金融理财思维体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教材中每章中还特设人物访谈模块,主要是企业高管和财务总监对具体业务的操作和实践经验的讨论,有利于学生接触企业的理财实践,塑造对企业理财实务的直觉。
3.3 实验操作设计
《公司金融》实验课程侧重培养和锻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金融资产估值和投融资项目评估的技能。例如通过实验课程安排学生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学生在特定企业中来理解财务报表指标含义,而无须背诵这些指标测算公式。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通过利用资本市场历史报酬率数据来估算贝塔系数,不仅加深学生对贝塔系数的理解,而且对资本市场运作有直观印象,无需记忆贝塔公式。围绕理财实践技能目标,设计了5次实验课,重点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金融分析和决策能力。分别是:①公司财务分析,选取一家上市公司收集其近3年的财务年报数据并进行财务指标计算和分析;②财务预测和财务建模,主要强调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预期和EXCEL财务建模技能;③债券估值和股票估值,主要是EXCEL财务函数的应用以及债券和股票估值模型的应用;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主要是运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对贝塔和公司资本成本进行估计;⑤MM理论,利用具体公司数据分析公司资本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比较完美市场和有税收体制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
4 教学效果评价
金融实践教学探索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本身都是比较艰难的过程,但提升很快。具体表现:学生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对理论教学中金融逻辑和方法理解更加深入,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极大提升,学生逐渐养成将计算机作为学习和工作工具的习惯,而不是仅用于娱乐。这种教学改革在实践中也遭遇了诸多困难,例如由于课程难度提升,学习惰性和长期被动的学习习惯,一些学生在实验课中倾向搭便车和坐享其成,个别学生甚至在实验课中上网看视频、聊天等。纠正这些风气需要老师积极督促、鼓励和监督。具体来看,课程改革实践中还存在以下困难:
4.1 实践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95后大学生,对他们而言,具备将电脑和手机作为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部分学生并未将此当做学习工具,而是作为娱乐工具,限制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很多学生对基本EXCEL操作非常陌生,尽管学院开过计算机课程,但他们的学习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计算机证书,并未真正掌握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技能。一些同学较少把移动互联网应用于学习,不具备专业量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升
长期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了满堂灌、习惯了被动学习方式。改变长期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实际表现来看,当学生面对难度较高的学术文献时,常抱怨看不懂、看不下去,缺乏年轻人应有的勇于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更缺乏积极性和自信心参与到文献研讨活动中。长期专注于固有教材的死记硬背以及有限的专业书籍阅读量,眼界不够开阔,缺乏专业逻辑性和专业敏锐感,如对很多重要的财经问题不关注、不重视、不思考,仅限于听过而已,不深入思考,认识较肤浅。
综上,金融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这既需要专业教师长期坚持钻研教学,精心备课,专注提升学生多元化技能培养,也需要高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不能急功近利,要给予教师更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钻研教学,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