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IT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1-04曹小峰王则林
曹小峰 王则林
摘要: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IT类专业人才,多数不能满足IT企业的用人需求,为此对国际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优化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课程,加大程序设计课和操作技能课的实践学时比例,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引入项目教学创造IT职业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IT企业、培训机构联合办学,使学生切实达到IT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国际视野;IT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教司协同育人项目(201901164001),南通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3053044)。
引言
互联网的发展为IT类专业人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当前IT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需求量极大的IT产业找不到足够的合格人才,高校IT类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困难,大量IT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及IT企业找不到足够人才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IT类专业结构包括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都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当前IT类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薄弱且办学特色不够鲜明,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培养出来的IT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解决以上矛盾,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动手实践能力差,不能满足IT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探索适合当前时代发展的IT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推进高校合理定位IT类专业的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使IT类专业内涵更加清晰,结构更加合理,在一定程度避免出现专业学科趋于雷同的现象[1]。随着国际视野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将如何在国际视野下,培养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IT类人才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作出改革,加强国际视野下IT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培养出多样化、多元化的IT类专业技术精英,为IT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新思路。
1、优化课程体系培养专业能力
国际视野下从三方面优化IT类专业课程体系,调整课时比重、加强课程建设以及优化课程结构。传统培养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培养人才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对接效果不好,因此要对现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完善[2]。问卷调查IT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根据IT企业的具体用人要求优化课程体系,调查结果如下:
就业种类为软件技术方面的,IT企业用人标准为熟练掌握相关编程语言C、Java、Python等,熟悉Sybase、SQLServerOracle、Informix等数据库开发工具,从业者应具备的理论基础有文化基础或计算机导论、语言基础(C,Java)计算方法,从业者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为系统集成多媒体(语音、视频)、通信网络安全的应用能力;就业种类为计算机网站设计与维护方面的,IT企业用人标准为能够完成电脑维修与销售公司及一些大型电脑生产企业的流水线上工作,从业者应具备的理论基础有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字逻辑与系统、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的基础理论,从业者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为网络测试、无线网络、网站设计、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的应用能力;就业种类为计算机及网络的安装、维修工作方面的,IT企业用人标准为掌握计算机动画制作、网页制作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维护等相关知识,从业者应具备的理论基础有Linux操作系统、软件工程(UML)、数据库系统应用等理论,从业者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为网站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游戏)、信息系统分析的应用能力;就业种类为桌面办公应用方面的,IT企业用人标准为能够完成文字输入、软件开发和排版工作,从业者应具备的理论基础有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等应用基础课程知识,从业者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为具有网页和网站设计、嵌入式系统图形与动画技术。
根据调查,优化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个环节,在学生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之后,以某一方向或IT行业领域的工作项目为知识教学单元,开设后期专业核心课程和企业课程,令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基础理论课程方面,增加学习强度培养IT类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体现出技术应用为本质的人才培养特点,着重建立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改变把知识传授作为课程教学重点的做法,而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理论框架和逻辑框架,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避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完整性[3]。
实践应用课程方面,要把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相辅相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看作是理论课程的补充和附庸,将理论教学、实际案例、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对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的比例,对课程设置进行一定调整和改革,加大程序设计课和操作技能课的实践学时比例,例如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据库原理及应用JAVA等实验课程,也可以到企业实践由老师辅导参加企业项目,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将实践性强的课程单列出课程设计,同时可以设置专业拓展方向,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及个人的职业发展进行灵活选择[4]。
2、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习能力
要提高IT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引入项目教学创造IT职业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并能够独立解决项目方案中遇到的问题。提高IT类专业教师教学水平,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教师进行考核,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由于IT专业知识体系更新速度较快,信息技术产品不断改进逐渐呈现多样化,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克服知识老化,因此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入项目教学,在专业实践课前布置一些课题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善于运用知识进行自我学习、终身学习[5]。教学过程中要求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课堂上精讲重点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快教学进度,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少课时的同时将专业内容更多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了解課题,老师对其不足的地方加以修改补充,多提问题令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具有自我教育发展的能力[6]。
以国际视野下的IT行业为背景,将教学融入职业情境之中,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捷接受能力和对不同环境的应变能力,教师从实际专业需要出发创设职业情境,令学生充分体验具体职业岗位,能够创造性地应用新技术,积极探索IT领域内的新概念与新方法[7]。在把知识引入到职业问题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尝试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激发学生对职业岗位的思考,运用所学技术设计性价比优越的解决方案,完成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实施等项目的实施,独立解决任务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获得经验和策略,使学生能够了解项目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相应的学习来解决,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还能够现代化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联合办学培养职业素养
与IT企业联合办学,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切实达到IT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联合办学需要选择对该行业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型企业为合作方,根据企业需求以及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建立完善的联合培养机制,使职业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实到实际活动中,由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在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与实践,通过多形式的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要选择具有良好合作基础与积极合作态度的联合企业,企业导师能够为学生确定研发方向或课题,同时也要让学生懂得应当对工作负责任,通过企业岗位体验经历强化实践过程中的责任认知,使职业素养的培养取得实效,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确定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将企业待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转化为综合设计题目,如项目设计研发等,避免岗位实训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各项工作任务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使学生养成职业道德习惯。企业导师要对学生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进行指导,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其真正进入到业务操作平台,培养实际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切实体会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道德规范,正确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对其改进和提高[8]。实践培训难以覆盖到IT专业所有学生,因此联合办学要尽量分散专业实习,吸收企业及行业专家参与到专业教学指导,企业接收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基本技能培训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除IT企业外,也可以与IT培训机构进行联合办学,保证专业实习基地接纳学生参与项目开发实习的覆盖率,建立集中与分散的专业实习实训机制,集中专业实习互为补充,实现IT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科研开发等多方位的共赢合作模式。
4、结束语
随着IT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企业对IT类专业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人才培养模式也要根据行业变化进行相应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但人才培养模式落实过程中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因此要不断进行改革,使培养的IT类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樊远兵,夏雨朦.工匠精神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5):249-250.
[2] 司朝弘.“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4):210.
[3] 朱平哲.高职教育中计算机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研究[J].农家参谋,2020(07):230-231.
[4] 许波,李祥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0(01):117-120.
[5] 刘婕.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2020(06):139-140.
[6] 罗慧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3):216.
[7] 卜伶俐.探究以生为本视角下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产业创新研究,2020(05):166+168.
[8] 朱艳艳.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2):85-86.
作者简介:曹小峰,南通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项目管理;
通訊作者:王则林,南通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安全、智能计算。