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粒子的传播

2020-01-05小彬

科学技术创新 2020年23期
关键词:反射镜接收端接收器

小彬

(西南科技大学,重庆400000)

首先假设有一个西瓜从中间爆炸,那么它的表皮及果肉会以分成无数小块以球形方式扩散。那么,有无数个西瓜一起引爆呢?就会出现一个个圆形的扩散的物质流,当扩散的足够远时相同方向的物质流就会重叠到一起(不算空气、重力等其他因素影响)。那么把西瓜换成原子的话,假设有一个原子,它有一层原子膜(原子最外层的部分),里面是一个原子核。这时一个原子发生爆炸,原子外部原子膜率先炸开,形成原子波向外传播,原子核随后飞出。再假设一个气球中有一个小球飞出,小球碰到表面时气球表面会断裂,然后小球飞出。我们知道在微观世界所有的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间会连接在一起是因为电磁力。物体会碎裂是因为受到的力大于原子间的电磁力。然而——原子膜(原子最外层)可不是原子通过电磁力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原子膜不会断裂(或者说不会裂,会断)。

那么,当微观粒子突破原子膜时,会怎样呢?首先,粒子膜会有一个凸起,然后这个凸起会变大。因为粒子膜不会裂,所以,这个凸起会越变越大,直到变成比原子本身大很多的波,然后传播出去,然后微观粒子会随后射出。或许当原子波大到一定程度时,这个波会从原子膜上断开,然后原子膜自动复原。在自然界,闪电喜欢往金属等高质量物体上跑,以下把这种电(能量)喜欢通向质量物体,而且质量越大电流(能量流)越容易集中的特性叫做“粒子的向质性”。

初步总结:a.单个原子爆裂后,核心外的原子膜率先变成原子波传出,微观粒子(光子,电子等)紧随其后。b.光子等微观粒子会因为向质性往原子波密度高的方向飞去。

关于双缝干涉实验的思考:a.单缝时:原子波没有干扰,原子波没有形成密度不同的干涉,而粒子留下了粒子性质的图像。b.双缝时:因为原子波的频率一致的话会相互叠加干涉,然后粒子因为向质性会通往原子波密集的方向,于是就产生了干涉条纹。c.双缝有测量仪器时:因为仪器反弹了原子波,产生了干扰所以就没有干涉条纹了。也就是说,只要放一个可以反射原子波的物体就不会有干涉条纹了,不需要一定是观察者。d.只发射单个粒子时,也会产生双缝干涉的情况:是因为每个粒子出发时都需要突破原子膜,那么每个粒子都会伴随着原子波,所以,只发射单个粒子也会有干涉现象。

关于对延迟选择实验的思考:我认为该实验有:a.粒子起点的输出端和终点的接收器A 和接受器B。b.输出端和接收端传播通道的两侧分别放上全反镜,反射镜A 和反射镜B。接收器A和反射镜A 在同一侧,另一侧同理。c.因为粒子需要通过一次反射镜再向前交接,所以在两条粒子路径的交接处视实验情况分别放上两个半透镜。实验开始时,输出端发出一束粒子,粒子经过第一个半透镜分成两束粒子,然后两束粒子通过反射镜反射回来,同时经过第二个半透片,然后被在两边的接收端所接收。在量子理论中粒子同时通过了两个反射镜,通过极短时间内改变接收端方向的半透片(第二个半透片)是可以改变粒子的运行结果的。但是,实验结果证明无论在怎样的时间段(比如已经通过了输出端的半透片)改变接收端的半透片(改变半透片的水平高度)都不会改变实验的结果,也就是粒子的运行。为了解释这个矛盾,科学家就得出结论:在量子世界,过程不代表结果。所以在量子理论中,过程也就不重要了。

但是根据本理论,可以这样解释:a.在接收端方向没有半透片时:粒子通过输出端的半透片后分别通向了两片反射镜,通向反射镜的粒子反射到了接收端,此时粒子通过两边的概率接近一致。b.在接收端有半透片(收)时:当加上第二个反射镜时,接收器A 接收到的粒子波分别是从反射镜A 方向被反射3 次的原子波和从反射镜B 方向反射了1 次的原子波,形成相消干涉。而接收器B 接收到的原子波分别是从反射镜A 被反射了2次的原子波和从反射镜B 反射了两次的原子波,形成相涨干涉。所以接收器A 的粒子波就被抵消了,而接收器B 的粒子波却被增强了(该段引用了妈咪说:延迟选择实验的解释)。粒子原本也有一定概率射向接受器A,因为向质性就只通向接收器B。c.在发射粒子通过了半透片(接)再放下半透片(收)时:因为原子波比粒子先到达半透片收,所以在粒子到达半透片(收)的时候,原子波就已经发生了干涉。或许考虑到粒子波的波动性对该实验的影响能有更有趣的结果。量子擦除实验:该实验简单的看就是把一对纠缠的粒子分别做不同的事来验证量子特性的。该实验首先发出一对纠缠的粒子,以下简称实验粒子和记录粒子。其中一个实验粒子做双缝干涉实验,另一个记录粒子安装一个接收器记录粒子特征。

实验开始后,最初实验粒子方向产生了干涉条纹。于是科学家就在实验粒子方向的双缝前加了个有角度的透片(1/4 玻片),于是干涉条纹就消失了。

然后科学家就在记录粒子的路径上加了个只能通过特定方向粒子的透片(偏振片),而当科学家把偏振片调到一定的角度的时候(个人理解是45 度左右吧),而实验粒子方向的1/4 玻片还在,干涉条纹就又回来了。真神奇!a.产生干涉条纹的第一步原理同上双缝干涉实验就不细说了。b.在实验粒子方向加装玻片时:实验粒子通过了玻片后再通过双缝再打到“接收屏”上,而记录粒子方向没有通过玻片就打到了接收屏上了,而光穿过介质是需要消耗能量的,所以实验粒子与记录粒子方向的波频率就不一致了。而不一致的波(记录粒子方向)会干涉到另一个波(实验粒子方向),所以就没有干涉条纹了。不过我不确定是原子波还是粒子发生了纠缠现象。c.而在记录粒子方向加上玻片后,光在通过实验粒子方向和记录粒子方向的介质一致后,光的频率一致了,干涉条纹自然就回来了。

量子隧穿可能是因为在量子尺度原子之间是有缝隙的,而波能找到这些缝隙并通过,然后粒子因为向质性就顺着波通过了。

粒子在通过原子波时,有可能会吸收原子波的能量转化成自身的质量增长或衰减。就像借浪而行的冲浪着,浪越大,冲浪着可以借用的能量就越多,浪越小能量就越小。不过这里的浪只改变威力,不改变速度罢了。

可以解释因为光的频率变化而引发的粒子能量变化这样的现象。

激光原理中,会让原子处于受激辐射态,然后另一个辐射源就可以激活这些原子形成激光,这说明同元素的原子膜的坚固程度是大致一样的。

得出结论:a.原子爆炸时,原子波和粒子分别飞离。原子波以球状波形率先散开,粒子再以直线传出。b.原子波比粒子先传播。c.粒子会大概率通向质量集中的原子波。质量越大,集中的概率也越大。d.原子波传播中很容易受到干扰。

以下为假设:e.原子波可能也有量子纠缠。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粒子被激活后,粒子撞到了原子膜,原子波率先飞出,而粒子因为向质性喜欢跟随着原子波较密的方向射出。

最后,若要给这个理论起名的话,我希望叫波爆粒射论。简称的话,就叫爆射论吧。

猜你喜欢

反射镜接收端接收器
高发电量固定式光伏支架
基于扰动观察法的光通信接收端优化策略
基于多接收线圈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优化研究
浅谈一种新型的25Hz相敏轨道电路微电子接收器
交会对接光学成像敏感器反射镜组件微应力装配技术*
手机无线充电收发设计
多点平衡支撑在空间大口径反射镜上的应用
四点球头反射镜支撑设计与分析
奇奇小笨探秘海洋世界(六)
无线充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