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淮河流域70 年治理社会效益分析

2020-01-05孙凯莲王君诺

山东水利 2020年12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供水水利

杜 晨,孙凯莲,王君诺

(水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山东省湖泊流域管理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250014)

山东省淮河流域流域面积5.10 万km2,北以泰沂山脉大汶河、小清河、潍河流域分界,西北以黄河为界,西南与河南、安徽省为邻,南与江苏省接壤,主要涉及山东省菏泽、济宁、枣庄、临沂4市的全部和日照、淄博、泰安市的一部分,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3,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1/5,是山东品牌农业、旅游业和特色养殖业的主要产区,是主要的煤矿生产区。

自1950 年新中国首次针对淮河进行大规模治理以来,截止2018 年,山东省淮河流域已建成水库1 915 座,总库容75.99 亿m3,建设防洪堤防长1.02 万km,建成大中型水闸2 769 座,建成机电井191.2 万眼,建设大中小型灌区744 处,有效灌溉面积100 多公顷,灌溉保证率明显提升。各类水利供水工程设计年供水能力达125.36 亿m3,建设城乡供水工程84.30 万处,为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70 年来,山东省淮河流域水利建设发展迅速、成就巨大,综合效益显著,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灌溉排水体系、供水保障体系、生态保护体系,改善了流域居民的生活条件,形成了人水和谐的局面,适应了新时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新需求,社会效益更为突出。

1 社会效益分析

1.1 保障了城乡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山东省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繁。1949—2019年的70 年中,发生洪涝灾害有38 年次,平均1.84 年发生一次。经过70 年的治理,山东淮河流域防洪除涝标准明显提高,沂沭泗河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总体提高到50 年一遇。重要排水河道的排涝标准达到或接近3~5 年一遇。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减灾完整体系,通过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工程、东调南下工程和南四湖涝洼地治理,防洪除涝能力显著提升。如在2019 年利奇马台风期间,沂河小埠东最大流量达到7 400 m3/s 以上,2020 年更是达到1.09 万m3/s,是1960 年以来最大洪水,沭河发生1974 年以来最大洪水,重沟水文站达到5 940 m3/s,河道行洪安全度过,水库、河道等工程经受住了考验,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了流域内城乡居民的安全感。

1.2 提升了城乡居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

山东省淮河流域主要包括沂沭泗水系、南四湖水系,水资源相对省内其他流域较为丰富,在治淮工程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水景观建设、生态建设与工程建设并重,促进了淮河流域城乡居民人居环境的改善,人民安居乐业,极大地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山东莒县依靠沭河,建成沭河湿地生态公园,并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满足了居民对水环境的需求,沿河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结合流域内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田成方,树成行”的乡村景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沟渠路林村居”等统筹规划,进一步改善乡村面貌,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了乡村振兴。通过河湖治理和清“四乱”、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等各种措施,城乡居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3 促进了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和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治淮工程建设为脱贫攻坚打下了基础。淮河流域水利事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林、牧、渔、副的全面发展,丰富了市场的农、副产品供应,繁荣了市场经济,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准,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修建水库、水闸等拦蓄工程,为贫困地区用水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水源;平原区涝洼地治理、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等建设,为贫困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物质基础;水利建设促进了高品质产品发展,如苍山大蒜、鱼台大米等,使当地贫困户摆脱贫困迈进小康。

由于近几年政府加大粮食保障投入,发展产业等,移民安排入住安置村,移民安置房周边以水为缘建设医养结合工程、学校等公共设施,改善了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山丘区农户通过结合山丘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治理,引水上山,大力发展如樱桃、板栗、苹果等山区果业,助力山区农民脱贫,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进一步改善了农村面貌,保障了脱贫不返贫。

1.4 促进了“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米袋子”“菜篮子”的基础保障。70 年来,经过平原涝洼地的治理、灌区改造、土地整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灌排体系进一步完善,灌区农业用水有了保证,提高了灌溉水保证率,大多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 以上。水利基础条件的改善,有利于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模式、耕作方式、灌溉制度,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特别是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了更大的效益,扩大了灌溉面积,或者节约水资源用于非农业生产等,为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

近10 年,通过建设农田除涝减渍工程,除涝面积增长率增加了54.3%,灌区每增产1 kg 粮食所需资金由1950—2009 年的6.98 元减少到4.97元,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了工农业生产和能源产业发展以及加工制造业提升,促进城市化进程。

1.5 助力工业和交通发展

山东省淮河流域范围内的济宁市、菏泽市、临沂市、枣庄市、日照市的工矿企业,济宁市的兖州煤业、枣庄市的枣矿集团、日照市的日照钢铁集团等,在全省工矿企业中占据主要地位,也是当地的用水大户。淮河流域通过70 年的治理,疏挖河道、引水调水、修建水库等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工业用水提供了水源保障,提高了各地市工业用水户的供水保证率,反过来支持了农业的发展。

通过修建生产路、生产桥等便民设施,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临沂市、枣庄市、济宁市的部分河道均具备通航条件,如梁济运河通航,降低了运输成本。对不符合通航条件的河道进行治理,发展“黄金水道”,恢复通航能力,为沿运河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便捷的交通条件。

1.6 有利于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水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山东省淮河流域蓄、引、提水等各类水利供水工程设计年供水能力达125.36 亿m3,建设城乡供水工程84.30 万处,极大增强了淮河流域调蓄利用洪水资源的能力和供水能力。特别是洪水预报水平的提高,得以实现洪水的科学调度,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掘洪水资源的利用潜力,提高了水安全保障能力。

山东淮河流域水利工程、水生态和水土保持工程,改善了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了水土资源,有利于区域生物的多样性的恢复;有利于湖泊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有利于城市水生态建设。以临沂市为例,临沂市是山东省第一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也是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试点。临沂市着重加强水系生态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2%,日产20 多万吨污水经过处理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 的排放标准,然后排入武河湿地进行自然净化。

武河湿地位于临沂城南部,距刘道口枢纽5.3 km,全长15 km,总面积1 333.33 hm2。其中,一期工程经过长10 km、面积1 000 hm2,一次蓄水260 万m3,年净化水量达1 亿m3多,通过湿地净化,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水质标准,净化后的水流入下游沂河的码头灌区,为1.97 万hm2灌区提供了补充水源。上述水循环,实现了临沂市城市污水的“零排放”,成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典范。

1.7 促进了水景观与水文化建设

山东省在治淮工程中,突破传统的工程建设思想,坚持工程建设与环境美化相结合的理念,增加工程的休闲、观光、景观内容,积极美化水利设施,打造水景观,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如,兖州市兴隆省级生态公园位于兖州市兴隆庄镇煤层塌陷区,生态公园总面积525.6 hm2,初步规划建设北湖、西湖、南湖三大景区。经过开发治理,集旅游、养殖于一体,吸引大批中外宾客观光、旅游。又如,通过泗水泉林生态公园建设维修,同时引贺庄、华村水库为水源,建设城市水文化、水景观,山东省旅游发展规划将其列为一级区三号“山水圣人区”,旅游规划专家赞誉为“中国泉乡”。台儿庄古城更是依托运河水系,建成国内著名的运河元素旅游区,为古城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彰显了现代水利工程独特的魅力以及人水和谐的文化情怀,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支撑。

2 结 语

治淮70 年以来,山东淮河流域治理成就巨大,社会效益突出,综合效益非常显著。但面对现代水利发展需要,面对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防洪防灾压力大、水管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山东省淮河流域治理要始终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通过持续不断的治理,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的新需求。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供水水利
美国参与赈济1906-1913年淮河流域饥荒及其农林、水利措施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各地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466亿元 农村水利建设再提速
基于REOF的淮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