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方法

2020-01-05张杰帅波

科学技术创新 2020年14期
关键词:监测技术环境治理环境监测

张杰 帅波

(浙江交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310000)

在我国多年来的环境治理与保护事业发展过程中,相关产业孕育而生,带动着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数据表示,2020 年我国关于环境治理仍有2.06 万亿的投资空间,环境监测行业将达到1000 亿元左右的市场规模,由此可见我国环境治理工作初见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力度,为相关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1 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环境监测一般可分为污染源监测与环境质量监测两部分,是环境治理相关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环境监测技术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工具,相关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光学、电子、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创新组合,应用相关技术可对实际环境质量数据进行监测、收集、分析等工作,可以帮助国家有关部门将环境问题现状、污染问题成因以及改善方法进行更加科学精准的评价,从而指导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当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主要集中于化学发光、色谱质谱、FTIR、LIDAR、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等领域,在实际的监测应用中主要以3S 技术、光学遥感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智能监测技术等形式存在,新时期的环境监测事业正朝向环境多要素分析、大数据评价方向发展。

2 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的对象

2.1 水环境监测。3S 技术是当前国内对水体环境进行监测的主要监测技术,可借助该技术的空间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分析等功能,进行24 小时实时水体监测工作,提供较为精准的水文分布、消耗水量及水质等数据,并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作出针对性的分析数据,对水环境质量作出相对科学的评价,从而当水体发生污染情况时,可及时作出应对方案。未来我国水体监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针对黑臭水体以及海洋环境方面的治理。

2.2 大气环境监测。一般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可以理解为对空气质量的监测,监测项目通常包括空气中SO2、NO2、CO、O3的含量以及PM10、PM2.5 等指标是否符合空气质量标准。在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当前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监测的技术是遥感技术,它可通过对特定范围内的空气进行有害物质反射率数据的收集,推算出该地区的空气质量情况,并从中找到环境污染的原因,帮助提供解决问题的数据。

2.3 土壤环境监测。在传统粗放式的工业农业生产管理以及混乱的城市规划进程中,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壤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而土壤本身对污染物的自身净化与降解能力较弱,甚至永远无法降解,导致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因此加大3S 环境监测技术、ICP-MS 法等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可为土壤环境的治理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途径,使得相关治理有据可依。

2.4 噪声污染监测。噪声是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直接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声音污染,广泛存在于工厂生产、铁路机场、机动车道等人群相对密集地带,数据表示城市中交通道路噪声所占的比例已超过40%以上,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利用遥感技术与GPS 技术可在城市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噪声监测网络,从而为城市噪声污染提供较为全面的治理方法。

2.5 固体废弃物监测。固体废物一般指人们生活与经济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垃圾,可以利用热红外图像和GPS 技术的组合应用,监测出固体垃圾的具体位置,从而能够针对性的对工、农业生产执行监管,从源头处降低固体废弃垃圾的堆积量,改善固体垃圾中有害物质对环境的侵害情况[1]。

3 环境监测技术应用质量控制的方法

3.1 完善各地区环境监测部门架构。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地形、气候环境等较为复杂,而城市化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使得各地区之间的环境污染状况进一步区别开来,若在全国范围内采取单一的环境监测方案进行相关监测工作,会使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严重缺失,因此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系统的具有代表性的环境监测预案,是提高环境监测数据合理性的基础。

各地区可根据一定的监测原则进行区别性的监测方案制定,第一,设立地区间权威环境监测机构,并在该机构中建立起监测指挥中心,下设常规环境监测部门与应急监测部门,完善部门中的主要职能设置;第二,根据监测对象合理分设管理部门,加强相关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建立,规范监测流程与数据信息上报的流程,避免相关信息传递失误造成混乱;第三,根据各地区的经济生产结构与城市规划特点等因素,合理配置监测设备与工作人员,提高监测的科学性;第四,应急监测部门主要进行的是由突发事件造成的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因此应尽最大限度的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新时期我国各地区积极建立环境监测机构,并丰富机构中的组织架构,数据表示,当前我国环境监测体系中共建立了2700 多个环境监测站,监测人员达6 万多人,这一体系的建立从完善监测工作的基础条件层面上,为监测质量提供保障。

3.2 优化监测技术、维护监测设备。环境监测技术部门依托于先进技术与设备的组合应用,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构建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监测网络,为地区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等进行整体、系统的质量监测工作,得出相应的分析数据,在这一网络的构建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迭以及地区间的环境污染问题造成的压力日渐紧迫,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也随之更新、优化。但当前各地区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并未形成系统化的应用,很多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无法在短时间内更换监测技术、引进监测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环境监测数据与实际情况的偏差。因此各地区政府及社会应积极对环境监测系统的建立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帮助监测机构及时更新和优化监测设备,使技术应用顺应技术研发与环境形势发展的进程,从而提高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另外,监测机构应加强对监测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按照应用参数合理调度和使用相关设备,从而确保设备执行性能得以保障,为数据分析部门提供误差相对较小的数据信息[2]。

3.3 提升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与执行能力,对监测技术的应用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传统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主要以人工监测的方式采集污染样本,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较低,其操作方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面对全新的环境监测系统,其对新技术的应用呈现出明显的不适,无法合理应用操控监测设备,对新时期我国环境监测的效率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因此,相关部门或机构应积极提高监测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实战操作与技术培训,定期开展培训班,并严格进行技术考核,督促相关人员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从而有效促进监测技术、设备得到合理应用,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

3.4 加强环境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在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各个领域普及应用的时代背景下,环境监测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研发的主要趋势。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升级环境监测技术,可大大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不但能够解放劳动力,还能解决环境信息采集不全面的缺陷。相关部门应加强监测数据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构建监测信息数据平台,可大幅提高环境监测的数据的分析效率,加强各地区之间环境监测的合作,为我国整体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动力[3]。十三五以来,党中央政府已经投入资金达28.2 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全国监测数据的共享,为我国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

综上所述,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下,环境保护与治理已经成为全社会公民的义务,为实现环境的有效治理,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研发,并在技术应用的实际过程中,通过加强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对技术设备合理运用和维护等方式,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为环境治理提供数据保障。

猜你喜欢

监测技术环境治理环境监测
关键设备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UPS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及应用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水资源监测技术的要点
磨削加工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